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淨土法門與教義教理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章 特别法門與通途法門
【40】什麼是通途法門?什麼是特别法門?
●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者,名為通途法門。
具真信切願,持佛名号,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為特别法門。
竊維修持法門,有二種不同。
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者,名為通途法門。
若具真信切願,持佛名号,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為特别法門。
通途全仗自力,特别則自力佛力兼而有之。
即有深修定慧斷惑之功,而無真信切願念佛求生,亦屬自力。
今以喻明,通途如畫山水,必一筆一畫而漸成,特别如照山水,雖數十重蓊蔚峰巒,一照俱了。
又通途如步行登程,強者日不過百十裡,特别如乘轉輪聖王輪寶,一日即可遍達四大部洲。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五第1031頁 近代往生傳序) 仗自力者,名通途法門。
仗佛力者,名特别法門⑴。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二第1016頁 楹聯·講堂) 【41】淨土法門的功德力用有什麼特别? ●此法上至等覺菩薩,下至逆惡罪人,皆當修習,皆可仗佛慈力,現生往生西方。
其功德力用,與佛一代所說一切大小乘法,迥然不同。
了生脫死,是人生最大的一件事。
念佛法門,是佛法中特别的一法門。
此法上至等覺菩薩,下至逆惡罪人,皆當修習,皆可仗佛慈力,現生往生西方。
其功德力用,與佛一代所說一切大小乘法,迥然不同。
何以故?一切大小乘法,皆仗自己戒定慧力,了生脫死。
勿道具縛凡夫不能了,即己證初二三果⑴之聖人亦不能了,四果阿羅漢⑵方了。
此約小乘說,若約圓教說,五品位⑶所悟,與佛同俦,而見惑尚未能斷。
五品後心,斷見惑⑷即證初信。
此位菩薩,約斷惑,與小乘初果相同,其功德智慧,神通道力,超越初果千萬億億倍。
直至六信後心,斷思惑⑸盡,則證七信,此位菩薩,方了生死。
了生脫死,豈易言哉?是知仗自力了生死之難,難如登天矣!六信位菩薩,尚不能了,況具足惑業之凡夫乎?唯淨土法門,仗阿彌陀佛大慈悲願力,無論老幼、男女、貴賤、賢愚、在家、出家,若肯生真信、發切願,至誠懇切念佛聖号,無一不于現生臨終得往生者。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93頁 複獨山楊慧芳居士書一) 【42】普通教理與特别教理有什麼區别? ●普通教理修心,全仗自力。
唯有淨土,是兼仗佛力,是特别的教理。
具足惑業之凡夫,可不慎所擇哉? 所以淨土法門,有如是之高上者,因為普通教理修心,全仗自力。
唯有淨土,是兼仗佛力,是特别的教理,非是普通的教理。
以普通的眼光,來觀特别的教理,自然不得其當矣。
普通教理,仗自力,如同功名上進,逐步高升。
淨土仗佛力的特别教理,譬如生在王家,出胎便為國儲。
其難易曲直,不待智者而知之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713頁 世界佛教居士林開示法語) 以淨土法門,仗佛慈力,其餘法門,皆須己力。
一為通途教理,如世之士人,由資格而為官。
一為特别教理,如世之王子,一堕地即為一切臣宰所恭敬。
二種法門,不可并論,而具足惑業之凡夫,可不慎所擇哉?(《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321頁 複周智茂居士書) 念佛一法,重在佛慈加被。
雖屬具足惑業之凡夫,亦可承佛慈力,帶業往生。
餘一切法,則絕無此義。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101頁 複溫光熹居士書六) 【43】為什麼念佛求生西方叫做橫超法門? ●古人說,餘門學道,如蟻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似風帆揚于順水。
不斷煩惱,一生成辦,直捷簡易,名曰橫超。
為什麼念佛求生西方,叫做橫超法門?古人有個譬喻,拿來解釋。
就把我們具足惑業的凡夫,比做一條蟲,生在一根竹裡最下的一節。
這根竹子,就比做三界。
這個蟲子要想出來,隻有兩個法子,一個是豎出的,一個是橫超的。
豎出的,是自下至上,一節一節的次第咬破,等到最上的一節咬破了,才能夠出來。
這是比修别的法門,定要斷盡見思煩惱,才能出三界的。
見惑有八十八使,思惑有八十一品,這許多的品數,就比做一根竹子的節數。
那蟲向上直鑽出來,就叫做豎出。
例如一個斷見惑的初果聖人,要經過七生天上,七生人間的長久時劫修習,才能證阿羅漢,了生死。
二果,亦要一生天上,一反人間,才能證四果。
三果,欲界思惑已盡,還要在五不還天,漸次修習,才能斷盡思惑證四果。
這才算是出三界的無學聖人。
如果是鈍根的三果,還要生到四空天,從空無邊處天,以至非非想處天,才能證四果。
這豎出的法子,是如此艱難久遠的。
橫超的,就是這條蟲子,不向上面一節一節咬,隻向旁邊橫咬一孔,便能出來。
這樣的法子,比那豎出的,是省事得多了。
念佛的人,亦複如是。
