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蓮華
關燈
小
中
大
這是看各人的根性。
好象各有各的因緣。
哪一個法門,你要是能專一,都有感應,也就是相應。
你修哪一個法門,譬如念佛,又省工,又省錢,又不障礙其他的事情,行住坐卧都可以念佛,很多人都可以做到的,所以這個法門對于一般人是相應的。
你若不專一那麼,也有不相應的時候,有話說:「口念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也徒然」,因此無論修哪一個法門,都要生出信心來,「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 我們為什麼信心不堅固呢?就因為根紮的淺,對佛教不能深入。
這時要怎麼樣?就要立功、立德、立言。
立功是幫助他人,立德是默默中幫助旁人,不一定叫旁人知道。
立言,我們「慈悲口,方便舌,有錢沒錢都做德。
」我們能說真話,不打妄語,說得實實在在。
這樣經過千錘百煉,我們這個道理講出來,任何人都推不倒這個道理。
因為真理是不變的,是随緣的;是随緣而不變,不變而随緣。
這就是真理和虛僞的道理不同的地方。
你要認識真理了,你天天去研究這個真理,自然就生出信心來。
語錄篇--修行之路 修行要行所無事,不要有貪心,不要我想如何如何?我想開悟,我想得神通了。
哪會這樣快?把種子種到地下,要等它慢慢長出來,時間到了,它自然成熟。
修行,要把它看作各人的本分。
不需要貪,久而久之,功德自然圓滿,菩提果也會成就。
本來應該成功的,貪多卻嚼不爛,吃飯要一口一口吃,把一碗飯統統塞到嘴裡去,擠到口裡一點地方也沒有,你說怎樣吃?嚼也嚼不動,更咽不下去。
吃飯是最簡單的比喻。
這叫「貪多嚼不爛。
」 修道的人,首先不要自私。
這不單是為了保護自己,而是要饒益全世界,要把自己放下。
不是想:我怎樣怎樣了不起!而是要顧全大局。
修道人,時時刻刻把生死問題挂在眉梢上,時時刻刻都要了生脫死。
娑婆世界的衆生,一舉一動,都是貪,都是瞋,都是癡。
世界法,他用貪瞋癡去修行;出世法,他還是用貪瞋癡去修行。
修行,他貪着開悟。
坐了兩天半的禅,想要開悟;修了兩天半法,想要有神通;念了兩天半的佛,便想得到念佛三昧!你看這貪心多大,都是貪心鬼的表現。
修道若是不能改過,就等于沒有修道。
學佛法不能知過必改,等于沒有學佛法。
所謂「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歲之非」。
知道以前所行所作有不對的地方,凡是有這種感覺的人,就是有智慧,将來前途有無量光明;若是不知以前之非,這個人就要糊塗一輩子。
圖個虛名,就被客塵所迷,這種人多麼可憐! 出家修道人要發願,發願是精進修道,發願是警惕自己改惡遷善,修道不發願,等于開花不結果的樹,無有是處。
若已發願,最好天天再發一遍。
因為溫故而知新,記得自己曾經發過什麼樣的願?應該要做什麼事?才不會發空願,不會自欺欺人,也不會把所發的願忘記了。
我們人覺得自己在做好事,其實不一定是好事。
為什麼?因為種子不清淨。
你以貪心來做好事,這就叫種子不淨。
你以好勝心來做好事,這也是種子不淨。
要怎麼辦呢?就是要「行所無事。
」做什麼事,都是我們的本份,不要向外馳求,不要有所求覓。
有了妄想,怎麼辦呢?就要打掃幹淨。
用什麼方法呢?就用禅定。
禅定的功夫,能将妄想清理幹淨。
修禅定時,要用精進、忍辱來幫助。
然後再用布施,持戒來幫助,完成使命。
一經忏悔,要發誓願:「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
」以後絕不再犯,這才能消了罪業。
在修道時,要想這個生死問題,把什麼魔都當作護法,他是來幫助你修道。
有人罵你打你,他是幫助你修道;有人說你的是非,找你麻煩,也是幫助你修道。
總而言之,逆來順受,都把他當做幫助你修道的朋友,那麼,煩惱就沒有了;沒有煩惱,便生出智慧。
有了真正的智慧,那時候,一切魔都沒有法子來動搖你的心。
