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關燈
起的當今時代,難免使人有曲高和寡之感。

    許多有意跨入中觀門徑的初學者,在面對生澀的語言、深奧的内容時,都不禁望而生畏。

     為了迎合現代人的口味,為了證明中觀見本應具有的親和力,為了将藏傳佛教的不共理證介紹給漢地信衆,為了更多的人能體味般若中觀的無限境界,筆者下決心将麥彭仁波切的《中論釋·善解龍樹密意莊嚴論》以現代漢語的形式翻譯出來,呈獻給諸位同道。

     麥彭仁波切是公認的文殊菩薩化身,由其所闡釋的内容,實非凡夫以三毒而引發、為戲論所主宰的低劣學說所能比拟。

    該論内容廣略适當、淺顯易懂,科判條理清晰、層次分明。

    既避免了因過廣而使讀者深陷于茫茫教理之海,從而迷失方向的過失,也避免了因過略而使讀者懵懵懂懂、不知所雲,從而繼續徘徊于昏黑冥暗之無明險途的過失。

    如果能以堅定的信心、堅毅的悲心、堅強的決心、堅忍的進取心深研此論,就一定能透過論中以犀利言詞駁斥他宗的表面,發現自相續中深藏不露、鋼打鐵鑄般的邊執邪見,并将其作為所破之的。

    隻有這樣,才算真正領會了龍樹菩薩的究竟意趣——真正的所破,不在于外在的宗派之見,而源于自己的内心。

     該論所引用的《中論》頌詞,是在盡量保留鸠摩羅什譯本的基礎上,為了與注釋内容相符,并考慮到易于理解的目的,故參照藏文原版做了一定的增減、修改;在藏文原版的科判中,本來有品名一項,因為對分品内容影響不大,為避免煩瑣,故将其删減。

     由于藏漢文字語言習慣上的差異,以及翻譯所用藍本清晰程度較差并存在少量錯漏,因此在翻譯過程中,也遇到了事先尚未預料的困難。

    為了力求精确、完整、易懂,并将錯謬率降到最低點,筆者曾反複多次地參閱了上述的藏漢各大論典。

     在文中的[]中,是為了配合偈頌與現代專用名詞,而列舉出的與之前詞句說法各異,但内涵相同的内容;而在()中,又是為了句子的前後連貫,或者是為了便于理解而增加的藏文原版中不存在的内容。

     由于本論的大多數話題,是以辯論的形式引出的,因此為便于區分,故對正反雙方的觀點,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字體。

     雖然本人曾有幸在三界導師——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座前完整地恭聆過該論,但由于在下智慧淺陋,理解能力、文字功底與翻譯水平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又因為時間倉促、瑣事繁重,所以文中難免有疏漏錯謬之處,還望諸大智者海涵并斧正。

     盡管本論具有不可言傳的殊勝性,但對于福德淺薄的劣根、鈍根者而言,即使在聞思此論後,也仍然難以對空性正理生起信心,甚至會産生更大的邪見。

    如本論雲:“不能正觀空,鈍根則自害。

    如不善咒術,不善捉毒蛇。

    ”因此,為了防止有讀者不但不能領悟空性,反而毀害自己的情況出現,凡是對甚深空性持有恐怖、反感心态的人,最好不要翻閱此論。

     但是,如果能抛棄邪見,通過聞思此論而對空性之理生起稍許懷疑,也能夠依此而壞滅三有輪回的根源,正如《中觀四百論》所說:“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誰略生疑,亦能壞三有。

    ” 衆多迷戀于神通、執著于外相的人,對面見本尊、佛陀常懷非分之想。

    有智之人應當清楚,妄想以色相現見佛陀的人,隻能誤入歧途,而不能見到真正的佛陀。

    《金剛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 但《金剛經》又雲:“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聖寶源經》也雲:“何人了達寂滅法,必見自然如來尊。

    ”我深信,通過具相善知識的引導,任何一位認真修學本論的有志者,都必定會徹見真佛之本來面目——現空無二之離戲實相。

     譯者書于喇榮 公元二零零四年六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