雖沒把見思煩惱斷除,但能具足信願行的淨土三資糧,臨終就能感動阿彌陀佛來接引他生到極樂世界去。
到了這個清淨國土,見思煩惱,不斷而自斷了。
何以故?以淨土境勝緣強,無令人生煩惱的境緣故。
如此便得三不退⑴,一直到破塵沙、無明,成就無上菩提,何等直捷簡易的事。
所以古人說,餘門學道,如蟻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似風帆揚于順水。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第1652頁 由上海回至靈岩開示法語) 【44】豎出和橫超有什麼不同? ●豎出,唯仗自力,修者縱有億億,出者難得一二。
橫超,但依生信發願,念佛名号,求生西方,兼以敦笃倫常,恪盡己芬,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則萬不漏一,鹹得往生。
若論豎出,非力修戒定慧道,斷盡煩惑不可。
倘煩惑稍有未盡,則三界依舊莫出。
況末世衆生,善根淺薄,壽命短促,修者縱有億億,出者難得一二。
以其唯仗自力,是故難得實益。
若論橫超,但依淨土法門,生信發願,念佛名号,求生西方。
兼以敦笃倫常,恪盡己分,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則萬不漏一,鹹得往生。
既往生已,則了生脫死,超凡入聖,永離衆苦,但受諸樂矣。
功夫成熟者,固登上品,臨終方念者,亦預末流。
此則全仗佛力,其利益與唯仗自力者,天淵懸殊。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六第1078頁 橫超蓮社緣起序) 【45】為什麼以橫超法作豎出用,得益淺而受損深? ●真修淨土人,用不得禅家開示。
未斷惑業,欲了生死,則夢也夢不著。
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
有信願,無論行之多少淺深,皆得往生;無信願,即到能所兩忘、根塵迥脫之地步,亦難往生。
以真證到能所兩忘、根塵迥脫之實理,便可自力了生死,則不必論。
若但有工夫見此理,尚未實證,若無信願,亦難往生。
禅家說淨土,仍歸于禅宗,去信願說,果能依之而做,亦可開悟。
而未斷惑業,欲了生死,則夢也夢不着。
以凡夫往生,由信願感佛,故能仗佛慈力,帶業往生。
今既不生信願,又将佛一一說歸自心,何由感佛?感應不符,則生自生、佛自佛,以橫超法,作豎出用,其得益淺而受損深,不可不知。
得益者,依彼所說,亦能開悟;受損者,既去信願,則無由仗佛慈力。
吾故曰,真修淨土人,用不得禅家開示,以法門宗旨不同故,祈為慧察。
如不以為然,請求之大通家,庶可契汝心志矣,光固不執著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55頁 複何慧昭居士書) 【46】為什麼說淨土法門超勝一切法門? ●自力何可與佛力并論乎?當今之人,欲于現生了生死大事者,舍淨土一法,則絕無希望矣。
須知淨土法門,法法圓通,如皓月麗天,川川俱現;水銀堕地,顆顆皆圓。
淨土法門,超勝一切法門者,在仗佛力。
其餘諸法門,皆仗自力。
自力何可與佛力并論乎?此修淨土法門之最要一關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376頁 複陳慧新居士書) 如來聖教,法門無量。
随依一法,以大菩提心修之,皆可以了生死,成佛道。
然于修而未證之前,不無難易疾遲之别。
求其至圓至頓,最簡最易,契理契機,即修即性,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為律教禅密諸宗之歸宿,作人天凡聖證真之捷徑者,無如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也。
良以一切法門,皆仗自力;念佛法門,兼仗佛力。
仗自力非煩惑斷盡,不能超出三界;仗佛力若信願真切,即可高登九蓮。
當今之人,欲于現生了生死大事者,舍此一法,則絕無希望矣。
須知淨土法門,法法圓通,如皓月麗天,川川俱現;水銀堕地,顆顆皆圓。
不獨于格物緻知,窮理盡性,覺世牖民⑴,治國安邦者,有大裨益,即士農工商,欲發展其事業,老幼男女,欲消滅疾苦者,無不随感而應,遂心滿願。
于是各處有心之士,群起而提倡佛法,明三世之因果,顯六道之輪回;示娑婆之惡濁,表極樂之嚴淨,以期斯世之人,克己複禮,生入聖賢之域;了生脫死,沒歸極樂之邦。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四第252頁 潮陽佛教居士林緣起序) 【47】為什麼不能以念佛之特别法門,修通途之自力觀行? ●身業專禮,口業專稱,意業專念。
念至其極,則心佛外佛,一如不二。
善導專修念佛證道,非自力證道之所能比。
善導專修,身業專禮,口業專稱,意業專念。
念至其極,則心佛外佛,一如不二。
其證道也,非自力證道之所能比也。
古人謂劣夫乘輪寶力,一日可以遍遊四大部洲⑴。
何得以念佛之特别法門,修通途之自力觀行?光雖下愚,不敢肯許。
倘以此一塵不染之清淨心,圓發三心,則現生親證三昧,臨終往生上品,便可豫為座下賀。
一得之愚,尚祈矜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25頁 複法海大師書) 【48】修淨業與學教有什麼不同? ●學教注重開解,修淨業注重實行。
修淨業,與學教不同。
一注重開解,一注重實行。
縱有不知者且置之,再三看幾次,多有前後發明處。