修道人,好象眼睛那樣的清淨,不能容納一粒沙子。
如果眼中有沙子,一定不舒服,總想法子把它拿掉。
否則,身心不安甯。
修道也是這樣的情形。
這粒沙子是什麼?就是「貪心」。
有了貪心,事事起變化,本來是清淨,有了貪心的念頭,便起了化學作用,将清淨的水變成穢水,不能利人,反而害己。
我們修道的目的是為了脫生死,不是為求感應而修道。
切記!不可有所企圖而修道,為求成就,為求感應,那是大錯特錯。
古來人讀書是要明理,明白做人之道理,怎樣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學習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現在的讀書人都為名利。
「明理」與「明利」兩個音差不多,但做起來是大相徑庭,相離十萬八千裡。
為名利而讀書的人,隻想說讀什麼書才可以賺大錢,譬如想讀醫學,或科學,都可以賺大錢,而沒有想說:「我讀書是将來要為人群謀幸福;學醫是要濟世救人,利人利己。
」 忍,是最要緊,就是叫你忍你所不願意忍的事情。
譬如我不願意挨罵,可是有人罵我,我都喜歡。
我不願意挨打,可是有人打我,我更喜歡。
我不願意被人殺,生命是很寶貴的,可是有人要殺我,這是了脫我一生的業障,是我真正的善知識,所以各位啊!學佛法要倒過來學,修道也要倒過來修。
怎麼倒過來呢?就是你不願意的事,也要願意。
可是你所不願意的事,也不是要你讓給旁人。
最真實之修行法,修行有三秘訣: (1)真:不能虛僞,什麼事都要做真的。
(2)誠:畢恭畢敬,很誠懇,不懈怠,不馬虎。
(3)恒:恒常不變,恒遠不逾。
凡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要有真、誠、恒三心。
做什麼事都有這三心,将來一定會有成就。
多做功德事﹕凡是對衆生有利益的事,盡力而為之,這是修福。
讀誦經典,研究經典,所謂「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這是修慧。
福慧是由栽培而來,若不栽培,始終沒有福慧。
修道人最怕有煩惱,故說「煩惱無盡誓願斷」。
斷煩惱,對修行者是當務之急。
什麼境界來了,不生煩惱,這才是有定力。
不生煩惱,就沒有那麼多私欲,私欲源于煩惱,而生出無明,随着就有病痛。
無煩惱并非沒有人來惹你,故你沒有煩惱,而是有人來擾亂你、碰你、打你,你都不生煩惱,這才真有定力。
戒律根本隻有一個,就是不自私。
人要是有自私心,就會犯戒;沒有自私心,就不會犯戒。
同理,人有自私心,就會犯法;沒有自私心,就不會犯法。
戒律就是修行人的生命。
如果犯戒,等于生命斷了一樣的悲哀。
世尊在将入涅槃時,曾告訴阿難尊者說:「以戒為師。
」由此可證,戒律之重要性。
一般人認為命運有一定的安排,所謂「命有八尺,難求一丈」。
不錯!但這是指平常人而言。
若是修道人,就不在此數中。
修道人,不要問〈易經〉,那是一般凡夫俗子所用的。
修道人的生死尚且能了,何況其他的數呢?更應該超越出去,所以便要理會。
語錄篇--發願學佛 什麼叫佛法?佛法,就是世間法,不過是世間人所不願意行的法。
世間人忙忙碌碌,奔奔波波,出發點無非是自私,是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命财産。
而佛法,是大公無私,是為了利益他人。
學佛法,一舉一動都要為他人着想,把自我看輕了,舍己為人,不令他人生煩惱,這就是佛法。
佛為什麼要度衆生?因為他看「是男子皆是我父,是女子皆是我母。
」他的父母在六道輪回中受苦,所以無論如何他也要度衆生,希望他的父母離苦得樂。
學佛的人應使佛教一天比一天發揚光大,而非一天比一天衰敗。
如何發揚光大?首先要培養優良的品格,打好地基,建造高樓大廈就不會倒塌。
重重無盡的樓閣,無一不是從堅穩的地基上造起。
在修養方面,打好地基就先要敦品立德。
不論大乘、小乘、佛乘,首先都是教人去除習氣毛病,去無明煩惱,去貪瞋癡。
你若能把毛病都去除,與經義自然會相合;但若毛病不除,總也不能明白經義。
