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 觀四谛品

關燈
在單獨執著的。

     正如“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等所說,凡是從因緣而生的法之本性,都是無有自性的空性之義,不存在任何舍棄顯現的單獨空性。

    因為你們的所謂“空性”,是建立在對現即是空,空即是現的緣起之義一無所知的基礎之上的,所以也不可能對離邊空性的本體有所領悟。

    既然不能領悟空性的本體,則不能通曉依靠這種領悟,而将一切有無戲論之網滅除的必要。

    所以,一提及所謂“空性”,就會執著于無有自性者之戲論,并就此問題而争辯不休。

    以上内容是根據《顯句論》中的含義,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寫成的。

     因此,如果沒有說空性,就不能破除邊執,而即使是說空性,也不是要建立單空。

    具體理由陳述如下: 諸佛依二谛,為衆生說法。

     一以世俗谛,二第一義谛。

     諸佛為衆生明示任何法,都确實是依靠二谛來進行宣說的。

    何為二谛呢?第一是世間世俗谛,第二是實相勝義谛。

     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

     則于深佛法,不知真實義。

     無論是誰,如果不能通曉明辨此二谛,此人則不能領會佛陀所宣說的深奧真如法性之義。

     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義。

     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

     而要表述所宣勝義的内涵,也必須依賴能诠所诠、能知所知等等世間名言。

    如果不依賴這些世俗表達方式,就永遠不能诠釋勝義實相[第一義];如果不能诠釋勝義實相,就無法證達勝義實相;因為對勝義實相不能證達,也就不可能獲得究竟涅槃。

     所謂“空性”,并不是僅僅将某一個邊遮破,而是遮破四邊、遠離戲論,以名言分别念難以徹見其真面目,并超越世間的。

     為了趨入超離世間心境的勝義實相,對任何邊戲的任何耽執,都必須以緣起理論予以破斥,并安住于遠離一切邊戲的境界之中。

     遮破某一邊戲的單空是名言,而不是真正的勝義。

    其必要也因為空性必須背離一切戲論,所以對任何法的耽執,都應該予以破除。

    就像驅除強大的病魔所使用的瀉藥一樣,瀉藥最終也是必須排洩出來而不能将其留在腹内的。

     如果從“無色”的角度進行表述,愚癡凡夫們就會将僅僅遮破色法理解為空性及其必要。

    (佛陀)考慮到成就大義的目的,所以(暫時)沒有遮破一切邊,而是(為衆生逐步)傳授了迂回的對治(邊戲)之方。

     雖然如何诠說的“空”,都屬于名言中安立的法。

    但是,如果不這樣安立,就不能遮破耽執之境,如果不能遮破耽執之境,則在任何時候都沒有希望遠離戲論。

    因此,如果不用言語來诠釋空性,就不會有任何辦法(诠釋空性了)。

     正如“為假立說故”所言,如果不懂得單空雖然僅僅屬于名言,但卻是證悟究竟實相必不可少的因,究竟之義是超越空與不空等一切名言戲論的道理,将名言執著為勝義,彼等之人則永遠也無法通達超離名言的甚深境界。

     如果對方提出:既然如此,則僅僅宣說勝義已經足夠,又何必闡釋名言呢? 針對被名言戲論所束縛的人而言,如果首先不破除名言戲論,則無法睹見真如法性;如果沒有被引往名言正道之中,則無法為其宣說實相真如。

    所以,(闡釋名言是)必要的,如同渡河必須具備的船隻一樣。

    因為不宣說勝義,而僅僅安住于名言,就不能獲得寂滅一切戲論的究竟涅槃。

     由此可知,針對個别衆生,是無法同時闡明各别自證的所證——遠離四邊戲論的,隻能逐漸斷除增益之邊。

    因為他們将單空理解為勝義,并對(空性的)意義、必要以及本性持颠倒邪見。

     這種情形,就如同将瀉藥存留于體内一樣,終将招緻損害;也如同(用手)為人指示空中之月,對方卻隻知緊盯着指尖;或者如同為了讓人明白虛空不存在的道理,而告知“虛空是無論如何也不存在的”,對方卻不但沒有斷除虛空之想,反而認為存在“虛空是無論如何也不存在”的法相者,并再次對此耽執不已。

    無論怎樣為其解釋,都一如既往,要想令其破除耽執,實在是困難重重一般。

     正如《顯句論》中“心、名、用三法皆為名言,于勝義中無有且不可诠釋”等所要表述的道理一樣。

    因為諸法無有自性,才能使因果以及能作所作等法成為合理。

    在其他前提下,(這些法)在任何時候都不可能合理。

    如果能對遠離一切邊戲的真如法性,具有不倒正見,就可以用這種摧滅老死的甘露,根除輪回之過患,并從而獲得恒常離戲無住涅槃法身之果位。

     不能正觀空,鈍根則自害。

     如不善咒術,不善捉毒蛇。

     因為上述之人難以正确徹見甚深空性之義,這些乏智鈍根者的荒謬見解最終必将毀害自己。

     如果對方提出:怎麼可能毀害自己呢?就像如果沒有播下種子,隻是不能得到收成而已,但對作者應該是毫發無損的一樣。

    (如果不能理解空性,)又怎麼會受到什麼傷害呢? 這二者之間是迥然不同的。

    就像不善于捉毒蛇,以及不善于修持明咒一樣。

    其中的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