即令不了然,且體貼上下文義,當可以意會。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89頁 複穆宗淨居士書四) 【49】禅宗與淨宗的宗旨有什麼不同? ●禅宗以開悟為事,淨宗以往生為事。
●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乃見自性天真之名字佛,非究竟涅槃、福慧圓滿兩足尊也。
明心見性,是悟非證。
悟後當須經曆十住、十行、十回向,以迄十地、等覺,而了生死,學者切莫妄會。
●古人謂西方極樂世界有一樂字,惜世人不能全身靠倒。
大衆聞法有素,深望至誠懇切修持去。
吾保将來,成佛有分。
勉之哉,勉之哉! 宗門⑴以開悟為事,淨宗以往生為事。
開悟而不往生者,百有九十,往生而不開悟者,萬無有一。
此義認不準,或緻因求悟而反不以往生為事,則其誤大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五第592頁 複張曙蕉居士書八) 日者有居士詢餘祖師西來意、庭前柏樹子,彼實毫無心得。
祖師之意,庭前柏樹子,巍巍大樹,學人當下即見,令人參而自得。
不然,本明心地,無所發明,即見不過柏樹子而已。
宗門所有言句,一一皆指歸即心自性,初無義路可以思量。
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乃見自性天真之名字佛,非究竟涅槃、福慧圓滿兩足尊也。
明心見性,是悟非證。
悟後當須經曆十住、十行、十回向,以迄十地、等覺,而了生死,學者切莫妄會。
古人謂西方極樂世界有一樂字,惜世人不能全身靠倒。
大衆聞法有素,深望至誠懇切修持去。
吾保将來,成佛有分。
勉之哉,勉之哉!(《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四第365頁 世界佛教居士林觀音成道日開示法語) 【50】念佛一法不以開悟為事,而念到極處亦能開悟,為什麼? ●念佛一法不以開悟為事,若求開悟,或置信願于度外。
而念到極處,亦能開悟,不悟亦無所礙。
縱悟到極處,若無信願,則斷難往生。
以故大師恐人受病,令其直念也。
入道多門,唯淨土最為第一。
淨土宗要,唯信願行三法而己。
蓮池之令人參者(即參念佛是誰),以當時宗門甚盛,不如是,或恐人以為異宗,而不肯修。
又亦欲引宗門中悉修念佛三昧也。
蕅益之不須參究者,以念佛一法不以開悟為事,若求開悟,或置信願于度外。
而念到極處,亦能開悟,不悟亦無所礙。
縱悟到極處,若無信願,則斷難往生。
以故大師恐人受病,令其直念也。
今人多多崇尚外道,以外道皆有秘傳,實則外道百千萬種,但隻煉丹運氣一道而己。
此系保養色身之法,非了生脫死之道。
況其名詞多與欲事相似,妄人遂從此造無間業,可痛傷哉。
竊謂淨土一法,為諸法之歸宿,乃吾人依之以自利利他者。
何得不先研究得極無可疑,不被一切經教知識語言所搖奪?而泛泛然研究其他經典,則愈研究愈将淨土看得尋常矣。
若先知淨土之所以,再研究其餘經論,則愈研究愈将淨土看得高深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80頁 複金慧暢居士書) 【51】什麼是有相三昧和無相三昧? ●禅宗所說,是依無相三昧發揮。
念佛求生西方,是依有相三昧而發揮。
《金剛經》說心地法門,故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汝不知看經上文說的話,獨以此兩句,疑念佛求生西方。
不知有有相三昧,有無相三昧。
凡般若部中許多經,并禅宗所說,皆是依無相三昧發揮者;凡諸大乘經,備明修因證果,并開示念佛求生西方者,皆是依有相三昧而發揮者。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二第1917頁 答善熏師問) 【52】淨土法門在佛法五乘中的地位是什麼? ●人天乘而兼菩薩乘、佛乘者,其唯淨土法門乎?惟此淨土法門,乃能出三界,了生死。
竊維佛法有五乘:(一)人天乘。
人乘持五戒,得生人道;天乘行十善,得生欲界天。
加四禅四定,則生色無色界天。
(二)聲聞乘。
修四谛,得四沙門果。
(三)緣覺乘。
觀十二因緣,得辟支佛果。
(四)菩薩乘。
修六度萬行,證菩薩果。
(五)佛乘。
行大慈大悲,成正等覺。
人天乘而兼菩薩乘佛乘者,其唯淨土法門乎?蓋人天乘,隻修五戒十善,俱是有漏功德。
唯此淨土法門,乃能出三界,了生死。
修淨土者,必須敦笃倫常,恪盡己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
加以四弘誓願,廣大其心,自行化他。
普令内而父母妻子,外而鄰裡鄉黨,皆修五戒十善,并修淨土法門,以深信願,念佛求生西方。
是人雖系凡夫,實即菩薩。
何以故?以心廣大故。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693頁 南京素食同緣社開示法語) 【53】參宗研教,都可以了脫生死,何必一定要念佛呢? ●參宗研教全仗自力,談何容易。
信願持名了生死,才是道理。
佛法的最要問題,就是了生死。
若論了生死這樁大事,很難很難。
我們凡夫,根機劣,知識淺,而且五濁惡世,邪師外道甚多,要了脫生死,究竟如何了脫呢?唯有念佛法門,真信切願,精進念佛,求生淨土。
佛法之中,方便多門,參宗學教,都可以了脫生死,何必一定要念佛呢?因為參宗研教,都要務到極處,如實修證,才有希望。
這是全仗自力,談何容易!念佛是攸賴佛的願力加被,是兼仗佛力,自然确有把握了。
