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 觀如來品

關燈
麼呢?因為,真實實相是四邊中的任何一者都不可成立的,所以用任何言語都無法傳遞。

    為了遮破執著與遠離四邊戲論相矛盾的違品諸邊,則即使是所謂的證悟者[修行人],如果不這樣宣說,也不能真正了達這些道理,所以,在名言中,為了适應所調化者的根基,則可以建立各種增益之說。

    比如“以谛實而空”“于名言中以存在而不空”“雖以谛實而空,但于名言中卻不空”“名言與谛實皆不成”等诠釋方式。

     這裡所說的空性,僅僅是遣除了違品,這些說法隻是為了掃除一切見的權巧方便,并不是要成立單空之見。

     由此可見,所謂空性的言論,隻是為了滅除耽執某種空性物的戲論,而不是為了建立空性等戲論。

     空則不可說,非空不可說, 共不共叵說,但以假名說。

     因此,真實義中的如來,既不能說是“空性”,也不能說是“非空成實”;既不能說是“(空與非空)兩者皆俱”,也不能說是“(空與非空)兩者皆不俱”,絕不能說“以上(四種)情形的如來存在”,因為(真實義)是不存在四邊戲論的。

     如果對方提出:既然如此,又該作何解釋呢? 這是為了令世人趨入勝義之境,而需橫掃一切增益之見,或者為了假立名言的目的,才宣說“空性”等等的。

     常無常等四,本寂何處有? 邊無邊等四,本寂何處有? (原譯:寂滅相中無,常無常等四;寂滅相中無,邊無邊等四。

    ) 如來不僅不存在空性等四邊,包括恒常與無常,以及“等”字所包含的“(恒常與無常)兩者皆俱”與“(恒常與無常)兩者皆不俱”四邊自性的邊執戲論,都是本來寂滅的。

    這樣一來,如來又豈能存在呢?絕不可能。

    不僅如此,甚至有邊以及無邊等四種情形,也是本來寂滅的。

    既然如此,所謂的如來又能在何處安身呢? 所謂的如來,既是遠離四邊的法性,也是平等的真如性。

     邪見深厚者,耽執有如來。

     如來寂滅相,分别有亦非。

     (原譯:邪見深厚者,則說無如來。

    如來寂滅相,分别有亦非。

    ) 本偈頌如果按照《佛護論》中的翻譯“邪見深厚者,以妄念分别,于寂滅涅槃,說如來有無”,應該更為貼切。

     此處的解釋應為:凡夫補特伽羅因為對“如來以自性而存在”懷着深厚強烈的耽著,繼而成為一種執取,并以分别之心妄加揣度,而說如來在涅槃之後存在或者是不存在。

     如是性空中,思維亦不可, 如來滅度後,分别于有無。

     但是,徹見如來以自性而空的人們,卻能清醒地意識到:如來在涅槃之後,無論“存在”之念,還是“相續斷滅的不存在”之念,都是不合理的。

     如來過戲論,而人生戲論。

     戲論破慧眼,是皆不見佛。

     所有善逝如來,都是超離于一切戲論的。

    因為不存在生,所以不但不存在毀滅,而且在任何時候都不可能窮盡。

    然而,(世人)卻創造出有與無、常與無常等戲論,這些源于自心的分别念戲論,毀壞了能夠目睹真相的智慧之眼,從而使他們都不能徹見如來本性。

    這一切的根源,都是因為對“如來本身的自性,即是無有生滅增損的平等性”持颠倒戲論而導緻的。

     己三、以此理類推他法: 如來所有性,即是世間性。

     如來無有性,世間亦無性。

     如來的遠離戲論自性,也是世間萬物的自性,萬法平等的緣故。

    與如來無有自性的法性一樣,世間也不存在自性,所以,它們是無二無别、平等一味的。

     《中觀根本慧論》之第二十二觀如來品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