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淨土法門與修持者根器
關燈
小
中
大
【118】哪些人是淨土法門所攝之機?
●上中下三根皆為淨土法門所攝之機。
須知無量法門,皆須自力斷惑證真,方出生死。
求其攝生普遍,利濟無方,上中下三根同修,初中後始本不二,不斷煩惑,不曆異生,即得了生脫死,超凡入聖者,唯淨土法門為然也。
以故上根如文殊、普賢之俦⑴,下根如五逆十惡之輩,皆為淨土法門所攝之機。
以其至簡至易,至頓至圓,故能如大地之普載萬象,大海之普納衆流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五第1052頁 吳淞佛教居士林發隐序) 【119】為什麼說念佛一法,唯務高深和談玄說妙者不能得實益? ●一切法門,皆以念佛為其歸宿。
唯務高深,談玄說妙,則如數他人寶,自無半錢分,畢竟自己受用不著。
以業盡情空,方了生死。
但能談說,有何利益。
須知見思二惑,即是生死根本。
不到業盡情空地位,何由得了生死。
念佛則仗佛慈力,利益宏深。
五逆十惡極重罪人,臨命終時,地獄相現,聞善知識教以念佛,或念十聲,或念數聲,即可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以其苦逼,發懇切心,故得成辦。
不得以泛泛悠悠念者為比而生疑也。
此為下根。
若論上根,以初發心住,乃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皆須念佛回向往生,以圓滿佛果。
由此言之,一切法門,皆以念佛為其歸宿。
若唯務高深,談玄說妙,則如數他人寶,自無半錢分,畢竟自己受用不著。
以業盡情空,方了生死。
但能談說,有何利益。
須知見思二惑,即是生死根本。
不到業盡情空地位,何由得了生死。
念佛則仗佛慈力,利益宏深。
故清涼國師說,愚夫愚婦,颛蒙念佛,即能潛通佛智,暗合道妙。
念佛法門,最合末法時機。
善導和尚說,若論學解,一切法門,都應當學。
若論修持,須擇契理契機者,方有實益。
念佛一法,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最為契理契機,今人俱宜修持。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690頁 淨業社開示法語) 【120】為什麼說俯提劣機,曲護初心,唯淨土法門,最為第一? ●淨土法門。
若凡若聖,或智或愚,同以深信切願,持佛名号,臨欲命終,随佛往生,亦登不退,故最為第一。
如來之恩,廣大周至。
雖天地父母,莫能喻其萬一也。
淨土法門,乃如來普度衆生之特别法門也。
如來愍念衆生,示成正覺。
俯順群機,循循善誘。
大根則令其悟一心之具造,斷惑證真,以直趣菩提。
小器則令其明三世之因果,趨吉避兇,為入道方便。
雖則大小不同,權實各異。
皆須斷盡見思二惑,方可出離分段生死。
倘惑業未盡,道果未成。
縱有修持,不能自主。
久經生死,進少退多。
以道不勝習,業能縛心。
譬如坯器未燒,經雨則化。
雖有前功,了無所益。
以是之故,特開一信願念佛,求生淨土法門。
俾若凡若聖,或智或愚,同以深信切願,持佛名号,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此則以己信願,感佛慈悲。
感應道交,必蒙攝受。
迨至臨欲命終,即得随佛往生也。
既往生已,則已斷惑者,速證無生。
具業縛者,亦登不退。
從茲親炙⑴彌陀,參随海衆。
熏陶化育,染如來之妙香。
障盡智圓,複本具之佛性。
俯提劣機,曲護初心,唯此法門,最為第一。
如來之恩,廣大周至。
雖天地父母,莫能喻其萬一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五第957頁 西方公據重刻序) 【121】為什麼不能以“念念在淨土方可往生”教中下根人? ●念念在淨土方可往生,乃上品往生者之身分。
念念在淨土,方可往生,乃上品往生者之身分。
若執定此義,以自求上品,何善如之。
若執定此義,以教中下根人,則阻人勝進不淺。
何以故?以彼必以為此法太高,遂以卑劣自居,不肯修持耳。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33頁 複濮大凡⑵居士書) 【122】為什麼說當今之世決不另于敦倫盡分及注重淨土法門外别有所提倡? ●時節因緣,實為根本。
違悖時節因緣,亦如冬葛夏裘,饑飲渴食,非唯無益,而又害之。
故當今之世,縱是已成正覺之古佛示現,決不另于敦倫盡分,及注重淨土法門外,别有所提倡也。
然須恪守本分,切勿學好高務勝一派。
譬如穿衣吃飯,須按各人身量食量,夏葛冬裘,渴飲饑食,則可以養身心。
施之失宜,均可以傷身心。