譬如渡海,仗自力如飛渡,仗佛力如駕慈航。
飛渡難免堕落之虞,駕慈航決定有到彼岸的日子。
其中難易安危,想大家都能辨别底了。
總而言之,仗自力參禅悟道,了生死,未證到家,總是不易了。
念佛求生淨土,隻要信願真切,行持堅固,就有了脫的功能。
若論自力他力,禅淨難易,講得最清楚最明白,莫如永明延壽大師的《四料簡》。
照《四料簡》說來,不通宗教的人,固然要念佛,就是通宗通教的,更要念。
雖通沒有證,總要念佛了脫生死,才是道理。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705頁 世界佛教居士林開示法語) 【54】如何正确理解《永明四料簡》的含義? ●今當末世,衆生根劣障重,知識稀少,若舍淨土,無由解脫。
永明禅師恐世不知,故特舉料簡以示來茲。
誠迷津之寶筏,昏衢之明燈也。
又永明禅師,為修行人确示要道,開出《四料簡》。
(一)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
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
(二)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
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三)有禅無淨土,十人九蹉路。
陰境若現前,瞥爾⑴随他去。
(四)無禅無淨土,鐵床并銅柱。
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此《永明四料簡》,乃大藏之綱宗,修持之龜鑒。
先須認準如何是禅,如何是淨,如何是有,如何是無,然後逐文分剖,則知字字的當,無一字能移易。
禅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即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即無能無所即寂即照之離念靈知,所謂純真心體也。
淨土者,即信願持名,求生西方。
(非偏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
)有禅者,即參究力極,念寂情亡,徹見本來面目,明心見性。
有淨土者,即真實發心,生信發願,持佛名号,求生西方。
禅與淨土,是約教約理。
有禅有淨土,是約機約修,一理一事。
理雖如是,須如理起行,行極證理,務使實有諸己也。
倘參禅未悟,或悟而未徹,皆不得名為有禅。
倘念佛而無信願,或有信願而不真切,悠悠忽忽,敷衍故事,或行雖精進,而因地不真,心戀塵境,乃至求來生富貴,生天求樂,皆不得名為有淨土。
(一)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
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者,其人徹悟禅宗,明心見性,又複深入經藏,備知如來權實法門,而于諸法之中,唯以信願念佛一法,自利利他。
其人有大智慧,有大辯才,邪魔外道,聞而喪膽,如虎之戴角。
有來學者,随機說法。
應以禅淨雙修接者,即以禅淨雙修接之;應以專修淨土接者,即以專修淨土接之。
無論上中下根,無一不被其澤,豈非人天導師欤?至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上品。
一彈指頃,花開見佛,證無生忍。
即最下證圓初住,能現身百界作佛,故曰,來生作佛祖。
(二)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
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者,其人雖未明心見性,卻是決志淨土,求生西方,志誠念佛,感應道交,定蒙攝受。
力修者,固得往生,即五逆十惡,臨終十念,亦皆蒙佛化身前來接引,非萬修萬人去乎?既生西方,見佛聞法,雖有遲速,然已高預聖流,竟不退轉,漸證聖果,則其開悟,可不待言。
故謂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三)有禅無淨土,十人九蹉路。
陰境若現前,瞥爾随他去者,其人雖略識心性,而見思未盡。
直須磨砺淨盡,至于無餘,則生死方可出離。
若一毫未斷,六道輪回,依然難逃。
生死海深,菩提路遠,即便命終,歸途莫測,十人之中,九人如是,故曰:“十人九蹉路”。
蹉者,蹉跎,即俗所謂耽擱也。
陰境者,中陰身境,即臨命終時,現生及曆劫善惡業力所現之境。
眨眼之間,随其業力,便爾受生,一毫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負債,強者先牽,心緒多端,重處偏墜。
故曰:陰境若現前,瞥爾随他去。
(四)無禅無淨土,鐵床并銅柱。
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者,其人既未徹悟,又不求生淨土,悠悠泛泛,修諸法門。
(非指埋頭造惡不修行者。
)既不能定慧均等,斷惑證真;又不能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以畢生修持功德,感來生人天福報。
現生既無正智,來生即随福轉。
享福愈大,惡業愈多;既造惡業,難逃果報;一息不來,即堕地獄,償其夙債,所謂鐵床并銅柱是也。
如是造業之人,譬如慧日,盲者不見,雖有諸佛菩薩垂以慈悲,以彼惡業障故,不能獲益,永劫受苦,故曰:沒個人依怙。
