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關燈
小
中
大
在浩如煙海的佛學論典中,闡釋佛陀二轉法輪密意——般若空性的大小經論,可謂卷帙浩繁;先後湧現出的各派論師,也是盈千累萬。
但能親得佛陀授記,開創甚深見之妙道,以遠離四邊戲論慧炬照亮娑婆世界,使世人得以窺見凡夫分别心難以測度的究竟實相之典範人物,非龍樹菩薩莫屬。
尊者憑借超凡入聖的俱生智慧,集《般若經》之所有精華于一體,撰著了诠說般若空性的中觀論典之根本源泉——中觀理集諸論。
關于中觀理集諸論的具體範圍,各大論師的觀點稍有不同。
無垢光尊者在《勝乘寶藏論》以及布頓仁波切在《佛教史大寶藏論》中一緻認為:中觀理集諸論包括《中觀根本慧論》《六十正理論》《七十空性論》《回诤論》《細研磨論》和《成名言論》;宗喀巴大師在《中觀根本慧論釋·理證海》中解說中觀理集諸論時,将《成名言論》換成了《中觀寶鬘論》;薩迦派的果仁巴論師在《入中論釋》中,以不贊同的語氣認為:在藏地的論典中,從未出現過《成名言論》的譯本;月稱菩薩在《顯句論》中也隻提到參閱過其他理集五論,沒有提及《成名言論》。
既然連廣聞博學的月稱菩薩都沒有言及該論,或許在印度的論典中,該論也是子虛烏有。
有人認為應該加上《中觀寶鬘論》,這種說法還是不合理,因為《中觀寶鬘論》應當屬于《教言集》的範疇。
盡管各派的觀點各不相同,但被衆多學說所公認的一點,就是《中觀根本慧論》在中觀論典之繁茂大樹中,有如樹根般不可撼動之重要地位。
前輩智者恰如其分地将其形容為:“瑩心神之砥砺,越溟崄之舟輿,駭昏識之雷霆,照幽塗之日月。
” 在藏地的各大寺院中,《中觀根本慧論》《入中論》以及《中觀四百論》是修學中觀的必修課程。
要想通達中觀要領,必須深入細緻地聞思這些論典。
如果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蜻蜓點水、囫囵吞棗般地草草而過,則不可能領略究竟空性的勝妙法味。
在物欲橫流的末法時代,有的世間人往往耽著于詞句,忽略了深藏于詞句之間的精華意旨,執妄為真,視邪為正。
此類人,已經棄本逐末,徒見中觀之名,而丢失中觀之實了。
這種人,正是釋慧赜在《般若燈論釋序》中所說的“颠沛斷常之間,造次有無之内。
守名喪實,攀葉亡根者”,如果就這樣荒廢此生,實在令人遺憾。
而有的人又對中觀論著不屑一顧,一味追求氣脈明點等便捷之徑。
但是,對于沒有在多生累劫中聚積資糧、忏悔罪障的大多數修行人而言,這些高深之法無異于夏爐冬扇,在目前是不會有任何益處的。
欲速則不達,要想證悟究竟空性,獲得自他二利,必須首先打牢中觀基礎。
而奠定中觀之基的首選途徑,莫過于修學《中論》。
據記載,《中論》的注解多達七十多種,其中流傳較廣的,有噶裡晉美的《無畏論》、佛護論師的《佛護論》、月稱菩薩的《顯句論》、清辯論師的《般若燈論》、安慧菩薩的《大乘中觀釋論》,以及提婆薩摩、古拏室利、古拏末底三位論師的《中觀釋論》。
而在藏地論師演釋《中論》的著作中,被不同教派所共稱道的,分别為果仁巴大師的《中觀論詳解·正見之光》、宗喀巴大師的《中觀根本慧論釋·理證海》以及麥彭仁波切的《中論釋·善解龍樹密意莊嚴論》。
目前漢地影響較大的《中論》注釋,有唐代明知識譯師翻譯清辯論師的《般若燈論》,宋代施護譯師翻譯安慧菩薩的《大乘中觀釋論》,任傑翻譯僧成大師的《中觀根本慧論文句釋寶鬘論》,印順法師講解、演培法師整理的《中觀論頌講記》,以及即将整理完畢的慈誠羅珠之《中論講記》等。