非飲食裘葛之有善不善也,視其人之善用與否耳。
無論如何資格,必須敦
須知無量法門,皆須自力斷惑證真,方出生死。
求其攝生普遍,利濟無方,上中下三根同修,初中後始本不二,不斷煩惑,不曆異生,即得了生脫死,超凡入聖者,唯淨土法門為然也。
以故上根如文殊、普賢之俦⑴,下根如五逆十惡之輩,皆為淨土法門所攝之機。
以其至簡至易,至頓至圓,故能如大地之普載萬象,大海之普納衆流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五第1052頁 吳淞佛教居士林發隐序) 【119】為什麼說念佛一法,唯務高深和談玄說妙者不能得實益? ●一切法門,皆以念佛為其歸宿。
唯務高深,談玄說妙,則如數他人寶,自無半錢分,畢竟自己受用不著。
以業盡情空,方了生死。
但能談說,有何利益。
須知見思二惑,即是生死根本。
不到業盡情空地位,何由得了生死。
念佛則仗佛慈力,利益宏深。
五逆十惡極重罪人,臨命終時,地獄相現,聞善知識教以念佛,或念十聲,或念數聲,即可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以其苦逼,發懇切心,故得成辦。
不得以泛泛悠悠念者為比而生疑也。
此為下根。
若論上根,以初發心住,乃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皆須念佛回向往生,以圓滿佛果。
由此言之,一切法門,皆以念佛為其歸宿。
若唯務高深,談玄說妙,則如數他人寶,自無半錢分,畢竟自己受用不著。
以業盡情空,方了生死。
但能談說,有何利益。
須知見思二惑,即是生死根本。
不到業盡情空地位,何由得了生死。
念佛則仗佛慈力,利益宏深。
故清涼國師說,愚夫愚婦,颛蒙念佛,即能潛通佛智,暗合道妙。
念佛法門,最合末法時機。
善導和尚說,若論學解,一切法門,都應當學。
若論修持,須擇契理契機者,方有實益。
念佛一法,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最為契理契機,今人俱宜修持。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690頁 淨業社開示法語) 【120】為什麼說俯提劣機,曲護初心,唯淨土法門,最為第一? ●淨土法門。
若凡若聖,或智或愚,同以深信切願,持佛名号,臨欲命終,随佛往生,亦登不退,故最為第一。
如來之恩,廣大周至。
雖天地父母,莫能喻其萬一也。
淨土法門,乃如來普度衆生之特别法門也。
如來愍念衆生,示成正覺。
俯順群機,循循善誘。
大根則令其悟一心之具造,斷惑證真,以直趣菩提。
小器則令其明三世之因果,趨吉避兇,為入道方便。
雖則大小不同,權實各異。
皆須斷盡見思二惑,方可出離分段生死。
倘惑業未盡,道果未成。
縱有修持,不能自主。
久經生死,進少退多。
以道不勝習,業能縛心。
譬如坯器未燒,經雨則化。
雖有前功,了無所益。
以是之故,特開一信願念佛,求生淨土法門。
俾若凡若聖,或智或愚,同以深信切願,持佛名号,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此則以己信願,感佛慈悲。
感應道交,必蒙攝受。
迨至臨欲命終,即得随佛往生也。
既往生已,則已斷惑者,速證無生。
具業縛者,亦登不退。
從茲親炙⑴彌陀,參随海衆。
熏陶化育,染如來之妙香。
障盡智圓,複本具之佛性。
俯提劣機,曲護初心,唯此法門,最為第一。
如來之恩,廣大周至。
雖天地父母,莫能喻其萬一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五第957頁 西方公據重刻序) 【121】為什麼不能以“念念在淨土方可往生”教中下根人? ●念念在淨土方可往生,乃上品往生者之身分。
念念在淨土,方可往生,乃上品往生者之身分。
若執定此義,以自求上品,何善如之。
若執定此義,以教中下根人,則阻人勝進不淺。
何以故?以彼必以為此法太高,遂以卑劣自居,不肯修持耳。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33頁 複濮大凡⑵居士書) 【122】為什麼說當今之世決不另于敦倫盡分及注重淨土法門外别有所提倡? ●時節因緣,實為根本。
違悖時節因緣,亦如冬葛夏裘,饑飲渴食,非唯無益,而又害之。
故當今之世,縱是已成正覺之古佛示現,決不另于敦倫盡分,及注重淨土法門外,别有所提倡也。
然須恪守本分,切勿學好高務勝一派。
譬如穿衣吃飯,須按各人身量食量,夏葛冬裘,渴飲饑食,則可以養身心。
施之失宜,均可以傷身心。
非飲食裘葛之有善不善也,視其人之善用與否耳。
無論如何資格,必須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