夫一切法門,專仗自力;淨土法門,專仗佛力。
一切法門,惑業淨盡,方可了生死;淨土法門,帶業往生,即預聖流。
又佛在世
具真信切願,持佛名号,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為特别法門。
竊維修持法門,有二種不同。
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者,名為通途法門。
若具真信切願,持佛名号,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為特别法門。
通途全仗自力,特别則自力佛力兼而有之。
即有深修定慧斷惑之功,而無真信切願念佛求生,亦屬自力。
今以喻明,通途如畫山水,必一筆一畫而漸成,特别如照山水,雖數十重蓊蔚峰巒,一照俱了。
又通途如步行登程,強者日不過百十裡,特别如乘轉輪聖王輪寶,一日即可遍達四大部洲。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五第1031頁 近代往生傳序) 仗自力者,名通途法門。
仗佛力者,名特别法門⑴。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二第1016頁 楹聯·講堂) 【41】淨土法門的功德力用有什麼特别? ●此法上至等覺菩薩,下至逆惡罪人,皆當修習,皆可仗佛慈力,現生往生西方。
其功德力用,與佛一代所說一切大小乘法,迥然不同。
了生脫死,是人生最大的一件事。
念佛法門,是佛法中特别的一法門。
此法上至等覺菩薩,下至逆惡罪人,皆當修習,皆可仗佛慈力,現生往生西方。
其功德力用,與佛一代所說一切大小乘法,迥然不同。
何以故?一切大小乘法,皆仗自己戒定慧力,了生脫死。
勿道具縛凡夫不能了,即己證初二三果⑴之聖人亦不能了,四果阿羅漢⑵方了。
此約小乘說,若約圓教說,五品位⑶所悟,與佛同俦,而見惑尚未能斷。
五品後心,斷見惑⑷即證初信。
此位菩薩,約斷惑,與小乘初果相同,其功德智慧,神通道力,超越初果千萬億億倍。
直至六信後心,斷思惑⑸盡,則證七信,此位菩薩,方了生死。
了生脫死,豈易言哉?是知仗自力了生死之難,難如登天矣!六信位菩薩,尚不能了,況具足惑業之凡夫乎?唯淨土法門,仗阿彌陀佛大慈悲願力,無論老幼、男女、貴賤、賢愚、在家、出家,若肯生真信、發切願,至誠懇切念佛聖号,無一不于現生臨終得往生者。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93頁 複獨山楊慧芳居士書一) 【42】普通教理與特别教理有什麼區别? ●普通教理修心,全仗自力。
唯有淨土,是兼仗佛力,是特别的教理。
具足惑業之凡夫,可不慎所擇哉? 所以淨土法門,有如是之高上者,因為普通教理修心,全仗自力。
唯有淨土,是兼仗佛力,是特别的教理,非是普通的教理。
以普通的眼光,來觀特别的教理,自然不得其當矣。
普通教理,仗自力,如同功名上進,逐步高升。
淨土仗佛力的特别教理,譬如生在王家,出胎便為國儲。
其難易曲直,不待智者而知之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713頁 世界佛教居士林開示法語) 以淨土法門,仗佛慈力,其餘法門,皆須己力。
一為通途教理,如世之士人,由資格而為官。
一為特别教理,如世之王子,一堕地即為一切臣宰所恭敬。
二種法門,不可并論,而具足惑業之凡夫,可不慎所擇哉?(《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321頁 複周智茂居士書) 念佛一法,重在佛慈加被。
雖屬具足惑業之凡夫,亦可承佛慈力,帶業往生。
餘一切法,則絕無此義。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101頁 複溫光熹居士書六) 【43】為什麼念佛求生西方叫做橫超法門? ●古人說,餘門學道,如蟻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似風帆揚于順水。
不斷煩惱,一生成辦,直捷簡易,名曰橫超。
為什麼念佛求生西方,叫做橫超法門?古人有個譬喻,拿來解釋。
就把我們具足惑業的凡夫,比做一條蟲,生在一根竹裡最下的一節。
這根竹子,就比做三界。
這個蟲子要想出來,隻有兩個法子,一個是豎出的,一個是橫超的。
豎出的,是自下至上,一節一節的次第咬破,等到最上的一節咬破了,才能夠出來。
這是比修别的法門,定要斷盡見思煩惱,才能出三界的。
見惑有八十八使,思惑有八十一品,這許多的品數,就比做一根竹子的節數。
那蟲向上直鑽出來,就叫做豎出。
例如一個斷見惑的初果聖人,要經過七生天上,七生人間的長久時劫修習,才能證阿羅漢,了生死。
二果,亦要一生天上,一反人間,才能證四果。
三果,欲界思惑已盡,還要在五不還天,漸次修習,才能斷盡思惑證四果。
這才算是出三界的無學聖人。
如果是鈍根的三果,還要生到四空天,從空無邊處天,以至非非想處天,才能證四果。
這豎出的法子,是如此艱難久遠的。
橫超的,就是這條蟲子,不向上面一節一節咬,隻向旁邊橫咬一孔,便能出來。
這樣的法子,比那豎出的,是省事得多了。
念佛的人,亦複如是。
雖沒把見思煩惱斷除,但能具足信願行的淨土三資糧,臨終就能感動阿彌陀佛來接引他生到極樂世界去。
到了這個清淨國土,見思煩惱,不斷而自斷了。
何以故?以淨土境勝緣強,無令人生煩惱的境緣故。
如此便得三不退⑴,一直到破塵沙、無明,成就無上菩提,何等直捷簡易的事。
