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論釋 ——善解龍樹密意莊嚴論

關燈
全知麥彭仁波切著

    索達吉譯

    三門恭敬頂禮上師及至尊文殊菩薩!

    深廣浩瀚智慧虛空界,

    遣除常斷黑暗之光芒,

    離邊中觀璀璨之杲日,

    恭禮絕倫導師遍知佛。

    無始沉卧心間三有魔,

    密布有實無實束縛網,

    能以智慧利劍斬除尊,

    至誠頂戴文殊智慧藏。

    堪忍法海甚深之谛義,

    頂部蛇冠寶飾極顯赫,

    發出緣起空性之轟鳴,

    敬禮龍樹父子傳承師。

    中觀根本之善說,

    彙集衆論之精華,

    以文殊喜勝妙智,

    親筆撰著之注疏。

    此論旨為宣說大阿阇黎聖者龍樹菩薩所造之《中觀根本智慧大論》之内容。

    全論分三:一、首義;二、論義;三、末義。

    甲一(首義)分二:一、宣講論名;二、譯禮句。

    乙一、宣講論名:

    梵文:紮加那瑪美拉芒達瑪噶噶囸噶

    漢意:中觀根本慧論頌

    若直接翻譯,則“紮加”“那瑪”“美拉”“芒達瑪噶”“噶栴噶”可分别翻譯為“智慧”“所謂”“根本”“中觀”“頌”。

    “中觀”即遠離八邊自性之意;“根本”即其後涉及中觀的諸多論典,均是以此論為原本而衍生出來的;“頌”包含品頌及偈頌二義,即由字數相同之詩文組合而成。“智慧”即論名,表示若能趨入聞思該論之道,則可獲得無倒證悟趨至遠離一切邊戲實相之智慧。

    如頌雲:“智慧度無二,彼慧即善逝,修彼具義故,論道立彼名。”

    乙二、譯禮句:

    “頂禮文殊師利童子!”

    意即頂禮宣示諸法真實勝義實相之智慧本尊文殊師利童子。前譯派的譯師在翻譯此論時,為了消除違緣,首先如此頂禮。

    甲二(論義)分三:一、頂禮句;二、論義正文;三、随念恩德之頂禮。

    乙一、頂禮句: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

    在如實證達緣起性的聖者根本智慧前,諸法首先不生,究竟不滅;本性連續不斷,卻非恒常而住;既不從他處來,亦不往他處去;既非不同之異體,亦非相同之一體。

    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

    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圓滿正等覺佛陀所宣說的,寂滅一切能說所說、法相名相等邊戲,超離心與心所、能知所知等名言,息滅生老等衆多災難之立宗,為一切諸說之最上首。所以,作者于此首先恭敬頂禮能闡演如此甚深妙義之佛陀。

    以此偈亦宣說了必要、關聯等四法。

    内容:雖然某些人認為“僅僅息滅八邊戲之無遮為此論的内容,若以無生、無滅等具八種特點之緣起法為此論之所诠,則該論的直接内容将成為世俗谛”,但此論則以“緣起而生之真如性,遠離八邊戲之實相,息滅一切戲論”作為其所诠内容;

    必要:依此論所闡釋的道理極易通達;

    必要之必要:即論述寂滅之無住涅槃;

    關聯:即必要與論典乃方便及方便生的關系。

    乙二(論義正文)分二:一、總品關聯;二、分品關聯。

    丙一、總品關聯:

    《佛護論》與《無畏論》中的見解認為:在全論之二十七品中,前二十五品宣說如何趨入大乘之道,最後二品宣說如何趨入聲聞之道。

    而清辯論師則不承認最後二品為宣說如何趨入聲聞之道。阿阇黎月稱菩薩也持相同之觀點。

    丙二(分品關聯)共分二十七品:一、觀因緣品;二、觀去來品;三、觀六情品;四、觀五陰品;五、觀六種品;六、觀染染者品;七、觀三相品;八、觀作作者品;九、觀本住品;十、觀燃可燃品;十一、觀本際品;十二、觀苦品;十三、觀行品;十四、觀和合品;十五、觀有無品;十六、觀縛解品;十七、觀業品;十八、觀我法品;十九、觀時品;二十、觀因果品;二十一、觀成壞品;二十二、觀如來品;二十三、觀颠倒品;二十四、觀四谛品;二十五、觀涅槃品;二十六、觀十二因緣品;二十七、觀邪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