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文叙分部及宗義
關燈
小
中
大
觸即是生有,怎可說為中有?無觸亦即無受,無觸無受,還有什麼可有?且生命的受生,由于業力因緣,要中有做什麼?若說中有也是從業所成,凡業成的就是生有,如說業因緣生,怎可說為中有?中有如非業成,試問有個什麼?由此種種因緣,可知生命受生,緣于業力,由業因緣,在這裡滅,就在那裡生,無須中間性的中有身。
經說:“若有一類造作增長五無問業,無間必定生地獄中”。
既是無間的必生地獄,益加證明中有的非有,所以不應分别說有中有。
諸預流者亦得靜慮者,預流是初果聖者,得此果位的聖者,為了向前邁進,繼修無漏聖道,無漏道起,斷六品思惑,就進住二果。
但在無漏道未生起前,為要先使煩惱降伏,特修三摩地而得靜慮。
在這過程中,既不斷結,也不得果,唯住定中享受靜慮之樂,所以說諸預流者亦得靜慮。
婆沙百三十四說:“分别論者,說預流、一來,亦得根本靜慮。
彼何故作是說?依契經故。
如說:慧阙無靜慮,靜慮阙無慧,是二具足者,去涅槃不遠。
預流、一來無不有慧,故彼亦有根本靜慮”。
若在有部說來,認為六地可得見道,甚至說慧解脫者,亦有依未到定發無漏慧者,不一定要依根本靜慮。
大衆等所以主張諸預流者亦得根本靜慮,因是無定不慧的緣故。
6結說 如是等是本宗同義。
如是像上所說的種種,定大衆、一說、說出世、雞胤四部的本宗同義。
如是木宗同義,無論世尊觀、菩薩觀、智識觀、聖果觀、教法觀,與下說一切有部的宗義對勘比較,共出入芷很大的,尤其是聖果觀,差不多為大衆部與上座部分派的诤論根本所在,所以相對研究起來,是頗饒興味的。
二大衆等四部之末宗異義 此四部末宗異義者:如如聖谛,諸相差别,如是如是,有别現觀。
有少法是自所作,有少法是他所作,有少法是俱所作,有少法從衆緣生。
有于一時二心俱起。
道與煩惱各俱現前。
業與異熟有時俱轉。
種即為芽。
色根大種有轉變義,心心所法無轉變義。
心逼于身,心随依境卷舒可得。
諸如是等末宗所執,展轉差别有無量義。
上來所說,是大衆等四部所共有的思想;此之所說,是大衆等四部所不共的思想。
如如聖谛至有别現觀者,如如指所觀境,就是四聖谛。
四聖谛的相貌,是各各差别的:如苦谛的逼迫相,不是集谛的招感相:&hellip:滅谛的可證相,不是道谛的修習相,所以說如如聖谛諸相差别。
如是如是指能觀智,就是真現觀。
謂所觀的境有四聖谛的不同,能觀的智也就如是如是的别别觀察他的差别相,所以說如是如是有别現觀。
此與本宗的不同:本宗是在現觀邊智位上,以四心觀四谛的别相,末宗是在真現觀位上,以四心觀四谛的别相;本末均約四心觀雖同,而本宗是用的邊智,末宗是用的現觀智,所以就成不同,因本宗的現觀智,唯約總觀說,是不别觀的。
四心頓觀四谛的别相:“謂刹那刹那通頓觀四谛,所以然者,法忍(無間道)位頓觀欲四谛,法智(解脫道)位亦頓觀欲四谛;類忍及類智,亦頓觀上四谛,合之成四心:是故以四心觀名刹那頓觀,亦無妨”。
有少法是自所作至有少法從衆緣生者,存在的一切法,各有他的作用,所以大衆等的末宗,說諸法有他的實在作用可以創作。
不過創作的力用,略有多寡不同而已。
唯此四句的解釋如何,很難确指。
奘譯雖隻說有少法等,而谛譯卻有一苦字,說“有苦是自所作,有苦是他所作,有苦兩所作,有苦依因緣生”。
苦,是生命的苦報,有苦,必有造成苦果的,這就是作。
阿含經中佛嘗問弟子說:苦是自作呢?是他作呢?是共作呢?是無因作呢?依佛法的緣起正義說:苦,不但不可說是無因作,就是自作、他作、共作也不可說,他是從衆緣生的。
衆緣生苦,是佛教的共義,今大衆等四部的末宗,從“有漏皆苦”的意義推廣開來,認為在諸苦中:有少分苦是自所作的,如自作自受的業報,就可說是自作苦;有少分苦是他所作的,如坐家中,忽被屋上落下的瓦片,打破了頭,苦痛不已,這苦,不定是過去的業感,而是現在從外來的,所以可說是他作苫;有少分苦是共所作的,如無意中玩喬刀槍,忽為刀槍所傷,這刀槍所傷的痛苦,不能說他全是自作的,也不能說純由他作的,所以可說是自他共作之苦。
從衆緣生苦,如常所說。
這個解說,是我人的一種看法,是否合于大衆等的末宗所說,由于現存材料的缺乏,就很難講了。
有于一時二心俱起者,是對有部不許二心同時俱起說的。
心識的認識作用生起,有部及大衆等本宗,認為在一念中,唯一心識生起。
如這一刹那是眼識生起的,耳識就不得生,若要耳識生起聽聞聲音,必待見色的眼識滅後方可。
今末派學者說:這是不合理的,因為一念中,諸識生起的條件都具備了,二心乃至五識都可同所行轉的。
如眼根、色境、作意力的條件具備,眼識固可生起,耳根、聲境、作意力,……身根、觸境、作意力條件具備,當知此時的耳識,……身識,同樣可以生起的,所以說有于一時二心俱起。
道與煩惱各俱現前者,道是聖道,屬于光明的一面,煩惱是惑,屬于黑暗的一面。
光明與黑暗,聖道與煩惱,可不可以同時并存呢?依本宗說:二者不能并存,因為對治道無漏智現起時,已将煩惱的種子——随眠斷去了,煩惱種子既去,可見不與聖道俱時現前的,如光明來而黑暗去一樣。
依末宗說:二者可并存的,因為随眠煩惱,恒時俱有,在他恒時有的過程中,有時聖道現起,聖道雖起,但尚沒有力量解決障道的随眠,于是二者就各俱現前了。
這如有部說的無間道無漏智位,猶有煩惱得與之同時現前的道理是一樣的。
業與異熟有時俱轉者,就三世的時間說,本宗是主過未無體的,過去既無實體,由過去業,感現在果,業與異熟是不是同時俱轉呢産據其他的各派學者說:業在過去,果在現在,因果是異時的,不可說為同世。
今末宗學者說:現果雖由過去業力所感,但在感果的業力未窮盡前,其業恒與現果而俱轉的;若感果的業力受果已盡,業謝過去,就不得名為俱轉了。
如人過去造了身體強健的業力,今生感得強健的身體,這體健的業力與強健的身體,是俱時轉的;若體健的業力盡了,強健的身體,轉變為衰弱的身體,這弱體就與那業力不俱轉了:所以說業與異熟有時俱轉。
種即為芽者,是從上文同時因果的思想來的。
學派思想中,有個有力的論題,就是種子問題。
種子思想的發現,是在一個要求下産生的,這一要求,就是某一法沒有現起作用時,他實際早巳存在了,不過沒有遇到緣,一旦因緣會合,就從那潛在的能力轉化為現實。
這潛在的能力,後人說為種子。
現以外在的世間種子說:如由一粒黃豆的種子,抽出一枝黃蓋的嫩芽,這枝嫩芽,是即種子的自體轉變為芽呢?還是種子滅後方可生起豈芽?其他學派說:要種滅後方有芽生;今此末宗說:不是種滅方有芽生,而是種子自體轉變為芽的。
所以然者,他們說色法是一期相續的,不是刹那生滅的,由于色法的長期相績,所以是即種子轉變為芽。
外種如是,内種亦然。
色根大種有轉變義,心心所法無轉變義者,一切法不出色心兩類,但這兩大類法,在此末宗看來,色法從生起到消滅,是要經過長時間的,在這長時間的過程中,他可由此形态而轉變為另一形态,如内色的肉體,由少變為壯,由壯變為老,前後是不同的;外色的乳變為酪,種變為芽,柴變為炭,前後也是各别的:所以說色根大種有轉變義。
心法不然,他的生起與消滅,在時間上,隻是極短的一刹那,在刹那生滅中,不可能由前一心相轉變為後一心相:所以說心心所法無轉變義。
心遍于身者,心指細意識說。
上面說的一時二心俱生,是指的六識并起,但精神界的活動,是不是唯限于六識?或在六識外還有細心?照此末宗所說心遍于身的話看來,是主有細意識的。
所謂心遍于身,是就生命體上的執受功能推論得來的。
執受,有能所的兩種:所執受的是根身,能執受者是心。
有情的生命,所以成為生動的有機體,而生起種種的感覺,這完全是執受的功用。
比方有在我人的生命體上,觸手削足以及不論刺激那一部分,都可生起感覺,因此證知有一細心在執受著;如果執受的細心,一旦放棄執受的工作,根身就再也不會有所感覺了!這遍于身的執受心,是常在而有演變的,在不息的變化中,适應衆生身量的大小而大小,所以外在的刺激,入于身體的多方面或全身,就能引起全身的感受,以是可知心識是在普遍的執受著的,所以說心遍于身。
心随依境卷舒可得者,認識的心識,是依于根及所緣境而有的,但根境有大有小,依根緣境的心識,是否随之而有大小?其他學派說:識的大小,從無始來,就決定了他随根境的大小而大小了。
換句話說:依小根緣小境的識是小的,就不會變為大的,依大根緣大境的識是大的,就不會變為小的。
今此末宗說:不可說心識已先決于根境的大小而大小,而是現在時中,依大根緣大境,其心識就随之舒展為廣大的,依小根緣小境,其心識就又随之卷縮為細小的。
心識的大小,完全是看現實的根境大小為定的,決不是無始來就決定了他的大小的。
諸如是等至有無量門者,謂上所說的各個意義,都是大衆的末宗所執的,除了這些不同的思想外,展轉差别的還有無量的所執不同,現在不過是略舉少分而已。