所以古人說,餘門學道,如蟻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似風帆揚于順水。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第1652頁 由上海回至靈岩開示法語) 【44】豎出和橫超有什麼不同? ●豎出,唯仗自力,修者縱有億億,出者難得一二。
橫超,但依生信發願,念佛名号,求生西方,兼以敦笃倫常,恪盡己芬,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則萬不漏一,鹹得往生。
若論豎出,非力修戒定慧道,斷盡煩惑不可。
倘煩惑稍有未盡,則三界依舊莫出。
況末世衆生,善根淺薄,壽命短促,修者縱有億億,出者難得一二。
以其唯仗自力,是故難得實益。
若論橫超,但依淨土法門,生信發願,念佛名号,求生西方。
兼以敦笃倫常,恪盡己分,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則萬不漏一,鹹得往生。
既往生已,則了生脫死,超凡入聖,永離衆苦,但受諸樂矣。
功夫成熟者,固登上品,臨終方念者,亦預末流。
此則全仗佛力,其利益與唯仗自力者,天淵懸殊。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六第1078頁 橫超蓮社緣起序) 【45】為什麼以橫超法作豎出用,得益淺而受損深? ●真修淨土人,用不得禅家開示。
未斷惑業,欲了生死,則夢也夢不著。
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
有信願,無論行之多少淺深,皆得往生;無信願,即到能所兩忘、根塵迥脫之地步,亦難往生。
以真證到能所兩忘、根塵迥脫之實理,便可自力了生死,則不必論。
若但有工夫見此理,尚未實證,若無信願,亦難往生。
禅家說淨土,仍歸于禅宗,去信願說,果能依之而做,亦可開悟。
而未斷惑業,欲了生死,則夢也夢不着。
以凡夫往生,由信願感佛,故能仗佛慈力,帶業往生。
今既不生信願,又将佛一一說歸自心,何由感佛?感應不符,則生自生、佛自佛,以橫超法,作豎出用,其得益淺而受損深,不可不知。
得益者,依彼所說,亦能開悟;受損者,既去信願,則無由仗佛慈力。
吾故曰,真修淨土人,用不得禅家開示,以法門宗旨不同故,祈為慧察。
如不以為然,請求之大通家,庶可契汝心志矣,光固不執著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55頁 複何慧昭居士書) 【46】為什麼說淨土法門超勝一切法門? ●自力何可與佛力并論乎?當今之人,欲于現生了生死大事者,舍淨土一法,則絕無希望矣。
須知淨土法門,法法圓通,如皓月麗天,川川俱現;水銀堕地,顆顆皆圓。
淨土法門,超勝一切法門者,在仗佛力。
其餘諸法門,皆仗自力。
自力何可與佛力并論乎?此修淨土法門之最要一關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376頁 複陳慧新居士書) 如來聖教,法門無量。
随依一法,以大菩提心修之,皆可以了生死,成佛道。
然于修而未證之前,不無難易疾遲之别。
求其至圓至頓,最簡最易,契理契機,即修即性,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為律教禅密諸宗之歸宿,作人天凡聖證真之捷徑者,無如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也。
良以一切法門,皆仗自力;念佛法門,兼仗佛力。
仗自力非煩惑斷盡,不能超出三界;仗佛力若信願真切,即可高登九蓮。
當今之人,欲于現生了生死大事者,舍此一法,則絕無希望矣。
須知淨土法門,法法圓通,如皓月麗天,川川俱現;水銀堕地,顆顆皆圓。
不獨于格物緻知,窮理盡性,覺世牖民⑴,治國安邦者,有大裨益,即士農工商,欲發展其事業,老幼男女,欲消滅疾苦者,無不随感而應,遂心滿願。
于是各處有心之士,群起而提倡佛法,明三世之因果,顯六道之輪回;示娑婆之惡濁,表極樂之嚴淨,以期斯世之人,克己複禮,生入聖賢之域;了生脫死,沒歸極樂之邦。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四第252頁 潮陽佛教居士林緣起序) 【47】為什麼不能以念佛之特别法門,修通途之自力觀行? ●身業專禮,口業專稱,意業專念。
念至其極,則心佛外佛,一如不二。
善導專修念佛證道,非自力證道之所能比。
善導專修,身業專禮,口業專稱,意業專念。
念至其極,則心佛外佛,一如不二。
其證道也,非自力證道之所能比也。
古人謂劣夫乘輪寶力,一日可以遍遊四大部洲⑴。
何得以念佛之特别法門,修通途之自力觀行?光雖下愚,不敢肯許。
倘以此一塵不染之清淨心,圓發三心,則現生親證三昧,臨終往生上品,便可豫為座下賀。
一得之愚,尚祈矜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25頁 複法海大師書) 【48】修淨業與學教有什麼不同? ●學教注重開解,修淨業注重實行。
修淨業,與學教不同。
一注重開解,一注重實行。
縱有不知者且置之,再三看幾次,多有前後發明處。
即令不了然,且體貼上下文義,當可以意會。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89頁 複穆宗淨居士書四) 【49】禅宗與淨宗的宗旨有什麼不同? ●禅宗以開悟為事,淨宗以往生為事。