大家拿出真心來念佛。
念一句佛,虛空裡便有一度光明。
若能懇切至誠地念佛,這光明便遍照三千世界,令三千大千世界的空氣化為吉祥,把染污、暴戾,災難的空氣改變過來。
我們天天念觀世音菩薩,可是觀世音菩薩是什麼意思呢?「觀」,是觀察世界所有的聲音。
觀也是看,但不是向外看,而是看衆生的心。
我們念觀世音菩薩,不要低着頭念,要擡起頭來,表示一種勇猛精進的精神,不要現出頹喪不振的樣子。
如果你要學佛,必須勇猛精進,像一頭老虎,從高山跑下來,把自己的業障吞噬! 切記!切記!學佛的初步,一定要修忍辱!就算他人真的要把你殺了,也不應該生出瞋恨心。
學佛的人要: 真認自己錯,莫論他人非; 他非即我非,同體名大悲。
學佛的人,應該問問自己:我布施是為了求名,還是為了要幫助他人?我持戒、忍辱、精進、禅定、修智慧﹣﹣是為了要給人家看,還是為了真心修行?修道不是戴面具,不是裝模作樣,專給人家看,修道全靠自己用功夫。
付出一分功夫,便有一分收獲;拿出一分誠心,則有一分感應。
一切一切,都要真實不虛,切勿自欺欺人。
學佛要多吃虧。
永嘉大師有雲: 聞惡言,是功德,此則鹹吾善知識, 不因讪謗起冤親,何表無生慈忍力。
有人罵你,是幫助你向好,所以要「順逆皆精進,毀譽不動心。
」不要因讪謗便起冤恨之心,應該冤親平等,一視同仁;否則怎樣表達無生法忍的慈悲力量呢? 為什麼我們用功得不到相應?這是無量劫的習氣太深的緣故。
所以,心中想向菩提路上走,事實上卻不願意向前走,總想向後轉。
要知道習氣重,業障深,更應該把妄想放下,放下妄想,并不困難,隻要把自己忘了,便沒有妄想。
修念佛法門,就要時時刻刻都在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沒有停止的時候。
醒時也念;睡覺時也念。
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拉也拉不斷,扯也扯不斷,用劍斬也斬不斷。
它的力量,比鑽石還堅固。
你沒有任何方法能破壞這句「南無阿彌陀佛。
好象各有各的因緣。
哪一個法門,你要是能專一,都有感應,也就是相應。
你修哪一個法門,譬如念佛,又省工,又省錢,又不障礙其他的事情,行住坐卧都可以念佛,很多人都可以做到的,所以這個法門對于一般人是相應的。
你若不專一那麼,也有不相應的時候,有話說:「口念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也徒然」,因此無論修哪一個法門,都要生出信心來,「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 我們為什麼信心不堅固呢?就因為根紮的淺,對佛教不能深入。
這時要怎麼樣?就要立功、立德、立言。
立功是幫助他人,立德是默默中幫助旁人,不一定叫旁人知道。
立言,我們「慈悲口,方便舌,有錢沒錢都做德。
」我們能說真話,不打妄語,說得實實在在。
這樣經過千錘百煉,我們這個道理講出來,任何人都推不倒這個道理。
因為真理是不變的,是随緣的;是随緣而不變,不變而随緣。
這就是真理和虛僞的道理不同的地方。
你要認識真理了,你天天去研究這個真理,自然就生出信心來。
語錄篇--修行之路 修行要行所無事,不要有貪心,不要我想如何如何?我想開悟,我想得神通了。
哪會這樣快?把種子種到地下,要等它慢慢長出來,時間到了,它自然成熟。
修行,要把它看作各人的本分。
不需要貪,久而久之,功德自然圓滿,菩提果也會成就。
本來應該成功的,貪多卻嚼不爛,吃飯要一口一口吃,把一碗飯統統塞到嘴裡去,擠到口裡一點地方也沒有,你說怎樣吃?嚼也嚼不動,更咽不下去。
吃飯是最簡單的比喻。
這叫「貪多嚼不爛。
」 修道的人,首先不要自私。
這不單是為了保護自己,而是要饒益全世界,要把自己放下。
不是想:我怎樣怎樣了不起!而是要顧全大局。
修道人,時時刻刻把生死問題挂在眉梢上,時時刻刻都要了生脫死。
娑婆世界的衆生,一舉一動,都是貪,都是瞋,都是癡。
世界法,他用貪瞋癡去修行;出世法,他還是用貪瞋癡去修行。