三大衆部所出餘部之宗義 l各聞部本宗同義 其多聞部本宗同義:謂佛五音是出世教:一、無常,二、苦,三、空,四、無我,五、涅槃寂靜,此五能引出離道故。
如來餘音是世間教。
有阿羅漢為餘所誘,猶有無知,亦有猶豫,他令悟入,道因聲起。
餘所執多同說一切有部。
多聞部的部主,是祀皮衣阿羅漢。
他的從大衆中分出,是因誦出淺深之義,然而他究有一些什麼特殊思想,可于此中所說的略窺一滴,現在就略為解釋如下。
謂佛五昔至此五能引出離道故者,佛的言昔,如上大衆部說,全是無漏的,如下薩婆多說,全是有漏的,今鄉間部說,通于有漏無漏。
所謂佛教,佛指佛陀,教指言教,佛陀的言教,名為佛教。
教以什麼為體呢?小乘學派中,除正理論師,大都是以聲為孜體。
以聲為敵體的言昔,在一代時教中,雖所發出的很多,但可稱為出世的,隻有五種:就是無常、苦、空、無我、涅槃寂靜。
此之元昔所以是出世的言教,因他是能引生出離道的緣故。
多聞者認為:離此五昔,就是八正道、七覺支的言教,都不可說是出世的;要使八正道、七覺支的言教,成為出世的,必須要以這五昔去說明他的行相方可。
所以說謂佛五音是出世教。
不能引發出離道,不與五吾相應的餘音,那就隻可說為世間教,所以說如來餘晉是世間教。
此中說的出世教,約當後來大乘說的真谛,說的世間教,約當後來大乘說的俗谛。
在俗谛門中轉,就沒辦法出離,在真谛門中轉,就可得著解脫。
通常說的世間,在任何情況下,都是有漏的,苦痛的,生滅變異的,無常演化的,非實自性的,不能這樣正确的認識他,就堕在世間,能這樣正确的認識他,不為常、樂、我、淨、真實所困,就得出世。
依此而論,多聞學者的所說,是不無相當理由的。
餘所誘等人事,是促成根本二部分裂的主因,現在多聞者,認為這五事,足很合理的,所以特又述說于此。
除這特殊的思想外,餘義又多同于有部所執。
2說假部本宗同義 其說假部本宗同義:謂苦非蘊。
十二處非真實。
諸行相待,展轉和合,假名為苦,無士夫用。
無非時死,先業所得。
業增長為因,有異熟果轉。
由福故得聖道,道不可修道不可壞。
餘義多同大衆部執。
說假部的部主,是大迦旃延尊者,他雖是大衆系的學者,但他的思想,是很有些異于本宗的,現在約略的來談一談。
謂苦非蘊者,是明什麼為苦的自體。
五蘊和合的生命體,有種種痛苦的逼迫,但這逼迫的痛苦,是蘊體上的呢?還是另有苦性與之相合而産生的?依照向來所說,蘊體就是苦,如十二緣起說的無明緣行,乃至招集純大苦蘊,似乎蘊體純是苦的,沒有一點快樂可言。
可是照大迦旃延看來,苦痛并不就是蘊體,蘊體是非逼迫性的,蘊之所以為苦,是因與外蘊和合所産生的,這和合生的苦,也還足假立的,并沒有他的實在性,所以謂苦非蘊。
十二處非真實者,是論三科的假實。
佛陀說法,曾以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總攝一切法,但并未分别何者是假,何者足實;後之學者,讨論到假責問題,對此三科就有不同的說法了:說一切有及犢子系,主張蘊、處、界三,都是實有;上座系的說經部,主蘊、處為假有,十八界為真實;俱舍師說處、界真實,唯蘊是假;今說假部的學者,則主十二處為非實,而蘊、界是實有。
就論講論,且談十二處的非實:色等的六外處,眼等的六内處,是約能為六識所依所緣而建立的;他之所以成為所依所緣,是由衆徽和合所發生的作用,如果在一個個的極微自性上,就不成為所依所緣,沒有為所依為所緣的作用了。
和合的東西,就沒有實體,所以内根外境,都非實有。
經說:“佛告鄉間諸聖弟子,汝等今者應如是學:諸有過去、未來、現在眼所識色,此中都無常性、恒性,……皆是虛僞妄失之法”。
從此證明五識所,緣非實,假使所緣是實有的,聖智緣時,不應都成虛僞妄失之法,既成虛僞妄失之法,反顯所緣非真實境。
如不見色的盲人,一個一個的各在一處,固沒有見色的功用,即把許多盲人集合在一起,同樣不會發生見的作用。
如是極做一一各住,沒有所依所緣的作用,衆多極徽和合起來沒有作用,其道理是一樣的,所以說十二處非真實。
諸行相待至無士夫用者,上說蘊體非苦,但生命體上确有苦在,這是怎樣有的呢?是由諸行互相對待展轉和合有的。
和合相待的苦,假名為苦,非真實苦。
且苦由相待而有,亦即說明不由現在的士夫作用,方有痛苦。
所謂相待,以三界觀:欲界不及色界,色界是樂,欲界是苦,但欲界的天上望于人間,人間為苦,天上為樂,人望于天雖苦,然望三塗足又為樂。
……又如無色界的無所有處不及非想非非想處,非想非非想處是樂,無所有處是苦;非想非非想處不及無漏境界,無漏是樂,有頂又成為苦了。
所以諸苦是由相待而有,既不是由士夫有,也沒有真實的苦性。
無非時死先業所得者,是對有部有非時死說的。
生命生存在這世間,最後終必歸于崩潰,所謂有生必有死的;但死是怎樣死呢?向說死的可能性有三:一、壽盡而死,二、福盡而死,三、橫緣而死。
橫死,即非時死。
如乘飛機,由空中墜死,搭海輪,落海水淹死,就其壽命說,還未到死的時候,但因橫緣當前,畢竟是死了,所以一般人認為他的死,是死非其時。
說假部的學者,不承認這種說法,他以為一切的非時死,都不是無因而偶然的。
甲之死于飛機失事而不死于輪船沈沒,這是他過去的業力所決定的,設非宿業決定,他為什麼不落海死而墜機死呢?以有過去的業力,加上現實的逆緣,所以就使他死于非命之下了!什公譯為“無橫死,由本業所得”,其義更顯。
業增長為因,有異熟果轉者,是論業果的關系。
有情身心的活動,遺留下來的餘勢,叫做業力,由此業力,感未來的報果,但真正的異熟報果的轉起,要以業力不斷的增長為因方可,假使業力小增長的話,異熟報果是不會轉的:所以說業增長為因,有異熟果轉。
由福故得聖道,道不可修,道不可壞者,是論聖道的可不可修,壞不可壞。
聖道生起,照一般說,是山行者的不斷實踐,如從聞而思,從思而修,在此加行位中,以有漏的聞思修慧,引生無漏的聖道現前。
今說假部的學者說:由加行修而得聖道,足決不可能的,因為現見許多實行的人,在加行位中,生起有漏慧而不引生無漏道的,可見聖道是不可修。
聖道不由修成,究有沒有聖道現起呢?有!他是由修布施、持戒等的福德所得的,不是由修加行的智慧所得的:所以說由福故得聖道,道不可修。
聖道沒有現起,要求聖道現起,現起的聖道,不論是如其他學派所說由修所得,或如此派所說山福故得,一旦得後,性相常住,無刹那減,是再也不會被毀壞的了,所以說道不可壞。
餘義鄉同大衆部執者,足指餘。
謂除上面所說的與于大衆本部的思想外,共他還打種種的思想,定同于大衆部的。
3三山部本宗同義 其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如是三部本宗同義:謂諸菩薩不脫惡趣。
于傘堵波興供養業不得大果。
有阿羅漢為餘所誘,此等五事及餘義門,所執多同大衆部說。
謂諸菩薩不脫惡趣者,是論菩薩要到什麼地位方完全脫離惡趣的。
三山部的學者,認為菩薩行者,在未得忍位以前,名日上雖是菩薩,實質上還足異生,由于是異生的關系,所以仍不免要堕人惡趣,于惡趣十受生。
原來,菩薩有離染有未離染的兩類:離染老的入惡趣,是由願力饒益有情而往的,如大衆部的所說;未離染者的入總趣,是由業力從受果報而往的,如今三山部說。
若如下面的有部所說,菩薩在三大阿僧隻幼中,都可堕惡趣的,要到百幼時的忍位,方下堕惡趣,所以他們說:忍不堕惡趣,與今所說略為不同。
于傘堵波興供養業下得人果者,此說同于化地部的末宗,異于法藏部的木宗。
窣堵波,譯為高勝處,足安本佛及毀聞的舍利的高勝地方,名窣堵波。
内中雖供聖者的舍利,但畢竟已成無情的物質,所以雖發心供養池或布施他,他固不能受施及得施的利益,供施者也不叮能得廣大的報果;不過,由施者對所施的對象,生起極大的歡喜崇敬心的關系,也可稍得輻果,并不是完全徒勞無功的。
有阿羅漢等,如文可知,不煩釋。
第二目有部系本末宗同異義 一說一切有部本末宗同異義 1總法觀 其說一切有部本宗同義者:謂一切有部諸法有者,皆二所攝:一、名,二、色。
過去、未來體亦實有。
一切法處皆是所知,亦是所識及所通達。
生、老、住、無常相,心不相應行蘊所攝。
有為法有三種,無為法亦有三種。
三有為相别有實體。
三谛是有為,一谛是無為。
大衆系的木末宗同異義,已如上述;有部系的本末宗同異義,今當略說。
先論有部本宗同義。
從有部所立的宗名看,可知他是主張一切法實有的,這實有的一切法:一為諸法的一切有,即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應行法、無為法是;一為三世的一切有,即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是。
說前者的實有,是簡别說假部及末經量部的學者的,因他們主張現在的有為法中,各随所應而假實不定的,如說五蘊是實,處、界是假。
