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 觀邪見品

關燈
丁二十七(觀邪見品)分二:一、經部關聯;二、品關聯。

     戊一、經部關聯: 經雲“以真實現見緣起之智,則不依前、中、後際”等,宣說了無有諸見的道理。

     戊二、品關聯: (關于品關聯的注釋,有以下幾種觀點:) 按照《無畏論》與《佛護論》兩大論著的解釋,本品的品關聯應為: 如果對方提出:現在應該依靠與聲聞乘觀點一緻的經典内容,來宣說諸見不存在的道理。

     本品的内容,即為針對以上說法而做出的答複。

     按照清辯論師的解釋,本品的品關聯應為: 如果對方提出:五蘊是存在的,因為諸見存在。

     (本品的内容)是為了宣說諸見不存在的觀點。

     按照月稱菩薩的解釋,本品的品關聯應為: 如果對方提出:按照經書的說法“若能現見緣起,則不依前後際”,那麼又是怎樣不依前後際的呢? (本品的内容,)就是為了回答對方的提問。

     此品分二:一、認知相違之見;二、宣說破見之理。

     己一、認知相違之見: 我于過去世,有生與無生, 世間常等見,皆依過去世。

     (原譯:我于過去世,為有為是無,世間常等見,皆依過去世。

    ) 人我在過去世有生、無生、(二者兼具以及二者皆無)等(四種見解;)加上世間界為恒常、(無常、二者兼具以及二者皆無)等四種見解,一共為八種見解,都屬于依靠前際[過去世](而安立的)十六種見解的範疇。

    利用緣起的智慧,就可以将彼等徹底鏟除。

     此處“人我在過去世有生”的說法,與“(世間界為)恒常”的說法,二者的含義是相同的,隻不過是局部與總體的關系,或者是以執著方式而劃分為異體的。

     所謂的前後際,是指依靠現有的身體五蘊而安立的過去以及未來的情形。

    “際”,就是指其前後的階段。

    也包括在未來世,也即現在之後的其他時刻,究竟是有生還是無生等見解。

     人我在過去世有生、無生、二者兼具以及二者皆無等四種見解;加上世間界的我以及五蘊二者為恒常、無常、二者兼具以及二者皆無等(四種)見解,都是依靠前際[過去世]而安立的。

     我于未來世,有生及無生, 有邊等諸見,皆依未來世。

     (原譯:我于未來世,為作為無作,有邊等諸見,皆依未來世。

    ) 在未來的其他時刻,人我的有生、無生、二者兼具以及二者皆無等四種見解;加上世間界的我以及五蘊二者的有邊、無邊、二者兼具以及二者皆無等(四種)見解,一共為八種見解。

    這些見解都是依靠後際[未來世]而安立的。

    以上文字,宣說了所破的(十六種)邪見。

     己二(宣說破見之理)分二:一、安住于名言緣起如幻而破邪見,或為别破;二、安住于勝義離戲而破邪見,或為共破。

     庚一(安住于名言緣起如幻而破邪見,或為别破)分四:一、破依前際而安立之有生等四種邪見;二、破依後際而安立之有生等四種邪見;三、破依前際而安立之恒常等四種邪見;四、破依後際而安立之恒常等四種邪見。

     辛一、破依前際而安立之有生等四種邪見: 過去世有我,是事不可得。

     過去世中我,不作今日我。

     關于“人我在過去世有生”的說法是不合理的,因為在過去世中産生的那個人我,并不是現在的這個人我。

     若謂我即是,而身有異相。

     若當離于身,何處别有我? 如果對方認為:過去世中的人我,就是現在的人我。

     但事實并非如此。

    因為過去與未來的取受五蘊[身]是異體的法,其二者不可能是一體。

     如果對方認為:雖然先後的取受五蘊為異體,但(先後的)人我卻是一體的。

     這種說法無法立足。

    因為,在離開了取受五蘊[身體]的情況下,你們所謂的人我又能在别的什麼地方存在呢?因為不可得,所以(這樣的)人我是不存在的。

     離身無有我,是事為已成。

     若謂身即我,若都無有我。

     在“離開取受五蘊[身]的人我,不可能單獨存在”的觀點已經成立的時候,如果還想承許取受五蘊[身]就是人我,那麼就不存在人我了。

     但身不為我,身相生滅故。

     為什麼取受五蘊不是人我呢?因為這些五蘊是有生有滅的,這與人我的法相相違(,所以,取受五蘊不可能是人我)。

     雲何當以受,而作于受者? 如果對方認為:承許取受五蘊就是人我并沒有過失。

     怎麼能将所取受的法變為取受者呢?(絕不可能。

    )因為作者與作業并不是一體。

     若離身有我,是事則不然。

     無受而有我,而實不可得。

     如果對方認為:人我是存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