●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乃見自性天真之名字佛,非究竟涅槃、福慧圓滿兩足尊也。
明心見性,是悟非證。
悟後當須經曆十住、十行、十回向,以迄十地、等覺,而了生死,學者切莫妄會。
●古人謂西方極樂世界有一樂字,惜世人不能全身靠倒。
大衆聞法有素,深望至誠懇切修持去。
吾保将來,成佛有分。
勉之哉,勉之哉! 宗門⑴以開悟為事,淨宗以往生為事。
開悟而不往生者,百有九十,往生而不開悟者,萬無有一。
此義認不準,或緻因求悟而反不以往生為事,則其誤大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五第592頁 複張曙蕉居士書八) 日者有居士詢餘祖師西來意、庭前柏樹子,彼實毫無心得。
祖師之意,庭前柏樹子,巍巍大樹,學人當下即見,令人參而自得。
不然,本明心地,無所發明,即見不過柏樹子而已。
宗門所有言句,一一皆指歸即心自性,初無義路可以思量。
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乃見自性天真之名字佛,非究竟涅槃、福慧圓滿兩足尊也。
明心見性,是悟非證。
悟後當須經曆十住、十行、十回向,以迄十地、等覺,而了生死,學者切莫妄會。
古人謂西方極樂世界有一樂字,惜世人不能全身靠倒。
大衆聞法有素,深望至誠懇切修持去。
吾保将來,成佛有分。
勉之哉,勉之哉!(《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四第365頁 世界佛教居士林觀音成道日開示法語) 【50】念佛一法不以開悟為事,而念到極處亦能開悟,為什麼? ●念佛一法不以開悟為事,若求開悟,或置信願于度外。
而念到極處,亦能開悟,不悟亦無所礙。
縱悟到極處,若無信願,則斷難往生。
以故大師恐人受病,令其直念也。
入道多門,唯淨土最為第一。
淨土宗要,唯信願行三法而己。
蓮池之令人參者(即參念佛是誰),以當時宗門甚盛,不如是,或恐人以為異宗,而不肯修。
又亦欲引宗門中悉修念佛三昧也。
蕅益之不須參究者,以念佛一法不以開悟為事,若求開悟,或置信願于度外。
而念到極處,亦能開悟,不悟亦無所礙。
縱悟到極處,若無信願,則斷難往生。
以故大師恐人受病,令其直念也。
今人多多崇尚外道,以外道皆有秘傳,實則外道百千萬種,但隻煉丹運氣一道而己。
此系保養色身之法,非了生脫死之道。
況其名詞多與欲事相似,妄人遂從此造無間業,可痛傷哉。
竊謂淨土一法,為諸法之歸宿,乃吾人依之以自利利他者。
何得不先研究得極無可疑,不被一切經教知識語言所搖奪?而泛泛然研究其他經典,則愈研究愈将淨土看得尋常矣。
若先知淨土之所以,再研究其餘經論,則愈研究愈将淨土看得高深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80頁 複金慧暢居士書) 【51】什麼是有相三昧和無相三昧? ●禅宗所說,是依無相三昧發揮。
念佛求生西方,是依有相三昧而發揮。
《金剛經》說心地法門,故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汝不知看經上文說的話,獨以此兩句,疑念佛求生西方。
不知有有相三昧,有無相三昧。
凡般若部中許多經,并禅宗所說,皆是依無相三昧發揮者;凡諸大乘經,備明修因證果,并開示念佛求生西方者,皆是依有相三昧而發揮者。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二第1917頁 答善熏師問) 【52】淨土法門在佛法五乘中的地位是什麼? ●人天乘而兼菩薩乘、佛乘者,其唯淨土法門乎?惟此淨土法門,乃能出三界,了生死。
竊維佛法有五乘:(一)人天乘。
人乘持五戒,得生人道;天乘行十善,得生欲界天。
加四禅四定,則生色無色界天。
(二)聲聞乘。
修四谛,得四沙門果。
(三)緣覺乘。
觀十二因緣,得辟支佛果。
(四)菩薩乘。
修六度萬行,證菩薩果。
(五)佛乘。
行大慈大悲,成正等覺。
人天乘而兼菩薩乘佛乘者,其唯淨土法門乎?蓋人天乘,隻修五戒十善,俱是有漏功德。
唯此淨土法門,乃能出三界,了生死。
修淨土者,必須敦笃倫常,恪盡己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
加以四弘誓願,廣大其心,自行化他。
普令内而父母妻子,外而鄰裡鄉黨,皆修五戒十善,并修淨土法門,以深信願,念佛求生西方。
是人雖系凡夫,實即菩薩。
何以故?以心廣大故。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693頁 南京素食同緣社開示法語) 【53】參宗研教,都可以了脫生死,何必一定要念佛呢? ●參宗研教全仗自力,談何容易。
信願持名了生死,才是道理。
佛法的最要問題,就是了生死。
若論了生死這樁大事,很難很難。
我們凡夫,根機劣,知識淺,而且五濁惡世,邪師外道甚多,要了脫生死,究竟如何了脫呢?唯有念佛法門,真信切願,精進念佛,求生淨土。
佛法之中,方便多門,參宗學教,都可以了脫生死,何必一定要念佛呢?因為參宗研教,都要務到極處,如實修證,才有希望。
這是全仗自力,談何容易!念佛是攸賴佛的願力加被,是兼仗佛力,自然确有把握了。
譬如渡海,仗自力如飛渡,仗佛力如駕慈航。
飛渡難免堕落之虞,駕慈航決定有到彼岸的日子。
其中難易安危,想大家都能辨别底了。
總而言之,仗自力參禅悟道,了生死,未證到家,總是不易了。
念佛求生淨土,隻要信願真切,行持堅固,就有了脫的功能。