說後者的實有,是簡别大衆部及經量部等的學者的,因他們主張現在的有為法及無為法是有,而那無實體用的過去未來諸法是無的。
就實有的諸法說,可以歸納為兩大類:形相粗顯其體易知的物質界,總名為色的一類;體性隐做其相難知的精神界及無為界,總名為名的一類。
如是名色的一切法,不論是顯現的或潛在的,粗顯的或做細的,差别的或統一的,常住的或無常的,無不是實有自性的存在。
如以名色的五蘊說:由五蘊組合的實我固不可得,而能組合的五蘊實法不能說沒有,假使五蘊的實法都沒有的話,那兒還會有假相的我法出現?婆沙九說:“有性實有,如實見故”。
所以假有的必依于真實的,依于真實,才能構成前後的相續相,同時的和合相。
和合相及相續相,雖假有無實自性,但在和合與相續的現象中,采求到内在不可分析的點,即成為實有自性了。
如分析和集的色法,到最敬細不可再分割的極微物質點,即為實有的自性,是組成粗顯色相的實質。
又如分析心心所法的精神,到最後不可再分割的單元,即為實有的自性,是構成前後相續的精神實體。
所以他們認為要有實在的根本的自性物,然後才有世間的一切假有的現象。
他們運用析假見實的方法,分析到不可再分的質素:心、物、非心非物——,即是事物的實體,也就是自性,這自性為萬有的本元。
順正理論十三說:“未知何法為假所依,非離假依可有假法”。
所以諸法實有,為薩婆多部最根本的見解。
就實有的三世說,有部學者認為是:已生已滅的名過去,未生未滅的名未來,已生未滅的名現在。
世間所以有這前後延續的三世時間相,是依法體現起引生白果的作用及作用的息滅而分别的。
婆沙七十六說:“謂有為法未有作用名未來,正有作用名現在,作用已滅名過去”。
法的作用有生有滅,法的自體恒常如此。
未來之所以未來,是由法的作用未起,從未來來現在,雖作用已經現起,但法體仍然如是,并不因作用的生起而生起,所以未來法是實有的。
過去之所以過去,是由法的作用息滅,從現在到過去,雖作用已經息滅,但法體仍然存在,并不因作用的息滅而息滅,所以過去法是實有的。
從這思想出發,所以他主張未來無量諸法,早就具足存在,這存在的所以沒有生起,是因缺乏現法的引生,若有現法的引生,就可使未來的某一類法,刹那生起引生自果的作用了,自果的作用引生後,隻一刹那的時間,作用就又消滅了,作用雖然消滅,但還有過去的法體存在。
所以有部的三世觀,是在作用的起滅上建立的。
如諸法正生未滅時,是現實的自體存在,從現實的存在,推論到未生未減、已生已減的存在,就建立過去未來的貴有。
所以有部學者常說:過去未來法,是現在的同類,不但現在有色聲香等的一切法,過去未來同樣有色聲香等的一切法的。
有部所以竭力主張三世實有自性,實有他強有力的理論根據的:一、現世所造作的善惡業因,雖已謝入過去,但仍感當來的苦樂白果;從已謝的業因潛在看,可以證知有實有的過去,從當感的自果顯現看,可以證知有實有的未來。
假使真的過未自體是沒有的話,怎會有已謝的業因存在?又怎會由此業因感得當來的自果?俱舍二十卷說:“又已謝業有當果故。
謂若實無過未體老,善惡二業當果應無,非果生時有現因在”。
二、凡是識的生起,必有他的所緣,沒有所緣,識必不生,這道理誰都知道的。
第六意識是能緣過去未來的,假使真的沒有實自體的過去未來,第六意識豈不是成了無所緣的識了嗎?事實不然,因為所緣的境無,能緣的識也就沒有。
俱舍二十說:“謂必有境,識乃得生。
無則不生,其理決定。
若去來世,境體實無;是則應有無所緣識。
所緣無故,識亦應無”。
由此道理,所以不能說過未無體。
還有,現在是觀過去未來而施設的,假使真的沒有實有的過未自體,現在不是就也沒有了嗎?因為離了過未,現在是不可得的。
三世都無,有為亦無,有為若無,無為又那裡會有?因無為是觀有為而施設的呀!有為無為既都不可得,那還談什麼出離生死解脫涅槃呢?既無生死可了,涅槃可證,又何貴乎修學佛法子學佛者如果真的如此,那就成為極大的邪見了!所以有部學者,在婆沙論中,确切的建立三世有,竭力的評破二世無。
一切法處,照大衆的學者所說,唯是分得通者及見擇滅理者所能通達的,普通的世俗智,一般的散意識,是不能了知與認識的。
今有部采的學者與他們的看法不同:法處所包含的法很多,體相相似的心心所法,都在法處之中。
所以不但分得通及見真理者,可以通達這一切法處,就是泛爾的世俗智,有漏的散意識,也可知識這一切法處的。
生、老、住、無常,是有為的四相。
老就是異,無常就是滅。
這四相的形态,如粗顯的說:生命的出生名生,生命的演變名老,生命的暫住名住,生命的結束名無常。
如深細的說:存在的諸有為法,在一一刹那中,都具有生、老、住、無常的四相。
關于四相的是有為還定無為,是假有還是實有,是相應行還是不相應行,在學派間,有著很大的诤論。
經部譬喻師說:諸有為相,雖是不相應行,屬于行蘊所攝,但不相應的諸法,都是依他建立而沒有實在自體的,所以有為四相,也是無實自體可得。
分别論者說:諸有為相,雖可為有為諸法作相,但諸相的本身卻不是有為而足無為的,因為凡能使某一法生……,某一法無常的,其本身必是強有力的,不然的話,必不成其為生法、老法、住法、無常法。
有為無為中,唯無為法的體性強盛,可知有為的四相是無為的。
法密部說:有為四相,雖也有的可以說是無為,但不全是妩為,屬于無為的,隻是四相中的滅相,因為唯有無為的滅相,才有力量可以滅他,赢劣的有為,是沒有滅他的功能性的。
還有一分學者說:色心所有的有為四相,從色心等為體,而不是小相應行。
這些,在有部學者看來,都是一種妄執:為了遣除經部譬喻師的妄執,所以有部說諸有為相非足假立而實有體。
為了遣除分别論者及法密部師的妄執,所以有部說諸有為相亦是有為而非無為。
為了遣除餘師的妄執,所以有部說諸有為桐非即色等而是不相應行。
如是實有的、有為的、不相應行的四有為相,在五蘊中行蘊所攝。
有為事有三種者,謂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無為事亦有三種者,謂虛空、擇滅、非擇滅的三種無為。
三世前雖說過,但此是舉有為與無為的兩類對說的,與上所說并沒有什麼重複。
三無為的意義,在《前大衆部中說九無為的地方已解釋過,這裡不再重述。
他的假實,學者也有诤論,現在略為分别:上座及大衆之初,都是主張無為有實自體的,但後經量部及犢子系中正量部的興起,就說無為無實而假有了。
有部為遣無為假有的妄計,在婆沙論中舉出種種理由,成立妩為的自體實有。
有部與本大衆部雖同主無為是實,然而,一為樸素的實在,一為形上的實在,是又有點不同的。
三有為相别有實體者,三相與三世,是打差别的:三世,是在時間性上說的;三相,是在功能性上說的。
就三相的功能在三世的時間上發生力能講,有部說:在近于現在的未來法上發生功能,是生相;就在現在法上發生功能,是餘相。
大衆部說:滅相是過去而不足現在,生相不是近于現在的未來,而茫與住異同在現在的。
又,大衆部說:三有為相,是不即色心不離色心的一種功能,并無實在的自體可得;有部同他的看法不同,所以說三有為相别有實體。
三谛是有為一谛是無為者,是約四谛分别有為無為。
一谛是無為,指滅谛,因他是無因無緣無所造作的;三谛是有為,指苦集道谛,因他定有因有緣有所造作的。
婆沙七十七說:“五取蘊是苦谛,有漏因是集谛,彼擇滅是滅谛,學無學法是道谛左。
據此,可知苦集道三是有為,滅谛是無為了。
然而,分别論者說:不特滅谛是無為,道谛也是無為的,閃無小正等菩提的妙道是常住小滅的,不論過去現在未來的諸佛出現世間,他都随之出現于世的,雖說能證的聖者有不同,而所證的聖道并無别,所以佛在阿含經中說:“我得古仙人道”,“我得古仙人迹”,或說“我證舊道”:因此證知聖道是無為。
有部學者不從此說為然,因幾堕在三世之中的諸法,無一不是有為的,聖道既亦堕在三世之中,怎可說是無為?所以有部說:三谛是有為,一谛是無為。
2雜法觀 四聖谛漸現觀。
依空、無願二三摩地,俱容得入正性離生。
思惟欲得入正性離生,若已得入正性離生,十五心頃說名行向,第十六心說名住果。
世第一法一心三品,世第;一法定不可退。
預流者無退義,阿羅漢有退義。
非諸阿羅漢皆得無生智。
異生能斷欲貪嗔恚。
有諸外道能得五通。
亦有天中住梵行者。
七等至中覺支可得,非餘等至。
一切靜慮皆念住攝。
不依靜慮得入正性離生,亦得阿羅漢果。
若色界無色界身,雖能證得阿羅漢果,而不能人正性離生。
依欲界身非但能人正性離生,亦能證得阿羅漢果。
北俱盧洲無離染者,聖不生彼及無想天。
四沙門果非定漸得。
若先已入正性離生,依世俗道有證一來及不還果可說。
四念住能攝一切法。
一切随眠皆是心所,與心相應,有所緣境。
一切随眠皆纏所攝,非一切缰皆随眠攝。
緣起支性定是有為,亦有緣起支随阿羅漢轉。
有阿羅漢增長福業。
唯欲色界定有中有。
眼等五識身有染無離染,但取自相唯無分别。
心心所法體各實有,心及心所定有所緣。
自性不與自性相應,心不與心相應。
有世間正見,有世間信根。
