卷三 淨土法門與修持者根器
關燈
小
中
大
,尚不能聞。
況得受持讀誦,修因證果者乎。
然如來所說,實依衆生即心本具之理。
于心性外,了無一法可得。
但以衆生在迷,不能了知。
于真如實相之中,幻生妄想執著。
由茲起貪嗔癡,造殺盜淫。
迷智慧以成煩惱,即常住而為生滅。
經塵點劫,莫之能反。
幸遇如來所說大乘顯密諸經,方知衣珠固在,佛性仍存。
即彼客作賤人,原是長者真子。
人天六道,不是自己住處。
實報寂光,乃為本有家鄉。
回思從無始來,未聞佛說。
雖則具此心性,無端枉受輪回。
真堪痛哭流涕,聲震大千。
心片片裂,腸寸寸斷矣。
此恩此德,過彼天地父母,奚啻百千萬倍。
縱粉身碎骨,曷能報答。
唯有依教修行,自行化他,方可少舒春草仰晖,夏葵向日之微忱而已。
然今之缁素,翻閱佛經,毫無誠敬。
種種亵慢,難以枚舉。
而習行既久,彼此相安。
其亵慢之迹,不忍備言。
視如來之法言,同破壞之故紙。
且勿謂不知旨趣者,了無所益。
即深知實義者,亦隻是口頭三昧,面門輝光。
如饑說食,如貧數寶。
雖有研究之功,絕無實證之益。
況亵慢之罪,奚啻彌天。
而受苦之期,豈止窮劫。
雖是善因,反招惡果。
縱為将來得度之因,難免多劫備受其苦。
用是心懷慘傷,敢陳刍荛⑴。
企依佛教以奉行,庶唯得益而無損。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四第681頁 竭誠方獲實益論) 【132】印祖為什麼力勸文人學愚夫愚婦老實念佛,不可虛度此生? ●人生無常。
一息不來,即屬後世。
此時縱才高八鬥,學富五車,亦無用處。
若不及早修持淨業,待到此時,方知虛受此生。
故應丢掉文人習氣,發大菩提心,于公私之暇,實行愚夫愚婦老實念佛之行,方有實益。
接手書,知前次之書,尚不讨厭。
此次除過譽不慧外,皆屬實情。
一息不來,即屬後世。
此時縱才高八鬥,學富五車,亦無用處。
若不及早修持淨業,待到此時,方知虛受此生。
枉将宿生所種善根,盡消耗于之乎者也中矣。
可不哀哉!淨土法門,貴乎實行。
今既知之,當随分随力行之,方有實益。
若但研究而不肯持佛聖号,以期近則消業障而增福慧,遠則出三界以登九蓮,則仍是文人習氣。
有此習氣,欲真實了生死證無生之利益,實萬難萬難。
果能發大菩提心,于公私之暇,實行愚夫愚婦老實念佛之行。
則将來之母儀閨範,師範女流,與預會蓮池,親承佛記,皆可必得矣。
願将身體力行之不遑⑴,不敢故作戲論,以開罪三寶,常念勿忘,則幸甚。
此後不須來信,光約于月半後往滬。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五第583頁 複張曙蕉⑵居士書三) *** ⑴俦:同類,輩。
⑴親炙:謂親受教育熏陶。
⑵濮大凡:即濮一乘居士,江蘇溧水人,字伯欣,曾任《佛學叢報》編輯。
⑴起信:《大乘起信論》。
⑵相宗:即唯識宗。
主張萬法唯識,以依他起相,遍計所執相,圓成實相等三相解釋世界一切現象,故名。
⑶蔔度:推測;臆斷。
⑴圓修:圓行。
一行一切行。
行指不次五行,圓人所修。
以其于名字位中,圓悟一念具足兩重三千。
所以起行時,随修一行,皆依理具三千實相而起。
是故修一行,即修一切行也。
⑴惕厲:警惕,戒懼。
⑵怠忽:怠惰玩忽。
⑶造次:倉促。
⑷颠沛:跌倒,比喻處境窘迫困頓。
⑴孚佑帝君:亦稱純陽呂祖。
呂祖,乃八仙中之呂洞賓是也。
唐時京兆人,名岩,鹹通年間及第(科舉考試中選,特指考取進士),兩次調任縣令。
當時正值黃巢作亂,全家舉遷歸終南山,修煉得道,不知所往。
别号純陽子,也稱回道人,後封“孚佑帝君”。
濟世度人,靈迹甚多。
⑵雲谷禅師:明代高僧,浙江嘉善人,俗姓懷,字雲谷。
初習儒業,博通經史,後剃染于大雲寺,專習天台小止觀法門。
後至栖霞山千佛嶺下結庵寓止,四方風從者不計其數,憨山大師與明代通儒袁了凡等,皆從師受教悟旨。
⑴刍荛:刍,音除,喂牲口的草料、稻草;荛,音饒,柴草;刍荛,就是柴草,這裡是粗陋、卑賤的意思,自謙之詞。
⑴不遑:遑,音皇,閑暇;不遑,沒有空閑時間,忙得來不及。
⑵張曙蕉,女,名汝钊,字曙蕉,浙江慈溪人。
皈依太虛法師後,賜法名聖慧。
祝發為比丘尼後依根慧法師,賜法名曰本空,字又如,号弘量。
出家前著有《綠天簃詩詞集》。
況得受持讀誦,修因證果者乎。
