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 觀四谛品
關燈
小
中
大
丁二十四(觀四谛品)分二:一、經部關聯;二、品關聯。
戊一、經部關聯: 經雲“文殊見諸行無生故,而了知痛苦”等,宣說了無有四谛的道理。
戊二、品關聯: 如果對方提出争論:你們中觀派居然敢說“一切所知都無有自性”,從而遮破了諸法。
這就無法避免所知四谛、殊勝三寶以及業因果等世間名言諸法也不存在的過失。
(但所知四谛、殊勝三寶以及業因果等世間名言諸法卻是存在的,所以你們的觀點不正确。
) 為了排除困惑、解答疑難而宣說本品。
此品分二:一、宣說對方問難;二、回答問難。
己一(宣說對方問難)分四:一、應有所知四谛不存在之過;二、應有三寶不存在之過;三、應有業因果不存在之過;四、應有世間名言法不存在之過。
庚一、應有所知四谛不存在之過: 若一切皆空,無生亦無滅。
如是則無有,四聖谛之法。
如果你們想建立“内外一切諸法皆為空性”的理論,則如同石女的兒子一般,任何法首先不會産生,最終也不會壞滅。
因為無生無滅,則有四聖谛法也被你們認定為無有的過失。
以無四谛故,見苦與斷集, 證滅及修道,如是事皆無。
如果由集而生苦,以道而滅苦等四聖谛法不存在,則了知苦谛、斷除集谛、修持道谛、現證滅谛,在任何時候也不可能合理存在。
庚二(應有三寶不存在之過)分三:一、無有僧寶之過;二、無有勝法之過;三、無有佛陀之過。
辛一、無有僧寶之過: 以是事無故,則無有四果。
無有四果故,得向者亦無。
因為在心相續中生起的取舍四谛等法不存在,則預流果等四果也不應該存在。
如果不存在四果,則安住四果者也不會存在,獲得四向者也不會存在。
若無八賢聖,則無有僧寶。
如果獲得四果與四向的八種聖賢補特伽羅不存在,則聲聞僧衆也就不會存在。
辛二、無有勝法之過: 以無四谛故,亦無有法寶。
因為四聖谛不存在,則教法與證法也不應該存在。
辛三、無有佛陀之過: 若無法僧寶,豈能有佛寶? (原譯:以無法僧寶,亦無有佛寶。
) 如果所領受的勝法與領受者僧寶二者都不存在,則其果法佛寶又怎麼能存在呢? 如是說空者,是則破三寶。
如果像“佛寶等諸法皆空”這樣宣說空性,則完全是對三寶的破壞。
庚三、應有業因果不存在之過: 空法壞因果,亦壞于罪福。
(按照你們的說法,)則善業罪業以及因法果法都不存在,不善法以及善法也不存在。
庚四、應有世間名言法不存在之過: 亦複悉毀壞,一切世俗法。
(按照你們的說法,)則有将世間的見聞(覺觸),以及制造陶罐、烹熟粥飯等等世間名言法全盤毀壞的過失。
己二(回答問難)分三:一、宣說争論之因;二、無過之理由;三、通達中觀之重要性。
庚一、宣說争論之因: 汝今實不能,知空空因緣, 及知于空義,是故自生惱。
(中觀論師)對發難者回答道:因為你們這些争辯者對空性的必要[因緣]、空性以及空性的含義一竅不通,才會自尋煩惱地認為這些見解損害了四聖谛等法。
你們以自己的分别妄念,想當然地認為僅僅沒有[單空]就是空性的内在含義,并由此而産生颠倒執著。
如果企圖以“若一切皆空,無生亦無滅,如是則無有,四聖谛之法”等說法來言說中觀見的過失,是不可能對中觀派有毫發之損的。
你們将空性的含義僅僅執著為單空,這種理解方式并非我們論典中所說的空性。
我們(所說的空性),是将有無等一切戲論空掉,即遠離一切戲論的空。
而僅僅單空的概念,則是必須予以遮破的颠倒空性。
因此,承許諸法為無實單空以及成實二者,都同樣有令四谛等不存在的過失,我們對此二者都不予以承認。
你們所謂的“空性”,是對寂滅邊戲的自性者[空性]之必要沒有通達,而将其必要誤認為是僅僅遮破有邊,根本沒有了知其真實必要。
而我們在這裡所說的(空性)見,卻并非如此,而是與“彼等戲中戲,以空性而破”等,以及“諸佛之空性,乃破一切見”等偈頌中所說(空性)的内涵一樣。
你們所謂的空性本體,隻是将一個有邊遮破的單空戲論之見,所以是錯誤的。
而這裡“自知不随他,寂滅無戲論,無異無分别,是則名實相”等所要表達的見解,是遠離一切四邊戲論的。
如果帶有偏袒、片面、觀待他法的條件,則即使(稱之為)空性,但這種自以為是的空性等,都不可能空。
既然如此,又在何處存在絲毫空的性相呢?這實在是對“空性”名稱内涵的茫然不知。
你們所說的“空性”含義,是斷除所破的單空之義,是将“不空”的違品,命名為“空”的一種單獨執著。