有無記法。
諸阿羅漢亦有非學非無學法。
諸阿羅漢皆得靜慮,非皆能起靜慮現前。
有阿羅漢猶受故業。
有諸異生住善心死。
枉等引位必不命終。
佛與二乘解脫,三乘聖道各有差别。
佛慈平等不緣有情,執有有情不得解脫。
應宮菩薩猶是異生,諸結未斷。
若未已入正性離生,于異生地未名超越。
有情但依現有執受相續假立。
說一切行皆刹那滅。
定無少法能從前世轉至後世,但有世俗補特伽羅說有移轉。
活時行攝即無餘滅,無轉變諸蘊。
有出世靜慮。
尋亦有無漏。
有善是有因。
等引位中無發語者。
四聖谛漸現觀者,謂八忍八智的十六七,次第現前如實觀察上下界中的四聖谛境,名漸現觀。
如善授經佛對長者說:行者于現觀位觀四聖谛,必是漸現觀而非頓現觀。
因為無處可以容說對苦聖谛沒有現觀成功之前,就能現觀集谛的,也無處可以容說對集聖谛沒有現觀成功之前,就能現觀滅谛的,滅谛沒有現觀成功,自也同樣的不能就去現觀道谛了。
又佛在經中曾這樣的說過:非四谛中總相頓觀,得能成為真正的現觀的。
所以現觀是漸非頓。
現觀漸觀固有理由,但當行者入于現觀時,為什麼一定是先現觀苦乃至最後現觀于道呢?這是就四谛的粗細而如此次第的:四谛中的苦谛最粗,所以先觀,漸次乃至道谛最細,所以後觀。
如學射箭,最初必然的先習射粗大的東西,學習純熟了,然後就可射細小如毛端了。
所以如是次第現觀。
四谛既是這樣的次第漸觀,大衆部為什麼要說頓現觀呢?有部學者說:現觀有事、見、緣的三種,大衆部說頓現觀,是約事現觀說,非餘二種。
事現觀所以是頓者,因初觀見苦聖谛時,即能斷除苦下的集谛煩惱,證得苦下的滅谛擇滅,斷集證滅,是由修習對治的道谛功能。
如是在現觀見苦的階段,于集滅道三,也有斷、證、修習的力用,所以事現觀是頓的。
大衆部據此說四聖谛頓現觀,并沒有什麼過失。
至于見、緣二現觀,隻可說他足漸非頓:以見現觀觀于四聖谛的一一自相,是各各現見的,如契經說:諸聖弟子,于苦的行相思惟于苦,于集的行相思惟于集,于減的行相思惟于減,于道的行相思惟于道。
此四聖谛的别别自相,行者現觀時,必不能頓時俱見,所以見現觀是漸非頓。
緣現觀是緣迷境的,迷于苦谛有我執生,若于現觀中緣此我執,悟達他的我相不可得,就可對治實有的我執了。
但這不是頓觀諸法無我,如果是頓觀諾法妩我,就不能于谛别别了知了。
所以唯緣苦谛非我時,得名為現觀,非指泛緣一切無我。
因此,緣現觀是漸非頓。
有部學者,亦即依據這見、緣的二種現觀,說為漸現觀的;若從事現觀說,有部也承認他足頓觀的。
依空、無願二三摩地俱容得入正性離生者,謂四谛中的苦谛,有苦、空、妩常、無我的四行相,今以之配合三解脫門中的空、無願二三摩地:無我及空的二行相,為空三摩地所觀,無常及苦的二行相,為無願三摩地所觀。
所以行者修空三摩地時,可能得人正性離生,修無願三摩地時,同樣的可得悟入正性離生。
原來,衆生的大病,不外見行與愛行:見行者,指根利的人,他的意樂堅固,對于任何事理,均由自己的智力抉擇,自己認為是這樣的,就這樣的去做,不受外來的任何思想所轉。
愛行者,指根鈍的人,他的智力薄弱,對于任何事理,都不敢輕下判斷,唯一的愛信他人言說,他人認為這樣對的,依照這樣去行有益,他就這樣的去行,自己毫無中心思想與主見。
見行者,有我見與我所見的增上,欲求拔除增上的我見,須依無我行的空三摩地而實踐實行,欲求拔除增上的我所見,須依空行的空三摩地而實踐實行。
愛行者,有懈怠與我慢的增上,欲求掃除增上的懈怠,須依苦的行相觀察生死衆苦,不貪著懈怠放逸的世間快樂,欲求掃除增上的我慢,須依無常行相的無願三摩地而實踐實行。
所以依空、無願二三摩地,俱容得入正性離生。
今依此意,列表如下: 思惟欲得入正性離生至第十六心說名住果者,謂欲得入正性離生,必須先觀欲界的苦谛,離去欲界的惑染,然後方可,若已由此得入正性離生,即名見道。
聖者見道,有主在十六心,有主在十五心。
主十五心見道,是說修八忍八智十六現觀時,修到第十五心的道類忍的現觀位,對于從所未見的四聖谛理,就已能夠圓滿的見到了,雖說十六心中修道類智,還有一谛是先所未知的,但并無一谛是先所未見的,所以十五心名為見道。
此時雖已見道,但還沒有住于初果,隻是不斷的行向初果罷了。
婆沙六十四說:“已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者,見道十五心頃,彼結盡非果攝”。
本文說:“若已得入正性離生,十五心頃說名行向,第十六七說名住果”。
世第一法一心三品者,對大衆部的多念三品說的。
惟此一心三品,不是在一個身心上說的,而是約三乘聖者說的,由于聖者有三類不同,所以世第一法也就有三晶差别。
婆沙五說:“一相續中則無(三品),多相續中則有;(三品)。
謂佛種性是上品,獨覺種性是中晶,聲聞種性足下品”。
其實,不特世第一法由三乘而有三品,就是暖、頂、忍,也由三乘而有三品的,如順正理論說:“此四善根各有三品,由聲聞等種性别故”。
世第一法定不可退者,對大衆部的性地法可退說的。
怎知世第一法定不可退呢?因他是随順于谛,趣向于谛,臨入于谛的,當行者直向諸谛趣入時,于其中間,無容得起不相似心,使他不能入于聖谛現觀的。
如一壯士,欲從此岸往趣彼岸,在未達到所趣向的目的地前,中間決不同轉而止息的。
世第一法也是這樣,當他向苦法智忍進趣時,沒有到達苦法智忍前,中間決不容許生起不相似心,使不得入聖谛現觀的。
因為,世第一法,無間刹那,苦法智忍必現在前的,所以此法決定不退。
同時,世第一法中所修的加行,如莊嚴心施、别解脫戒,以及聞思修的三慧,都是廣大堅牢的,因這不是在求人天的福報,而是完全回向于涅槃解脫,心無所著的,所以世第一法決定不退。
預流者無退義者,對大衆部的初果有退說的。
我們知道:證得初果預入聖者之;流的聖者,從此以後循序漸進,再經七番生死,就得阿羅漢的無學果位。
在此時中,雖說還有七番生死,但再沒有退堕的可能了。
這可從幾方面說:一、不再生長退堕的業力,二、與彼生長的業力及果相違;三、強盛的善根在聖者的身中,起著統制的作用;四、所修的加行意樂都是清淨的;。
進一步說,所有決定能堕惡趣的業力,在忍位中已不起了,何況是證初果的聖者?所以俱舍與順正理論俱引頌說:“愚作罪小亦堕惡,智為罪大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缽鐵大亦能浮”,即顯示此義。
婆沙六十一及百八十六說:初果聖者所斷的見所斷惑,是由我見的勢力而現行的,等到悟了執取的我我所事畢竟不可得時,斷惑證真,絕對不會再退堕的了,所以說:“見無我已必無有退,故無退失預流果者”。
假使執著說證果的預流聖者還可退堕的話,那所修的梵行不是不可保信了嗎?因修梵行而澄的聖果仍然退為異生呀!如果不承認退聖成凡,就得承認預流者決定不退。
阿羅漢有退義者,對大衆部的阿羅漢無退說的。
阿羅漢譯為殺賊、應供、無生,此如常釋。
有部學者說:阿羅漢有兩類:一是時解脫的阿羅漢,一是不時解脫的阿羅漢。
所謂阿羅漢有退,是指的時解脫,不是非時解脫。
待時、待處、待諸有情及諸資具等合時,方得解脫者,名時解脫阿羅漢;不待時、待處等而得解脫者,名不時解脫阿羅漢。
或說:暫時得解脫的,名時解脫,因為後來還容退失的;畢竟得解脫的,名不時解脫,因為究竟不再退失的。
由此分别,可知阿羅漢有退,是指的時解脫。
他的聽以有退,約有五種因緣:一、喜作世間的業務;二、好樂經論的誦讀;三、喜歡斷事;四、愛樂遠行;五、長時的生病。
如詳細的說:退法羅漢是怎樣退的,思法、護法、安住、堪達諸阿羅漢是怎樣退的,各有他的因緣,如順正理論六十七卷末說。
至諸羅漢所退的是什麼法,俱舍論中說得很明白:自思法至堪達的後四種,可以退果,也可退性;而最初的退法,唯從果退,無退性理,因為他的種性居在最下,再無處可容再退了。
非諸阿羅漢皆得無生智者,謂諸羅漢斷煩惱得盡智後,不一定都能得無生智的。
因為,有人聽說時解脫阿羅漢,唯修盡智及無學正見,以為不時解脫阿羅漢,也唯有這二種;有人聽說不時解脫阿羅漢,具修盡智無生智及無學正見,以為時解脫阿羅漢,也有這三種。
其實,唯不時阿羅漢,在盡智生起後,無間得有無生智生;餘阿羅漢盡智無間,雖容引生無學正見,但無無生智生,因為還容有退的。
所以時解脫性的阿羅漢,雖在因中曾求盡智無生智,但到果位仍可有退的關系,因而于金剛喻定正當滅時,唯有盡智現起,無無生智現前。
異生能斷欲貪嗔恚者,對下化地部及經量部的不斷說的。
異生,就是衆生,約有兩個意思:一、各各有情受生有異,名為異生。
二、一個生命在漫長的生死流中,受種種不同的生,名為異生。
據向所說:欲貪嗔恚的斷除,須到聖者的地位,得無漏聖道方可的;為何現說異生位中就能解決此二煩惱?當知貪愛的唯一對治是不淨觀,行者在凡夫位上,若能修成不淨觀,就能遮止貪欲,如再進修無常觀,從此無常觀慧,就可斷除貪愛了,所以經中說:“善修無常想故,則能破壞一切欲貪、色貪、無色貪”。