然如來所說,實依衆生即心本具之理。
于心性外,了無一法可得。
但以衆生在迷,不能了知。
于真如實相之中,幻生妄想執著。
由茲起貪嗔癡,造殺盜淫。
迷智慧以成煩惱,即常住而為生滅。
經塵點劫,莫之能反。
幸遇如來所說大乘顯密諸經,方知衣珠固在,佛性仍存。
即彼客作賤人,原是長者真子。
人天六道,不是自己住處。
實報寂光,乃為本有家鄉。
回思從無始來,未聞佛說。
雖則具此心性,無端枉受輪回。
真堪痛哭流涕,聲震大千。
心片片裂,腸寸寸斷矣。
此恩此德,過彼天地父母,奚啻百千萬倍。
縱粉身碎骨,曷能報答。
唯有依教修行,自行化他,方可少舒春草仰晖,夏葵向日之微忱而已。
然今之缁素,翻閱佛經,毫無誠敬。
種種亵慢,難以枚舉。
而習行既久,彼此相安。
其亵慢之迹,不忍備言。
視如來之法言,同破壞之故紙。
且勿謂不知旨趣者,了無所益。
即深知實義者,亦隻是口頭三昧,面門輝光。
如饑說食,如貧數寶。
雖有研究之功,絕無實證之益。
況亵慢之罪,奚啻彌天。
而受苦之期,豈止窮劫。
雖是善因,反招惡果。
縱為将來得度之因,難免多劫備受其苦。
用是心懷慘傷,敢陳刍荛⑴。
企依佛教以奉行,庶唯得益而無損。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四第681頁 竭誠方獲實益論) 【132】印祖為什麼力勸文人學愚夫愚婦老實念佛,不可虛度此生? ●人生無常。
一息不來,即屬後世。
此時縱才高八鬥,學富五車,亦無用處。
若不及早修持淨業,待到此時,方知虛受此生。
故應丢掉文人習氣,發大菩提心,于公私之暇,實行愚夫愚婦老實念佛之行,方有實益。
接手書,知前次之書,尚不讨厭。
此次除過譽不慧外,皆屬實情。
一息不來,即屬後世。
此時縱才高八鬥,學富五車,亦無用處。
若不及早修持淨業,待到此時,方知虛受此生。
枉将宿生所種善根,盡消耗于之乎者也中矣。
可不哀哉!淨土法門,貴乎實行。
今既知之,當随分随力行之,方有實益。
若但研究而不肯持佛聖号,以期近則消業障而增福慧,遠則出三界以登九蓮,則仍是文人習氣。
有此習氣,欲真實了生死證無生之利益,實萬難萬難。
果能發大菩提心,于公私之暇,實行愚夫愚婦老實念佛之行。
則将來之母儀閨範,師範女流,與預會蓮池,親承佛記,皆可必得矣。
願将身體力行之不遑⑴,不敢故作戲論,以開罪三寶,常念勿忘,則幸甚。
此後不須來信,光約于月半後往滬。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五第583頁 複張曙蕉⑵居士書三) *** ⑴俦:同類,輩。
⑴親炙:謂親受教育熏陶。
⑵濮大凡:即濮一乘居士,江蘇溧水人,字伯欣,曾任《佛學叢報》編輯。
⑴起信:《大乘起信論》。
⑵相宗:即唯識宗。
主張萬法唯識,以依他起相,遍計所執相,圓成實相等三相解釋世界一切現象,故名。
⑶蔔度:推測;臆斷。
⑴圓修:圓行。
一行一切行。
行指不次五行,圓人所修。
以其于名字位中,圓悟一念具足兩重三千。
所以起行時,随修一行,皆依理具三千實相而起。
是故修一行,即修一切行也。
⑴惕厲:警惕,戒懼。
⑵怠忽:怠惰玩忽。
⑶造次:倉促。
⑷颠沛:跌倒,比喻處境窘迫困頓。
⑴孚佑帝君:亦稱純陽呂祖。
呂祖,乃八仙中之呂洞賓是也。
唐時京兆人,名岩,鹹通年間及第(科舉考試中選,特指考取進士),兩次調任縣令。
當時正值黃巢作亂,全家舉遷歸終南山,修煉得道,不知所往。
别号純陽子,也稱回道人,後封“孚佑帝君”。
濟世度人,靈迹甚多。
⑵雲谷禅師:明代高僧,浙江嘉善人,俗姓懷,字雲谷。
初習儒業,博通經史,後剃染于大雲寺,專習天台小止觀法門。
後至栖霞山千佛嶺下結庵寓止,四方風從者不計其數,憨山大師與明代通儒袁了凡等,皆從師受教悟旨。
⑴刍荛:刍,音除,喂牲口的草料、稻草;荛,音饒,柴草;刍荛,就是柴草,這裡是粗陋、卑賤的意思,自謙之詞。
⑴不遑:遑,音皇,閑暇;不遑,沒有空閑時間,忙得來不及。
⑵張曙蕉,女,名汝钊,字曙蕉,浙江慈溪人。
皈依太虛法師後,賜法名聖慧。
祝發為比丘尼後依根慧法師,賜法名曰本空,字又如,号弘量。
出家前著有《綠天簃詩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