修行,他貪着開悟。
坐了兩天半的禅,想要開悟;修了兩天半法,想要有神通;念了兩天半的佛,便想得到念佛三昧!你看這貪心多大,都是貪心鬼的表現。
修道若是不能改過,就等于沒有修道。
學佛法不能知過必改,等于沒有學佛法。
所謂「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歲之非」。
知道以前所行所作有不對的地方,凡是有這種感覺的人,就是有智慧,将來前途有無量光明;若是不知以前之非,這個人就要糊塗一輩子。
圖個虛名,就被客塵所迷,這種人多麼可憐! 出家修道人要發願,發願是精進修道,發願是警惕自己改惡遷善,修道不發願,等于開花不結果的樹,無有是處。
若已發願,最好天天再發一遍。
因為溫故而知新,記得自己曾經發過什麼樣的願?應該要做什麼事?才不會發空願,不會自欺欺人,也不會把所發的願忘記了。
我們人覺得自己在做好事,其實不一定是好事。
為什麼?因為種子不清淨。
你以貪心來做好事,這就叫種子不淨。
你以好勝心來做好事,這也是種子不淨。
要怎麼辦呢?就是要「行所無事。
」做什麼事,都是我們的本份,不要向外馳求,不要有所求覓。
有了妄想,怎麼辦呢?就要打掃幹淨。
用什麼方法呢?就用禅定。
禅定的功夫,能将妄想清理幹淨。
修禅定時,要用精進、忍辱來幫助。
然後再用布施,持戒來幫助,完成使命。
一經忏悔,要發誓願:「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
」以後絕不再犯,這才能消了罪業。
在修道時,要想這個生死問題,把什麼魔都當作護法,他是來幫助你修道。
有人罵你打你,他是幫助你修道;有人說你的是非,找你麻煩,也是幫助你修道。
總而言之,逆來順受,都把他當做幫助你修道的朋友,那麼,煩惱就沒有了;沒有煩惱,便生出智慧。
有了真正的智慧,那時候,一切魔都沒有法子來動搖你的心。
修道人,好象眼睛那樣的清淨,不能容納一粒沙子。
如果眼中有沙子,一定不舒服,總想法子把它拿掉。
否則,身心不安甯。
修道也是這樣的情形。
這粒沙子是什麼?就是「貪心」。
有了貪心,事事起變化,本來是清淨,有了貪心的念頭,便起了化學作用,将清淨的水變成穢水,不能利人,反而害己。
我們修道的目的是為了脫生死,不是為求感應而修道。
切記!不可有所企圖而修道,為求成就,為求感應,那是大錯特錯。
古來人讀書是要明理,明白做人之道理,怎樣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學習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現在的讀書人都為名利。
「明理」與「明利」兩個音差不多,但做起來是大相徑庭,相離十萬八千裡。
為名利而讀書的人,隻想說讀什麼書才可以賺大錢,譬如想讀醫學,或科學,都可以賺大錢,而沒有想說:「我讀書是将來要為人群謀幸福;學醫是要濟世救人,利人利己。
」 忍,是最要緊,就是叫你忍你所不願意忍的事情。
譬如我不願意挨罵,可是有人罵我,我都喜歡。
我不願意挨打,可是有人打我,我更喜歡。
我不願意被人殺,生命是很寶貴的,可是有人要殺我,這是了脫我一生的業障,是我真正的善知識,所以各位啊!學佛法要倒過來學,修道也要倒過來修。
怎麼倒過來呢?就是你不願意的事,也要願意。
可是你所不願意的事,也不是要你讓給旁人。
最真實之修行法,修行有三秘訣: (1)真:不能虛僞,什麼事都要做真的。
(2)誠:畢恭畢敬,很誠懇,不懈怠,不馬虎。
(3)恒:恒常不變,恒遠不逾。
凡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要有真、誠、恒三心。
做什麼事都有這三心,将來一定會有成就。
多做功德事﹕凡是對衆生有利益的事,盡力而為之,這是修福。
讀誦經典,研究經典,所謂「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這是修慧。
福慧是由栽培而來,若不栽培,始終沒有福慧。
修道人最怕有煩惱,故說「煩惱無盡誓願斷」。