嗔恚的唯一對治是慈悲觀,行者在凡夫位上,常常的修習慈悲觀,觀察衆生可憐可憨,如是可憐愍的衆生,我欲拔除他的痛苦,給他快樂,尚來不及,怎麼還能生起嗔恚予以毀罵杖打呢?這樣一想,嗔恚自然就可不生了。
所以異生能斷嗔恚。
若依婆沙所說:異生不但能斷欲貪嗔恚,就是三界八地的五部諸惑,也可以世俗道将之斷除的,所以婆沙五十一說:“謂有身見從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可得,世俗道起能斷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有身見,于非想非非想處有身見,此世俗道無能斷力,便住不進,後若見道現在前時方能斷彼”。
因此證知異生位中是能斷惑的。
有諸外道能得五通者,對下雪山、化地、法藏的無諸外道能得五通說的。
神通,一般人以為是了不得的,聽說學佛可以得通,就以求神通的姿态而來學佛了,其實這是錯誤的!要知通常所說的六通,除漏盡通唯佛教學者所獨得外,其餘的五通,外道也具有的。
通的獲得,是由修定,印度的各沙門團,沒有不修定的,修定就可得通,所以這不是佛子的專有品,也不是佛教的特色,而共諸外道的。
增含二十二說:“外道修跋梵士得五通諸禅”。
又三十三卷說:“四梵士得五通”。
都是說明外道可得五通的。
亦有天中住梵行者,對下雪山及化地部的無天中住梵行說的。
梵行,就是清淨行,離過清淨,說名梵行。
或梵是清淨的意思,凡為遠離淫欲的法,說名梵行。
能修此梵行,就能生梵天。
因此,梵行的修習老,大都是在欲界的人中,因人中才具有男女性欲的。
一個淫欲七重而愛好接近女性的,決不能夠修習梵行,所以梵行的實踐者,絕對是個厭離淫欲而不與女人往來者。
人中由于環境的苦樂參半,修習梵行比較容易,天上是一純粹快樂的環境,是否也可修習梵行呢?據有部說,亦有天中住梵行者。
基疏舉中含二十七卷中的梵行品,叙述梵行比丘生天而仍樂修梵行以證此事說:過去有個比丘,戒律精嚴,梵行清淨,一天臨睡前,取水就盆洗足,竟被繞在足盆上的毒蛇一口咬死,而生忉利天了。
到了天上,就有許多天女擁來抱他,但因他在人中是修梵行的,所以一見天女就把她推開去,不使其接近自己;後見頭上戴有一頂美麗的天冠,身上挂著一串無價的璎珞,一點不像比丘之相,于是對于天女越加深深的厭離。
事聞于天蒂釋,知他是人中的梵行比丘生來此間,對之生起無限的敬意,而别安處于天仙園中,使他繼續的修習梵行。
由足可知确有天中住梵行者。
七等至中覺支可得非餘等至者,對餘部的欲界及有頂亦有覺支說的。
等至,定的别名,梵語名為三摩缽底。
行者修定入于三摩地時,安和調暢,身心平等,叫做等,然能到此平等地位的,由于定的功能,所以名等至。
通常說的四禅、四空,名八等至。
在這八等至中,是不茫都有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舍的七覺支呢?有的學派說:不特八等至中均有覺支,就是未至及中間定,也有覺支。
有的學者又說:欲界及有頂,是有無漏的,所以也具有覺支。
還有些學者說:念等七覺支,不特是無漏,亦通于有漏,所以欲界及有頂,縱無無漏,也可容有覺支。
總之,也門約目的,在成立八等至小,都有覺支。
然有部學者說:未至、中間定中固有覺支,而八等至中全有覺支,那定不合理的,因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處等至中,是沒有覺支的。
七等至及未至中間定中具有覺支者,如舍利子經說:“善知人出覺支定心,于覺支定,随心所欲能自在住”。
這在學者雖有多種解釋不同,但主要的是依住九地覺支而說的。
婆沙九十六說:“謂于日初分欲住未至定等三地覺支,即便能住;于日中分欲住後三靜慮地覺支,即便能住;于日後分欲住前三無色地覺支,即便能住”。
本論所以唯說七等至中覺支可得者,定略去未至中間定說的。
若合此二,即為九地具有覺支了。
一切靜慮皆念住攝者,念住,就是身、受、心、法。
修此行者,以明記不忘的念心所,安住在境界上思惟觀察,而以智慧為主。
順正理論說:“何緣于慧立念住名?慧由念力持令住故”。
此四念住,為七覺支的初基,亦諸靜慮的根本,所以一切靜慮,皆為念住所攝。
有情的内心躍動不已,由于内在的颠倒妄念,颠倒妄念雖多,不出常樂我淨;行者修四念住,就在對治此四颠倒,可說念住是離颠倒的唯一妙術。
颠倒離了,内心就寂靜了,所以四念住是能攝盡一切靜慮的。
同時,念住不但為自性念住:還有相雜念住、所緣念住,以此三種念住而言,确能攝盡一切靜慮功德的。
不依靜慮得入正性離生亦得阿羅漢果者,約見道、得果依不依靜慮說。
照有部說:入正性離生或證阿羅漢果的聖者,不特依于四根本靜慮能夠辦到,就是不依根本靜慮而依未至、靜慮中間以及三無色定,也能得入正性離生及證阿羅漢果的。
要明白此意,得先知苦遲、苦速,樂遲、樂速的四種通行。
所謂通行:通足通達,行是行迹,合言之,能正通達趣向涅槃者,謂之通行。
此中遲速,是約根性的利鈍分的:即鈍根者所起的聖道,不能速疾的趣向究竟涅槃,名之為遲;若利根者所起的聖道,能夠迅速的趣向究竟涅槃,就名為速。
至于苦樂,是約得定的難易分的:即近分、無色定的難以成辦,其所起的聖道說名為苦;若根本靜慮的易于成辦,則所起的聖道就名為樂了。
觀共所用的通行是什麼,就知他依什麼定而入正性離生及證阿羅漢果了。
婆沙九三說:鈍根行者唯别苫遲通行作所作事,利根行者唯用苦速通行作所作事,就可依未至定、靜慮中間、三無色定,随其所應的得入正性離生,證得聖果,離諸系染,修諸功德,而般涅槃了。
反之,鈍根行者,如唯運用樂遲通行作所作事而離去欲染,利根行者唯用樂速通行作所作事而離去欲染,就可依四
經說:“若有一類造作增長五無問業,無間必定生地獄中”。
既是無間的必生地獄,益加證明中有的非有,所以不應分别說有中有。
諸預流者亦得靜慮者,預流是初果聖者,得此果位的聖者,為了向前邁進,繼修無漏聖道,無漏道起,斷六品思惑,就進住二果。
但在無漏道未生起前,為要先使煩惱降伏,特修三摩地而得靜慮。
在這過程中,既不斷結,也不得果,唯住定中享受靜慮之樂,所以說諸預流者亦得靜慮。
婆沙百三十四說:“分别論者,說預流、一來,亦得根本靜慮。
彼何故作是說?依契經故。
如說:慧阙無靜慮,靜慮阙無慧,是二具足者,去涅槃不遠。
預流、一來無不有慧,故彼亦有根本靜慮”。
若在有部說來,認為六地可得見道,甚至說慧解脫者,亦有依未到定發無漏慧者,不一定要依根本靜慮。
大衆等所以主張諸預流者亦得根本靜慮,因是無定不慧的緣故。
6結說 如是等是本宗同義。
如是像上所說的種種,定大衆、一說、說出世、雞胤四部的本宗同義。
如是木宗同義,無論世尊觀、菩薩觀、智識觀、聖果觀、教法觀,與下說一切有部的宗義對勘比較,共出入芷很大的,尤其是聖果觀,差不多為大衆部與上座部分派的诤論根本所在,所以相對研究起來,是頗饒興味的。
二大衆等四部之末宗異義 此四部末宗異義者:如如聖谛,諸相差别,如是如是,有别現觀。
有少法是自所作,有少法是他所作,有少法是俱所作,有少法從衆緣生。
有于一時二心俱起。
道與煩惱各俱現前。
業與異熟有時俱轉。
種即為芽。
色根大種有轉變義,心心所法無轉變義。
心逼于身,心随依境卷舒可得。
諸如是等末宗所執,展轉差别有無量義。
上來所說,是大衆等四部所共有的思想;此之所說,是大衆等四部所不共的思想。
如如聖谛至有别現觀者,如如指所觀境,就是四聖谛。
四聖谛的相貌,是各各差别的:如苦谛的逼迫相,不是集谛的招感相:&hellip:滅谛的可證相,不是道谛的修習相,所以說如如聖谛諸相差别。
如是如是指能觀智,就是真現觀。
謂所觀的境有四聖谛的不同,能觀的智也就如是如是的别别觀察他的差别相,所以說如是如是有别現觀。
此與本宗的不同:本宗是在現觀邊智位上,以四心觀四谛的别相,末宗是在真現觀位上,以四心觀四谛的别相;本末均約四心觀雖同,而本宗是用的邊智,末宗是用的現觀智,所以就成不同,因本宗的現觀智,唯約總觀說,是不别觀的。
四心頓觀四谛的别相:“謂刹那刹那通頓觀四谛,所以然者,法忍(無間道)位頓觀欲四谛,法智(解脫道)位亦頓觀欲四谛;類忍及類智,亦頓觀上四谛,合之成四心:是故以四心觀名刹那頓觀,亦無妨”。
有少法是自所作至有少法從衆緣生者,存在的一切法,各有他的作用,所以大衆等的末宗,說諸法有他的實在作用可以創作。
不過創作的力用,略有多寡不同而已。
唯此四句的解釋如何,很難确指。
奘譯雖隻說有少法等,而谛譯卻有一苦字,說“有苦是自所作,有苦是他所作,有苦兩所作,有苦依因緣生”。
苦,是生命的苦報,有苦,必有造成苦果的,這就是作。
阿含經中佛嘗問弟子說:苦是自作呢?是他作呢?是共作呢?是無因作呢?依佛法的緣起正義說:苦,不但不可說是無因作,就是自作、他作、共作也不可說,他是從衆緣生的。
