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淨土法門與修持者根器

關燈
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又須注重淨土法門,以仗佛力,比仗自力,其難易奚啻天地懸隔。

    近有一種專逞口解脫者,指念佛者為腐敗待死,祈勿被此種邪說所惑。

    當今之世,縱是已成正覺之古佛示現,決不另于敦倫盡分,及注重淨土法門外,别有所提倡也。

    使達磨大師現于此時,亦當以仗佛力法門而為訓導。

    時節因緣,實為根本。

    違悖時節因緣,亦如冬葛夏裘,饑飲渴食,非唯無益,而又害之。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37頁 複雲南王德周居士書二) 【123】為什麼說業力之凡夫,現生欲了生死沒有第二個法門? ●凡夫無力斷惑,唯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一法,方有了生死分。

    若論業盡情空,現今恐舉世亦難得其一二。

    若以信願念佛求生,則萬不漏一。

     須知佛法,法門無量。

    若欲以通身業力之凡夫,現生即得了生脫死,離此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佛也說不出第二個法門了。

    其餘一切法門,皆須修到業盡情空,方有了生死分。

    倘有絲毫未盡,則生死依舊不了。

    若論業盡情空,現今恐舉世亦難得其一二。

    若以信願念佛求生,則萬不漏一。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55頁 複許熙唐居士書) 【124】現在人的對症藥和适合的修法是什麼? ●對症藥,唯因果為第一。

    宜修法,唯淨土為第一。

    何以故?以自力了生死之難也。

    使真知之,殺了亦不肯棄置淨土法門而不力修也。

     現在人的對症藥,唯因果為第一。

    宜修法,唯淨土為第一。

    若夫研究起信⑴,雖亦具因果淨土。

    而凡夫知見,不能普領全義,又不能按論起修,則隻一解義了之矣。

    無論何等根性,因果淨土,為必不可不先講究也。

    至于教相,亦須擇人而施。

    以學生各有所學之事,佛學乃兼帶耳。

    天機若淺,則專務教相,或将淨土抛在腦後,緻成有因無果之結果。

    是不可不相機而設法也。

    今之崇相宗⑵者,其弊亦複如是。

    彼提倡者,實不為了生死,隻為通理性,能講說耳。

    使彼知自力了生死之難,斷不肯唯此是務,置淨土于不問,或有诽薄之者。

    此其人皆屬好高務勝,而不知其所以高勝也。

    使真知之,殺了亦不肯棄置淨土法門而不力修也。

    甚矣,學道之難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409頁 複周群铮居士書七) 【125】大通家和普通人應如何修淨土? ●普通人,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即已。

    大通家能通身放下,亦易得益。

    否則終日在分别中弄識神者,則不得益,或反得病。

     若大通家,則禅淨雙修,而必以淨土為主。

    若普通人,則亦不必令其遍研深經奧論,但令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即已。

    此人不廢居家業,而兼修出世法。

    雖似平常無奇,而其利益不可思議。

    良以愚夫愚婦,颛蒙念佛,即能潛通佛智,暗合道妙。

    較比大通家之蔔度⑶思量,終日在分别中弄識神者,為益多多也。

    以故愚夫愚婦念佛,易得益。

    大通家能通身放下,亦易得益。

    若唯以義理是蔔度者,則不得益,或反得病。

    及未得謂得,流入狂派者有之。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475頁 複四川謝誠明居士書) 【126】什麼人在淨土法門能得實益? ●唯上上根人與愚夫愚婦,能得實益。

    淨土法門,以往生為主。

    随緣随分,專精其志,佛決定不欺人。

     淨土法門,唯上上根人,與愚夫愚婦,能得實益。

    而通宗通教之聰明人,多以志大言大,不肯仗佛慈力,而以仗己道力為志事,甘讓愚夫愚婦早預聖流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243頁 緻銘光居士書) 汝雖于淨土法門,頗生信心。

    然猶有好高務勝之念頭,未能放下,而未肯以愚夫愚婦自命。

    須知了生死,愚夫愚婦則易。

    以其心無異見故也。

    若通宗通教,能通身放下,做愚夫愚婦工夫,則亦易。

    否則通宗通教之高人,反不若愚夫愚婦之能帶業往生。

    淨土法門,以往生為主。

    随緣随分,專精其志,佛決定不欺人。

    否則求升反墜,乃自誤耳,非佛咎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400頁 複周群铮居士書二) 【127】末法時期,什麼人不妨圓修萬行? ●智力充足者。

    但必須回向往生。

     末法學人,如其智力充足,不妨圓修⑴萬行,回向往生。

    否則固當專修淨業,以期仗佛慈力,橫超三界,直登九蓮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一第722頁 無量壽經頌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