斷煩惱,對修行者是當務之急。
什麼境界來了,不生煩惱,這才是有定力。
不生煩惱,就沒有那麼多私欲,私欲源于煩惱,而生出無明,随着就有病痛。
無煩惱并非沒有人來惹你,故你沒有煩惱,而是有人來擾亂你、碰你、打你,你都不生煩惱,這才真有定力。
戒律根本隻有一個,就是不自私。
人要是有自私心,就會犯戒;沒有自私心,就不會犯戒。
同理,人有自私心,就會犯法;沒有自私心,就不會犯法。
戒律就是修行人的生命。
如果犯戒,等于生命斷了一樣的悲哀。
世尊在将入涅槃時,曾告訴阿難尊者說:「以戒為師。
」由此可證,戒律之重要性。
一般人認為命運有一定的安排,所謂「命有八尺,難求一丈」。
不錯!但這是指平常人而言。
若是修道人,就不在此數中。
修道人,不要問〈易經〉,那是一般凡夫俗子所用的。
修道人的生死尚且能了,何況其他的數呢?更應該超越出去,所以便要理會。
語錄篇--發願學佛 什麼叫佛法?佛法,就是世間法,不過是世間人所不願意行的法。
世間人忙忙碌碌,奔奔波波,出發點無非是自私,是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命财産。
而佛法,是大公無私,是為了利益他人。
學佛法,一舉一動都要為他人着想,把自我看輕了,舍己為人,不令他人生煩惱,這就是佛法。
佛為什麼要度衆生?因為他看「是男子皆是我父,是女子皆是我母。
」他的父母在六道輪回中受苦,所以無論如何他也要度衆生,希望他的父母離苦得樂。
學佛的人應使佛教一天比一天發揚光大,而非一天比一天衰敗。
如何發揚光大?首先要培養優良的品格,打好地基,建造高樓大廈就不會倒塌。
重重無盡的樓閣,無一不是從堅穩的地基上造起。
在修養方面,打好地基就先要敦品立德。
不論大乘、小乘、佛乘,首先都是教人去除習氣毛病,去無明煩惱,去貪瞋癡。
你若能把毛病都去除,與經義自然會相合;但若毛病不除,總也不能明白經義。
大家拿出真心來念佛。
念一句佛,虛空裡便有一度光明。
若能懇切至誠地念佛,這光明便遍照三千世界,令三千大千世界的空氣化為吉祥,把染污、暴戾,災難的空氣改變過來。
我們天天念觀世音菩薩,可是觀世音菩薩是什麼意思呢?「觀」,是觀察世界所有的聲音。
觀也是看,但不是向外看,而是看衆生的心。
我們念觀世音菩薩,不要低着頭念,要擡起頭來,表示一種勇猛精進的精神,不要現出頹喪不振的樣子。
如果你要學佛,必須勇猛精進,像一頭老虎,從高山跑下來,把自己的業障吞噬! 切記!切記!學佛的初步,一定要修忍辱!就算他人真的要把你殺了,也不應該生出瞋恨心。
學佛的人要: 真認自己錯,莫論他人非; 他非即我非,同體名大悲。
學佛的人,應該問問自己:我布施是為了求名,還是為了要幫助他人?我持戒、忍辱、精進、禅定、修智慧﹣﹣是為了要給人家看,還是為了真心修行?修道不是戴面具,不是裝模作樣,專給人家看,修道全靠自己用功夫。
付出一分功夫,便有一分收獲;拿出一分誠心,則有一分感應。
一切一切,都要真實不虛,切勿自欺欺人。
學佛要多吃虧。
永嘉大師有雲: 聞惡言,是功德,此則鹹吾善知識, 不因讪謗起冤親,何表無生慈忍力。
有人罵你,是幫助你向好,所以要「順逆皆精進,毀譽不動心。
」不要因讪謗便起冤恨之心,應該冤親平等,一視同仁;否則怎樣表達無生法忍的慈悲力量呢? 為什麼我們用功得不到相應?這是無量劫的習氣太深的緣故。
所以,心中想向菩提路上走,事實上卻不願意向前走,總想向後轉。
要知道習氣重,業障深,更應該把妄想放下,放下妄想,并不困難,隻要把自己忘了,便沒有妄想。
修念佛法門,就要時時刻刻都在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沒有停止的時候。
醒時也念;睡覺時也念。
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拉也拉不斷,扯也扯不斷,用劍斬也斬不斷。
它的力量,比鑽石還堅固。
你沒有任何方法能破壞這句「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