衆緣生苦,是佛教的共義,今大衆等四部的末宗,從“有漏皆苦”的意義推廣開來,認為在諸苦中:有少分苦是自所作的,如自作自受的業報,就可說是自作苦;有少分苦是他所作的,如坐家中,忽被屋上落下的瓦片,打破了頭,苦痛不已,這苦,不定是過去的業感,而是現在從外來的,所以可說是他作苫;有少分苦是共所作的,如無意中玩喬刀槍,忽為刀槍所傷,這刀槍所傷的痛苦,不能說他全是自作的,也不能說純由他作的,所以可說是自他共作之苦。
從衆緣生苦,如常所說。
這個解說,是我人的一種看法,是否合于大衆等的末宗所說,由于現存材料的缺乏,就很難講了。
有于一時二心俱起者,是對有部不許二心同時俱起說的。
心識的認識作用生起,有部及大衆等本宗,認為在一念中,唯一心識生起。
如這一刹那是眼識生起的,耳識就不得生,若要耳識生起聽聞聲音,必待見色的眼識滅後方可。
今末派學者說:這是不合理的,因為一念中,諸識生起的條件都具備了,二心乃至五識都可同所行轉的。
如眼根、色境、作意力的條件具備,眼識固可生起,耳根、聲境、作意力,……身根、觸境、作意力條件具備,當知此時的耳識,……身識,同樣可以生起的,所以說有于一時二心俱起。
道與煩惱各俱現前者,道是聖道,屬于光明的一面,煩惱是惑,屬于黑暗的一面。
光明與黑暗,聖道與煩惱,可不可以同時并存呢?依本宗說:二者不能并存,因為對治道無漏智現起時,已将煩惱的種子——随眠斷去了,煩惱種子既去,可見不與聖道俱時現前的,如光明來而黑暗去一樣。
依末宗說:二者可并存的,因為随眠煩惱,恒時俱有,在他恒時有的過程中,有時聖道現起,聖道雖起,但尚沒有力量解決障道的随眠,于是二者就各俱現前了。
這如有部說的無間道無漏智位,猶有煩惱得與之同時現前的道理是一樣的。
業與異熟有時俱轉者,就三世的時間說,本宗是主過未無體的,過去既無實體,由過去業,感現在果,業與異熟是不是同時俱轉呢産據其他的各派學者說:業在過去,果在現在,因果是異時的,不可說為同世。
今末宗學者說:現果雖由過去業力所感,但在感果的業力未窮盡前,其業恒與現果而俱轉的;若感果的業力受果已盡,業謝過去,就不得名為俱轉了。
如人過去造了身體強健的業力,今生感得強健的身體,這體健的業力與強健的身體,是俱時轉的;若體健的業力盡了,強健的身體,轉變為衰弱的身體,這弱體就與那業力不俱轉了:所以說業與異熟有時俱轉。
種即為芽者,是從上文同時因果的思想來的。
學派思想中,有個有力的論題,就是種子問題。
種子思想的發現,是在一個要求下産生的,這一要求,就是某一法沒有現起作用時,他實際早巳存在了,不過沒有遇到緣,一旦因緣會合,就從那潛在的能力轉化為現實。
這潛在的能力,後人說為種子。
現以外在的世間種子說:如由一粒黃豆的種子,抽出一枝黃蓋的嫩芽,這枝嫩芽,是即種子的自體轉變為芽呢?還是種子滅後方可生起豈芽?其他學派說:要種滅後方有芽生;今此末宗說:不是種滅方有芽生,而是種子自體轉變為芽的。
所以然者,他們說色法是一期相續的,不是刹那生滅的,由于色法的長期相績,所以是即種子轉變為芽。
外種如是,内種亦然。
色根大種有轉變義,心心所法無轉變義者,一切法不出色心兩類,但這兩大類法,在此末宗看來,色法從生起到消滅,是要經過長時間的,在這長時間的過程中,他可由此形态而轉變為另一形态,如内色的肉體,由少變為壯,由壯變為老,前後是不同的;外色的乳變為酪,種變為芽,柴變為炭,前後也是各别的:所以說色根大種有轉變義。
心法不然,他的生起與消滅,在時間上,隻是極短的一刹那,在刹那生滅中,不可能由前一心相轉變為後一心相:所以說心心所法無轉變義。
心遍于身者,心指細意識說。
上面說的一時二心俱生,是指的六識并起,但精神界的活動,是不是唯限于六識?或在六識外還有細心?照此末宗所說心遍于身的話看來,是主有細意識的。
所謂心遍于身,是就生命體上的執受功能推論得來的。
執受,有能所的兩種:所執受的是根身,能執受者是心。
有情的生命,所以成為生動的有機體,而生起種種的感覺,這完全是執受的功用。
比方有在我人的生命體上,觸手削足以及不論刺激那一部分,都可生起感覺,因此證知有一細心在執受著;如果執受的細心,一旦放棄執受的工作,根身就再也不會有所感覺了!這遍于身的執受心,是常在而有演變的,在不息的變化中,适應衆生身量的大小而大小,所以外在的刺激,入于身體的多方面或全身,就能引起全身的感受,以是可知心識是在普遍的執受著的,所以說心遍于身。
心随依境卷舒可得者,認識的心識,是依于根及所緣境而有的,但根境有大有小,依根緣境的心識,是否随之而有大小?其他學派說:識的大小,從無始來,就決定了他随根境的大小而大小了。
換句話說:依小根緣小境的識是小的,就不會變為大的,依大根緣大境的識是大的,就不會變為小的。
今此末宗說:不可說心識已先決于根境的大小而大小,而是現在時中,依大根緣大境,其心識就随之舒展為廣大的,依小根緣小境,其心識就又随之卷縮為細小的。
心識的大小,完全是看現實的根境大小為定的,決不是無始來就決定了他的大小的。
諸如是等至有無量門者,謂上所說的各個意義,都是大衆的末宗所執的,除了這些不同的思想外,展轉差别的還有無量的所執不同,現在不過是略舉少分而已。
三大衆部所出餘部之宗義 l各聞部本宗同義 其多聞部本宗同義:謂佛五音是出世教:一、無常,二、苦,三、空,四、無我,五、涅槃寂靜,此五能引出離道故。
如來餘音是世間教。
有阿羅漢為餘所誘,猶有無知,亦有猶豫,他令悟入,道因聲起。
餘所執多同說一切有部。
多聞部的部主,是祀皮衣阿羅漢。
他的從大衆中分出,是因誦出淺深之義,然而他究有一些什麼特殊思想,可于此中所說的略窺一滴,現在就略為解釋如下。
謂佛五昔至此五能引出離道故者,佛的言昔,如上大衆部說,全是無漏的,如下薩婆多說,全是有漏的,今鄉間部說,通于有漏無漏。
所謂佛教,佛指佛陀,教指言教,佛陀的言教,名為佛教。
教以什麼為體呢?小乘學派中,除正理論師,大都是以聲為孜體。
以聲為敵體的言昔,在一代時教中,雖所發出的很多,但可稱為出世的,隻有五種:就是無常、苦、空、無我、涅槃寂靜。
此之元昔所以是出世的言教,因他是能引生出離道的緣故。
多聞者認為:離此五昔,就是八正道、七覺支的言教,都不可說是出世的;要使八正道、七覺支的言教,成為出世的,必須要以這五昔去說明他的行相方可。
所以說謂佛五音是出世教。
不能引發出離道,不與五吾相應的餘音,那就隻可說為世間教,所以說如來餘晉是世間教。
此中說的出世教,約當後來大乘說的真谛,說的世間教,約當後來大乘說的俗谛。
在俗谛門中轉,就沒辦法出離,在真谛門中轉,就可得著解脫。
通常說的世間,在任何情況下,都是有漏的,苦痛的,生滅變異的,無常演化的,非實自性的,不能這樣正确的認識他,就堕在世間,能這樣正确的認識他,不為常、樂、我、淨、真實所困,就得出世。
依此而論,多聞學者的所說,是不無相當理由的。
餘所誘等人事,是促成根本二部分裂的主因,現在多聞者,認為這五事,足很合理的,所以特又述說于此。
除這特殊的思想外,餘義又多同于有部所執。
2說假部本宗同義 其說假部本宗同義:謂苦非蘊。
十二處非真實。
諸行相待,展轉和合,假名為苦,無士夫用。
無非時死,先業所得。
業增長為因,有異熟果轉。
由福故得聖道,道不可修道不可壞。
餘義多同大衆部執。
說假部的部主,是大迦旃延尊者,他雖是大衆系的學者,但他的思想,是很有些異于本宗的,現在約略的來談一談。
謂苦非蘊者,是明什麼為苦的自體。
五蘊和合的生命體,有種種痛苦的逼迫,但這逼迫的痛苦,是蘊體上的呢?還是另有苦性與之相合而産生的?依照向來所說,蘊體就是苦,如十二緣起說的無明緣行,乃至招集純大苦蘊,似乎蘊體純是苦的,沒有一點快樂可言。
可是照大迦旃延看來,苦痛并不就是蘊體,蘊體是非逼迫性的,蘊之所以為苦,是因與外蘊和合所産生的,這和合生的苦,也還足假立的,并沒有他的實在性,所以謂苦非蘊。
十二處非真實者,是論三科的假實。
佛陀說法,曾以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總攝一切法,但并未分别何者是假,何者足實;後之學者,讨論到假責問題,對此三科就有不同的說法了:說一切有及犢子系,主張蘊、處、界三,都是實有;上座系的說經部,主蘊、處為假有,十八界為真實;俱舍師說處、界真實,唯蘊是假;今說假部的學者,則主十二處為非實,而蘊、界是實有。
就論講論,且談十二處的非實:色等的六外處,眼等的六内處,是約能為六識所依所緣而建立的;他之所以成為所依所緣,是由衆徽和合所發生的作用,如果在一個個的極微自性上,就不成為所依所緣,沒有為所依為所緣的作用了。
和合的東西,就沒有實體,所以内根外境,都非實有。
經說:“佛告鄉間諸聖弟子,汝等今者應如是學:諸有過去、未來、現在眼所識色,此中都無常性、恒性,……皆是虛僞妄失之法”。