但因上述論著中古代部分文言成分較重,在現代漢語通行,網絡語言、外來語言異軍突
但能親得佛陀授記,開創甚深見之妙道,以遠離四邊戲論慧炬照亮娑婆世界,使世人得以窺見凡夫分别心難以測度的究竟實相之典範人物,非龍樹菩薩莫屬。
尊者憑借超凡入聖的俱生智慧,集《般若經》之所有精華于一體,撰著了诠說般若空性的中觀論典之根本源泉——中觀理集諸論。
關于中觀理集諸論的具體範圍,各大論師的觀點稍有不同。
無垢光尊者在《勝乘寶藏論》以及布頓仁波切在《佛教史大寶藏論》中一緻認為:中觀理集諸論包括《中觀根本慧論》《六十正理論》《七十空性論》《回诤論》《細研磨論》和《成名言論》;宗喀巴大師在《中觀根本慧論釋·理證海》中解說中觀理集諸論時,将《成名言論》換成了《中觀寶鬘論》;薩迦派的果仁巴論師在《入中論釋》中,以不贊同的語氣認為:在藏地的論典中,從未出現過《成名言論》的譯本;月稱菩薩在《顯句論》中也隻提到參閱過其他理集五論,沒有提及《成名言論》。
既然連廣聞博學的月稱菩薩都沒有言及該論,或許在印度的論典中,該論也是子虛烏有。
有人認為應該加上《中觀寶鬘論》,這種說法還是不合理,因為《中觀寶鬘論》應當屬于《教言集》的範疇。
盡管各派的觀點各不相同,但被衆多學說所公認的一點,就是《中觀根本慧論》在中觀論典之繁茂大樹中,有如樹根般不可撼動之重要地位。
前輩智者恰如其分地将其形容為:“瑩心神之砥砺,越溟崄之舟輿,駭昏識之雷霆,照幽塗之日月。
” 在藏地的各大寺院中,《中觀根本慧論》《入中論》以及《中觀四百論》是修學中觀的必修課程。
要想通達中觀要領,必須深入細緻地聞思這些論典。
如果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蜻蜓點水、囫囵吞棗般地草草而過,則不可能領略究竟空性的勝妙法味。
在物欲橫流的末法時代,有的世間人往往耽著于詞句,忽略了深藏于詞句之間的精華意旨,執妄為真,視邪為正。
此類人,已經棄本逐末,徒見中觀之名,而丢失中觀之實了。
這種人,正是釋慧赜在《般若燈論釋序》中所說的“颠沛斷常之間,造次有無之内。
守名喪實,攀葉亡根者”,如果就這樣荒廢此生,實在令人遺憾。
而有的人又對中觀論著不屑一顧,一味追求氣脈明點等便捷之徑。
但是,對于沒有在多生累劫中聚積資糧、忏悔罪障的大多數修行人而言,這些高深之法無異于夏爐冬扇,在目前是不會有任何益處的。
欲速則不達,要想證悟究竟空性,獲得自他二利,必須首先打牢中觀基礎。
而奠定中觀之基的首選途徑,莫過于修學《中論》。
據記載,《中論》的注解多達七十多種,其中流傳較廣的,有噶裡晉美的《無畏論》、佛護論師的《佛護論》、月稱菩薩的《顯句論》、清辯論師的《般若燈論》、安慧菩薩的《大乘中觀釋論》,以及提婆薩摩、古拏室利、古拏末底三位論師的《中觀釋論》。
而在藏地論師演釋《中論》的著作中,被不同教派所共稱道的,分别為果仁巴大師的《中觀論詳解·正見之光》、宗喀巴大師的《中觀根本慧論釋·理證海》以及麥彭仁波切的《中論釋·善解龍樹密意莊嚴論》。
目前漢地影響較大的《中論》注釋,有唐代明知識譯師翻譯清辯論師的《般若燈論》,宋代施護譯師翻譯安慧菩薩的《大乘中觀釋論》,任傑翻譯僧成大師的《中觀根本慧論文句釋寶鬘論》,印順法師講解、演培法師整理的《中觀論頌講記》,以及即将整理完畢的慈誠羅珠之《中論講記》等。
但因上述論著中古代部分文言成分較重,在現代漢語通行,網絡語言、外來語言異軍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