若論自力他力,禅淨難易,講得最清楚最明白,莫如永明延壽大師的《四料簡》。
照《四料簡》說來,不通宗教的人,固然要念佛,就是通宗通教的,更要念。
雖通沒有證,總要念佛了脫生死,才是道理。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705頁 世界佛教居士林開示法語) 【54】如何正确理解《永明四料簡》的含義? ●今當末世,衆生根劣障重,知識稀少,若舍淨土,無由解脫。
永明禅師恐世不知,故特舉料簡以示來茲。
誠迷津之寶筏,昏衢之明燈也。
又永明禅師,為修行人确示要道,開出《四料簡》。
(一)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
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
(二)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
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三)有禅無淨土,十人九蹉路。
陰境若現前,瞥爾⑴随他去。
(四)無禅無淨土,鐵床并銅柱。
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此《永明四料簡》,乃大藏之綱宗,修持之龜鑒。
先須認準如何是禅,如何是淨,如何是有,如何是無,然後逐文分剖,則知字字的當,無一字能移易。
禅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即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即無能無所即寂即照之離念靈知,所謂純真心體也。
淨土者,即信願持名,求生西方。
(非偏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
)有禅者,即參究力極,念寂情亡,徹見本來面目,明心見性。
有淨土者,即真實發心,生信發願,持佛名号,求生西方。
禅與淨土,是約教約理。
有禅有淨土,是約機約修,一理一事。
理雖如是,須如理起行,行極證理,務使實有諸己也。
倘參禅未悟,或悟而未徹,皆不得名為有禅。
倘念佛而無信願,或有信願而不真切,悠悠忽忽,敷衍故事,或行雖精進,而因地不真,心戀塵境,乃至求來生富貴,生天求樂,皆不得名為有淨土。
(一)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
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者,其人徹悟禅宗,明心見性,又複深入經藏,備知如來權實法門,而于諸法之中,唯以信願念佛一法,自利利他。
其人有大智慧,有大辯才,邪魔外道,聞而喪膽,如虎之戴角。
有來學者,随機說法。
應以禅淨雙修接者,即以禅淨雙修接之;應以專修淨土接者,即以專修淨土接之。
無論上中下根,無一不被其澤,豈非人天導師欤?至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上品。
一彈指頃,花開見佛,證無生忍。
即最下證圓初住,能現身百界作佛,故曰,來生作佛祖。
(二)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
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者,其人雖未明心見性,卻是決志淨土,求生西方,志誠念佛,感應道交,定蒙攝受。
力修者,固得往生,即五逆十惡,臨終十念,亦皆蒙佛化身前來接引,非萬修萬人去乎?既生西方,見佛聞法,雖有遲速,然已高預聖流,竟不退轉,漸證聖果,則其開悟,可不待言。
故謂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三)有禅無淨土,十人九蹉路。
陰境若現前,瞥爾随他去者,其人雖略識心性,而見思未盡。
直須磨砺淨盡,至于無餘,則生死方可出離。
若一毫未斷,六道輪回,依然難逃。
生死海深,菩提路遠,即便命終,歸途莫測,十人之中,九人如是,故曰:“十人九蹉路”。
蹉者,蹉跎,即俗所謂耽擱也。
陰境者,中陰身境,即臨命終時,現生及曆劫善惡業力所現之境。
眨眼之間,随其業力,便爾受生,一毫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負債,強者先牽,心緒多端,重處偏墜。
故曰:陰境若現前,瞥爾随他去。
(四)無禅無淨土,鐵床并銅柱。
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者,其人既未徹悟,又不求生淨土,悠悠泛泛,修諸法門。
(非指埋頭造惡不修行者。
)既不能定慧均等,斷惑證真;又不能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以畢生修持功德,感來生人天福報。
現生既無正智,來生即随福轉。
享福愈大,惡業愈多;既造惡業,難逃果報;一息不來,即堕地獄,償其夙債,所謂鐵床并銅柱是也。
如是造業之人,譬如慧日,盲者不見,雖有諸佛菩薩垂以慈悲,以彼惡業障故,不能獲益,永劫受苦,故曰:沒個人依怙。
夫一切法門,專仗自力;淨土法門,專仗佛力。
一切法門,惑業淨盡,方可了生死;淨土法門,帶業往生,即預聖流。
又佛在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