從此證明五識所,緣非實,假使所緣是實有的,聖智緣時,不應都成虛僞妄失之法,既成虛僞妄失之法,反顯所緣非真實境。
如不見色的盲人,一個一個的各在一處,固沒有見色的功用,即把許多盲人集合在一起,同樣不會發生見的作用。
如是極做一一各住,沒有所依所緣的作用,衆多極徽和合起來沒有作用,其道理是一樣的,所以說十二處非真實。
諸行相待至無士夫用者,上說蘊體非苦,但生命體上确有苦在,這是怎樣有的呢?是由諸行互相對待展轉和合有的。
和合相待的苦,假名為苦,非真實苦。
且苦由相待而有,亦即說明不由現在的士夫作用,方有痛苦。
所謂相待,以三界觀:欲界不及色界,色界是樂,欲界是苦,但欲界的天上望于人間,人間為苦,天上為樂,人望于天雖苦,然望三塗足又為樂。
……又如無色界的無所有處不及非想非非想處,非想非非想處是樂,無所有處是苦;非想非非想處不及無漏境界,無漏是樂,有頂又成為苦了。
所以諸苦是由相待而有,既不是由士夫有,也沒有真實的苦性。
無非時死先業所得者,是對有部有非時死說的。
生命生存在這世間,最後終必歸于崩潰,所謂有生必有死的;但死是怎樣死呢?向說死的可能性有三:一、壽盡而死,二、福盡而死,三、橫緣而死。
橫死,即非時死。
如乘飛機,由空中墜死,搭海輪,落海水淹死,就其壽命說,還未到死的時候,但因橫緣當前,畢竟是死了,所以一般人認為他的死,是死非其時。
說假部的學者,不承認這種說法,他以為一切的非時死,都不是無因而偶然的。
甲之死于飛機失事而不死于輪船沈沒,這是他過去的業力所決定的,設非宿業決定,他為什麼不落海死而墜機死呢?以有過去的業力,加上現實的逆緣,所以就使他死于非命之下了!什公譯為“無橫死,由本業所得”,其義更顯。
業增長為因,有異熟果轉者,是論業果的關系。
有情身心的活動,遺留下來的餘勢,叫做業力,由此業力,感未來的報果,但真正的異熟報果的轉起,要以業力不斷的增長為因方可,假使業力小增長的話,異熟報果是不會轉的:所以說業增長為因,有異熟果轉。
由福故得聖道,道不可修,道不可壞者,是論聖道的可不可修,壞不可壞。
聖道生起,照一般說,是山行者的不斷實踐,如從聞而思,從思而修,在此加行位中,以有漏的聞思修慧,引生無漏的聖道現前。
今說假部的學者說:由加行修而得聖道,足決不可能的,因為現見許多實行的人,在加行位中,生起有漏慧而不引生無漏道的,可見聖道是不可修。
聖道不由修成,究有沒有聖道現起呢?有!他是由修布施、持戒等的福德所得的,不是由修加行的智慧所得的:所以說由福故得聖道,道不可修。
聖道沒有現起,要求聖道現起,現起的聖道,不論是如其他學派所說由修所得,或如此派所說山福故得,一旦得後,性相常住,無刹那減,是再也不會被毀壞的了,所以說道不可壞。
餘義鄉同大衆部執者,足指餘。
謂除上面所說的與于大衆本部的思想外,共他還打種種的思想,定同于大衆部的。
3三山部本宗同義 其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如是三部本宗同義:謂諸菩薩不脫惡趣。
于傘堵波興供養業不得大果。
有阿羅漢為餘所誘,此等五事及餘義門,所執多同大衆部說。
謂諸菩薩不脫惡趣者,是論菩薩要到什麼地位方完全脫離惡趣的。
三山部的學者,認為菩薩行者,在未得忍位以前,名日上雖是菩薩,實質上還足異生,由于是異生的關系,所以仍不免要堕人惡趣,于惡趣十受生。
原來,菩薩有離染有未離染的兩類:離染老的入惡趣,是由願力饒益有情而往的,如大衆部的所說;未離染者的入總趣,是由業力從受果報而往的,如今三山部說。
若如下面的有部所說,菩薩在三大阿僧隻幼中,都可堕惡趣的,要到百幼時的忍位,方下堕惡趣,所以他們說:忍不堕惡趣,與今所說略為不同。
于傘堵波興供養業下得人果者,此說同于化地部的末宗,異于法藏部的木宗。
窣堵波,譯為高勝處,足安本佛及毀聞的舍利的高勝地方,名窣堵波。
内中雖供聖者的舍利,但畢竟已成無情的物質,所以雖發心供養池或布施他,他固不能受施及得施的利益,供施者也不叮能得廣大的報果;不過,由施者對所施的對象,生起極大的歡喜崇敬心的關系,也可稍得輻果,并不是完全徒勞無功的。
有阿羅漢等,如文可知,不煩釋。
第二目有部系本末宗同異義 一說一切有部本末宗同異義 1總法觀 其說一切有部本宗同義者:謂一切有部諸法有者,皆二所攝:一、名,二、色。
過去、未來體亦實有。
一切法處皆是所知,亦是所識及所通達。
生、老、住、無常相,心不相應行蘊所攝。
有為法有三種,無為法亦有三種。
三有為相别有實體。
三谛是有為,一谛是無為。
大衆系的木末宗同異義,已如上述;有部系的本末宗同異義,今當略說。
先論有部本宗同義。
從有部所立的宗名看,可知他是主張一切法實有的,這實有的一切法:一為諸法的一切有,即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應行法、無為法是;一為三世的一切有,即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是。
說前者的實有,是簡别說假部及末經量部的學者的,因他們主張現在的有為法中,各随所應而假實不定的,如說五蘊是實,處、界是假。
說後者的實有,是簡别大衆部及經量部等的學者的,因他們主張現在的有為法及無為法是有,而那無實體用的過去未來諸法是無的。
就實有的諸法說,可以歸納為兩大類:形相粗顯其體易知的物質界,總名為色的一類;體性隐做其相難知的精神界及無為界,總名為名的一類。
如是名色的一切法,不論是顯現的或潛在的,粗顯的或做細的,差别的或統一的,常住的或無常的,無不是實有自性的存在。
如以名色的五蘊說:由五蘊組合的實我固不可得,而能組合的五蘊實法不能說沒有,假使五蘊的實法都沒有的話,那兒還會有假相的我法出現?婆沙九說:“有性實有,如實見故”。
所以假有的必依于真實的,依于真實,才能構成前後的相續相,同時的和合相。
和合相及相續相,雖假有無實自性,但在和合與相續的現象中,采求到内在不可分析的點,即成為實有自性了。
如分析和集的色法,到最敬細不可再分割的極微物質點,即為實有的自性,是組成粗顯色相的實質。
又如分析心心所法的精神,到最後不可再分割的單元,即為實有的自性,是構成前後相續的精神實體。
所以他們認為要有實在的根本的自性物,然後才有世間的一切假有的現象。
他們運用析假見實的方法,分析到不可再分的質素:心、物、非心非物——,即是事物的實體,也就是自性,這自性為萬有的本元。
順正理論十三說:“未知何法為假所依,非離假依可有假法”。
所以諸法實有,為薩婆多部最根本的見解。
就實有的三世說,有部學者認為是:已生已滅的名過去,未生未滅的名未來,已生未滅的名現在。
世間所以有這前後延續的三世時間相,是依法體現起引生白果的作用及作用的息滅而分别的。
婆沙七十六說:“謂有為法未有作用名未來,正有作用名現在,作用已滅名過去”。
法的作用有生有滅,法的自體恒常如此。
未來之所以未來,是由法的作用未起,從未來來現在,雖作用已經現起,但法體仍然如是,并不因作用的生起而生起,所以未來法是實有的。
過去之所以過去,是由法的作用息滅,從現在到過去,雖作用已經息滅,但法體仍然存在,并不因作用的息滅而息滅,所以過去法是實有的。
從這思想出發,所以他主張未來無量諸法,早就具足存在,這存在的所以沒有生起,是因缺乏現法的引生,若有現法的引生,就可使未來的某一類法,刹那生起引生自果的作用了,自果的作用引生後,隻一刹那的時間,作用就又消滅了,作用雖然消滅,但還有過去的法體存在。
所以有部的三世觀,是在作用的起滅上建立的。
如諸法正生未滅時,是現實的自體存在,從現實的存在,推論到未生未減、已生已減的存在,就建立過去未來的貴有。
所以有部學者常說:過去未來法,是現在的同類,不但現在有色聲香等的一切法,過去未來同樣有色聲香等的一切法的。
有部所以竭力主張三世實有自性,實有他強有力的理論根據的:一、現世所造作的善惡業因,雖已謝入過去,但仍感當來的苦樂白果;從已謝的業因潛在看,可以證知有實有的過去,從當感的自果顯現看,可以證知有實有的未來。
假使真的過未自體是沒有的話,怎會有已謝的業因存在?又怎會由此業因感得當來的自果?俱舍二十卷說:“又已謝業有當果故。
謂若實無過未體老,善惡二業當果應無,非果生時有現因在”。
二、凡是識的生起,必有他的所緣,沒有所緣,識必不生,這道理誰都知道的。
第六意識是能緣過去未來的,假使真的沒有實自體的過去未來,第六意識豈不是成了無所緣的識了嗎?事實不然,因為所緣的境無,能緣的識也就沒有。
俱舍二十說:“謂必有境,識乃得生。
無則不生,其理決定。
若去來世,境體實無;是則應有無所緣識。
所緣無故,識亦應無”。
由此道理,所以不能說過未無體。
還有,現在是觀過去未來而施設的,假使真的沒有實有的過未自體,現在不是就也沒有了嗎?因為離了過未,現在是不可得的。
