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 觀十二因緣品

關燈
丁二十六(觀十二因緣品)分二:一、經部關聯;二、品關聯。

    戊一、經部關聯: 佛陀雲“以緣起無生,故為緣起”等,宣說了無有十二緣起的道理。

     戊二、品關聯: (關于品關聯的注釋,有以下幾種觀點:) 按照《無畏論》與《佛護論》兩大論著的解釋,本品的品關聯應為: 如果對方提出:既然你已經将趨入大乘勝義之法門宣說完畢,那麼現在就應該闡述趨入小乘論典的勝義法門了吧! 本品的内容,即為針對以上說法的答複。

     按照清辯論師在《般若燈論》中的解釋,本品的品關聯應為: 如果對方提出:既然你們在前面已經講過,任何人也沒有宣說過一句法,這裡[經部關聯]又說佛宣講了緣起之理,這種(前後矛盾的說法),難道(對你們的立論)不會有所危害嗎? (本品的内容是為了說明,我們并沒有否認現象,)而隻是否認了“諸法以本體而存在”的觀點。

     按照月稱菩薩的解釋,本品的品關聯應為: 如果對方提出:所謂“緣起”的含義,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本品的内容,就是為了介紹緣起的含義。

    我們在這裡,卻将本品的品關聯解釋為: 如果對方提出:依照你們的說法:“是故經中說,若見因緣法,則為能見苦,亦見集滅道。

    ”那麼輪回和涅槃,不就分别成了順應或者違背緣起法則的法了嗎?既然輪涅無二,那麼輪回和涅槃的兩種現象又作何解釋呢?既然有寂無二,那麼世俗名言又怎麼會還滅呢? 本品的内容,就是為了宣說無而顯現的緣起,或者是為了闡明“乃因真如法性而現見四谛”的觀點。

     此品分三:一、宣說緣起之理;二、行與非行之差别;三、闡釋破十二有支之次第。

     己一、宣說緣起之理: 衆生癡所覆,為後起三行, 以起是行故,随行入六趣。

     尚未證悟真實義的(衆生),因内心被無明愚癡所遮覆,為後世而造作福業、非福業以及不動業三種行蘊。

    因為是以三門而行,從而使諸業成為轉生六道或者五趣衆生之因。

     随諸行因緣,識受六道身; 依靠諸識故,而成于名色。

     (原譯:以諸行因緣,識受六道身。

    以有識著故,增長于名色。

    ) 諸行的果法,也即作為輪回種子的識,是因随順諸行,而受身(六道)成為天人等衆生之識的。

    在諸識形成之後,依靠諸識又形成了受、想、行、識四名蘊,以及凝酪、膜疱等色蘊。

     《顯句論》雲:“此等諸法,皆如色法與影像之理。

    若最終死亡之諸蘊毀滅,則僅于第一刹那,即如同秤杆(兩端)之高低般形成所生之諸蘊,且随業力趨往之方向而受生。

    是故,于母胎中識蘊悶絕之時,識蘊之果法——名色亦由此而生……” 依靠名色故,因而生六入; 依靠六入故,而生于六觸。

     (原譯:名色增長故,因而生六入。

    其中後兩句在鸠摩羅什的譯本中缺漏,此處依照藏文版本予以增補。

    ) 同樣,一旦名色形成,其果法眼根等六處[入]也随之而産生。

    依靠六處而與六境[塵]和合,又繼而産生了(六)觸。

     依眼根色法,作意而生觸; 是故依名色,而生于識處。

     (此偈頌在鸠摩羅什的譯本中缺漏,此處依照藏文版本予以增補。

    ) 觸究竟是怎樣産生的呢?以眼根為增上緣,以色法為所緣緣,以作意為等無間緣,并依靠受等遍行而産生了所謂“觸”。

     那麼,什麼又叫做觸呢? 也就是說,觸的等無間緣為作意,也即四名蘊。

    而眼根和外境色法,也就是(前面所說的)第一種(增上)緣,與第二種(所緣)緣,則屬于色蘊的範疇,依靠這三者,從而産生眼識。

     情塵以及識,三者之和合, 彼者即生觸,由觸而生受。

     以受生渴愛,因受生愛故。

     (原譯:情塵識和合,以生于六觸;因于六觸故,即生于三受。

    以因三受故,而生于渴愛。

    ) 其[觸]本體是由眼根[情]、色法[塵]以及眼識三者和合,而判斷出外境的悅意、不悅以及中庸(的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