但就空性而言,是不存
戊一、經部關聯: 經雲“文殊見諸行無生故,而了知痛苦”等,宣說了無有四谛的道理。
戊二、品關聯: 如果對方提出争論:你們中觀派居然敢說“一切所知都無有自性”,從而遮破了諸法。
這就無法避免所知四谛、殊勝三寶以及業因果等世間名言諸法也不存在的過失。
(但所知四谛、殊勝三寶以及業因果等世間名言諸法卻是存在的,所以你們的觀點不正确。
) 為了排除困惑、解答疑難而宣說本品。
此品分二:一、宣說對方問難;二、回答問難。
己一(宣說對方問難)分四:一、應有所知四谛不存在之過;二、應有三寶不存在之過;三、應有業因果不存在之過;四、應有世間名言法不存在之過。
庚一、應有所知四谛不存在之過: 若一切皆空,無生亦無滅。
如是則無有,四聖谛之法。
如果你們想建立“内外一切諸法皆為空性”的理論,則如同石女的兒子一般,任何法首先不會産生,最終也不會壞滅。
因為無生無滅,則有四聖谛法也被你們認定為無有的過失。
以無四谛故,見苦與斷集, 證滅及修道,如是事皆無。
如果由集而生苦,以道而滅苦等四聖谛法不存在,則了知苦谛、斷除集谛、修持道谛、現證滅谛,在任何時候也不可能合理存在。
庚二(應有三寶不存在之過)分三:一、無有僧寶之過;二、無有勝法之過;三、無有佛陀之過。
辛一、無有僧寶之過: 以是事無故,則無有四果。
無有四果故,得向者亦無。
因為在心相續中生起的取舍四谛等法不存在,則預流果等四果也不應該存在。
如果不存在四果,則安住四果者也不會存在,獲得四向者也不會存在。
若無八賢聖,則無有僧寶。
如果獲得四果與四向的八種聖賢補特伽羅不存在,則聲聞僧衆也就不會存在。
辛二、無有勝法之過: 以無四谛故,亦無有法寶。
因為四聖谛不存在,則教法與證法也不應該存在。
辛三、無有佛陀之過: 若無法僧寶,豈能有佛寶? (原譯:以無法僧寶,亦無有佛寶。
) 如果所領受的勝法與領受者僧寶二者都不存在,則其果法佛寶又怎麼能存在呢? 如是說空者,是則破三寶。
如果像“佛寶等諸法皆空”這樣宣說空性,則完全是對三寶的破壞。
庚三、應有業因果不存在之過: 空法壞因果,亦壞于罪福。
(按照你們的說法,)則善業罪業以及因法果法都不存在,不善法以及善法也不存在。
庚四、應有世間名言法不存在之過: 亦複悉毀壞,一切世俗法。
(按照你們的說法,)則有将世間的見聞(覺觸),以及制造陶罐、烹熟粥飯等等世間名言法全盤毀壞的過失。
己二(回答問難)分三:一、宣說争論之因;二、無過之理由;三、通達中觀之重要性。
庚一、宣說争論之因: 汝今實不能,知空空因緣, 及知于空義,是故自生惱。
(中觀論師)對發難者回答道:因為你們這些争辯者對空性的必要[因緣]、空性以及空性的含義一竅不通,才會自尋煩惱地認為這些見解損害了四聖谛等法。
你們以自己的分别妄念,想當然地認為僅僅沒有[單空]就是空性的内在含義,并由此而産生颠倒執著。
如果企圖以“若一切皆空,無生亦無滅,如是則無有,四聖谛之法”等說法來言說中觀見的過失,是不可能對中觀派有毫發之損的。
你們将空性的含義僅僅執著為單空,這種理解方式并非我們論典中所說的空性。
我們(所說的空性),是将有無等一切戲論空掉,即遠離一切戲論的空。
而僅僅單空的概念,則是必須予以遮破的颠倒空性。
因此,承許諸法為無實單空以及成實二者,都同樣有令四谛等不存在的過失,我們對此二者都不予以承認。
你們所謂的“空性”,是對寂滅邊戲的自性者[空性]之必要沒有通達,而将其必要誤認為是僅僅遮破有邊,根本沒有了知其真實必要。
而我們在這裡所說的(空性)見,卻并非如此,而是與“彼等戲中戲,以空性而破”等,以及“諸佛之空性,乃破一切見”等偈頌中所說(空性)的内涵一樣。
你們所謂的空性本體,隻是将一個有邊遮破的單空戲論之見,所以是錯誤的。
而這裡“自知不随他,寂滅無戲論,無異無分别,是則名實相”等所要表達的見解,是遠離一切四邊戲論的。
如果帶有偏袒、片面、觀待他法的條件,則即使(稱之為)空性,但這種自以為是的空性等,都不可能空。
既然如此,又在何處存在絲毫空的性相呢?這實在是對“空性”名稱内涵的茫然不知。
你們所說的“空性”含義,是斷除所破的單空之義,是将“不空”的違品,命名為“空”的一種單獨執著。
但就空性而言,是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