三世都無,有為亦無,有為若無,無為又那裡會有?因無為是觀有為而施設的呀!有為無為既都不可得,那還談什麼出離生死解脫涅槃呢?既無生死可了,涅槃可證,又何貴乎修學佛法子學佛者如果真的如此,那就成為極大的邪見了!所以有部學者,在婆沙論中,确切的建立三世有,竭力的評破二世無。
一切法處,照大衆的學者所說,唯是分得通者及見擇滅理者所能通達的,普通的世俗智,一般的散意識,是不能了知與認識的。
今有部采的學者與他們的看法不同:法處所包含的法很多,體相相似的心心所法,都在法處之中。
所以不但分得通及見真理者,可以通達這一切法處,就是泛爾的世俗智,有漏的散意識,也可知識這一切法處的。
生、老、住、無常,是有為的四相。
老就是異,無常就是滅。
這四相的形态,如粗顯的說:生命的出生名生,生命的演變名老,生命的暫住名住,生命的結束名無常。
如深細的說:存在的諸有為法,在一一刹那中,都具有生、老、住、無常的四相。
關于四相的是有為還定無為,是假有還是實有,是相應行還是不相應行,在學派間,有著很大的诤論。
經部譬喻師說:諸有為相,雖是不相應行,屬于行蘊所攝,但不相應的諸法,都是依他建立而沒有實在自體的,所以有為四相,也是無實自體可得。
分别論者說:諸有為相,雖可為有為諸法作相,但諸相的本身卻不是有為而足無為的,因為凡能使某一法生……,某一法無常的,其本身必是強有力的,不然的話,必不成其為生法、老法、住法、無常法。
有為無為中,唯無為法的體性強盛,可知有為的四相是無為的。
法密部說:有為四相,雖也有的可以說是無為,但不全是妩為,屬于無為的,隻是四相中的滅相,因為唯有無為的滅相,才有力量可以滅他,赢劣的有為,是沒有滅他的功能性的。
還有一分學者說:色心所有的有為四相,從色心等為體,而不是小相應行。
這些,在有部學者看來,都是一種妄執:為了遣除經部譬喻師的妄執,所以有部說諸有為相非足假立而實有體。
為了遣除分别論者及法密部師的妄執,所以有部說諸有為相亦是有為而非無為。
為了遣除餘師的妄執,所以有部說諸有為桐非即色等而是不相應行。
如是實有的、有為的、不相應行的四有為相,在五蘊中行蘊所攝。
有為事有三種者,謂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無為事亦有三種者,謂虛空、擇滅、非擇滅的三種無為。
三世前雖說過,但此是舉有為與無為的兩類對說的,與上所說并沒有什麼重複。
三無為的意義,在《前大衆部中說九無為的地方已解釋過,這裡不再重述。
他的假實,學者也有诤論,現在略為分别:上座及大衆之初,都是主張無為有實自體的,但後經量部及犢子系中正量部的興起,就說無為無實而假有了。
有部為遣無為假有的妄計,在婆沙論中舉出種種理由,成立妩為的自體實有。
有部與本大衆部雖同主無為是實,然而,一為樸素的實在,一為形上的實在,是又有點不同的。
三有為相别有實體者,三相與三世,是打差别的:三世,是在時間性上說的;三相,是在功能性上說的。
就三相的功能在三世的時間上發生力能講,有部說:在近于現在的未來法上發生功能,是生相;就在現在法上發生功能,是餘相。
大衆部說:滅相是過去而不足現在,生相不是近于現在的未來,而茫與住異同在現在的。
又,大衆部說:三有為相,是不即色心不離色心的一種功能,并無實在的自體可得;有部同他的看法不同,所以說三有為相别有實體。
三谛是有為一谛是無為者,是約四谛分别有為無為。
一谛是無為,指滅谛,因他是無因無緣無所造作的;三谛是有為,指苦集道谛,因他定有因有緣有所造作的。
婆沙七十七說:“五取蘊是苦谛,有漏因是集谛,彼擇滅是滅谛,學無學法是道谛左。
據此,可知苦集道三是有為,滅谛是無為了。
然而,分别論者說:不特滅谛是無為,道谛也是無為的,閃無小正等菩提的妙道是常住小滅的,不論過去現在未來的諸佛出現世間,他都随之出現于世的,雖說能證的聖者有不同,而所證的聖道并無别,所以佛在阿含經中說:“我得古仙人道”,“我得古仙人迹”,或說“我證舊道”:因此證知聖道是無為。
有部學者不從此說為然,因幾堕在三世之中的諸法,無一不是有為的,聖道既亦堕在三世之中,怎可說是無為?所以有部說:三谛是有為,一谛是無為。
2雜法觀 四聖谛漸現觀。
依空、無願二三摩地,俱容得入正性離生。
思惟欲得入正性離生,若已得入正性離生,十五心頃說名行向,第十六心說名住果。
世第一法一心三品,世第;一法定不可退。
預流者無退義,阿羅漢有退義。
非諸阿羅漢皆得無生智。
異生能斷欲貪嗔恚。
有諸外道能得五通。
亦有天中住梵行者。
七等至中覺支可得,非餘等至。
一切靜慮皆念住攝。
不依靜慮得入正性離生,亦得阿羅漢果。
若色界無色界身,雖能證得阿羅漢果,而不能人正性離生。
依欲界身非但能人正性離生,亦能證得阿羅漢果。
北俱盧洲無離染者,聖不生彼及無想天。
四沙門果非定漸得。
若先已入正性離生,依世俗道有證一來及不還果可說。
四念住能攝一切法。
一切随眠皆是心所,與心相應,有所緣境。
一切随眠皆纏所攝,非一切缰皆随眠攝。
緣起支性定是有為,亦有緣起支随阿羅漢轉。
有阿羅漢增長福業。
唯欲色界定有中有。
眼等五識身有染無離染,但取自相唯無分别。
心心所法體各實有,心及心所定有所緣。
自性不與自性相應,心不與心相應。
有世間正見,有世間信根。
有無記法。
諸阿羅漢亦有非學非無學法。
諸阿羅漢皆得靜慮,非皆能起靜慮現前。
有阿羅漢猶受故業。
有諸異生住善心死。
枉等引位必不命終。
佛與二乘解脫,三乘聖道各有差别。
佛慈平等不緣有情,執有有情不得解脫。
應宮菩薩猶是異生,諸結未斷。
若未已入正性離生,于異生地未名超越。
有情但依現有執受相續假立。
說一切行皆刹那滅。
定無少法能從前世轉至後世,但有世俗補特伽羅說有移轉。
活時行攝即無餘滅,無轉變諸蘊。
有出世靜慮。
尋亦有無漏。
有善是有因。
等引位中無發語者。
四聖谛漸現觀者,謂八忍八智的十六七,次第現前如實觀察上下界中的四聖谛境,名漸現觀。
如善授經佛對長者說:行者于現觀位觀四聖谛,必是漸現觀而非頓現觀。
因為無處可以容說對苦聖谛沒有現觀成功之前,就能現觀集谛的,也無處可以容說對集聖谛沒有現觀成功之前,就能現觀滅谛的,滅谛沒有現觀成功,自也同樣的不能就去現觀道谛了。
又佛在經中曾這樣的說過:非四谛中總相頓觀,得能成為真正的現觀的。
所以現觀是漸非頓。
現觀漸觀固有理由,但當行者入于現觀時,為什麼一定是先現觀苦乃至最後現觀于道呢?這是就四谛的粗細而如此次第的:四谛中的苦谛最粗,所以先觀,漸次乃至道谛最細,所以後觀。
如學射箭,最初必然的先習射粗大的東西,學習純熟了,然後就可射細小如毛端了。
所以如是次第現觀。
四谛既是這樣的次第漸觀,大衆部為什麼要說頓現觀呢?有部學者說:現觀有事、見、緣的三種,大衆部說頓現觀,是約事現觀說,非餘二種。
事現觀所以是頓者,因初觀見苦聖谛時,即能斷除苦下的集谛煩惱,證得苦下的滅谛擇滅,斷集證滅,是由修習對治的道谛功能。
如是在現觀見苦的階段,于集滅道三,也有斷、證、修習的力用,所以事現觀是頓的。
大衆部據此說四聖谛頓現觀,并沒有什麼過失。
至于見、緣二現觀,隻可說他足漸非頓:以見現觀觀于四聖谛的一一自相,是各各現見的,如契經說:諸聖弟子,于苦的行相思惟于苦,于集的行相思惟于集,于減的行相思惟于減,于道的行相思惟于道。
此四聖谛的别别自相,行者現觀時,必不能頓時俱見,所以見現觀是漸非頓。
緣現觀是緣迷境的,迷于苦谛有我執生,若于現觀中緣此我執,悟達他的我相不可得,就可對治實有的我執了。
但這不是頓觀諸法無我,如果是頓觀諾法妩我,就不能于谛别别了知了。
所以唯緣苦谛非我時,得名為現觀,非指泛緣一切無我。
因此,緣現觀是漸非頓。
有部學者,亦即依據這見、緣的二種現觀,說為漸現觀的;若從事現觀說,有部也承認他足頓觀的。
依空、無願二三摩地俱容得入正性離生者,謂四谛中的苦谛,有苦、空、妩常、無我的四行相,今以之配合三解脫門中的空、無願二三摩地:無我及空的二行相,為空三摩地所觀,無常及苦的二行相,為無願三摩地所觀。
所以行者修空三摩地時,可能得人正性離生,修無願三摩地時,同樣的可得悟入正性離生。
原來,衆生的大病,不外見行與愛行:見行者,指根利的人,他的意樂堅固,對于任何事理,均由自己的智力抉擇,自己認為是這樣的,就這樣的去做,不受外來的任何思想所轉。
愛行者,指根鈍的人,他的智力薄弱,對于任何事理,都不敢輕下判斷,唯一的愛信他人言說,他人認為這樣對的,依照這樣去行有益,他就這樣的去行,自己毫無中心思想與主見。
見行者,有我見與我所見的增上,欲求拔除增上的我見,須依無我行的空三摩地而實踐實行,欲求拔除增上的我所見,須依空行的空三摩地而實踐實行。
愛行者,有懈怠與我慢的增上,欲求掃除增上的懈怠,須依苦的行相觀察生死衆苦,不貪著懈怠放逸的世間快樂,欲求掃除增上的我慢,須依無常行相的無願三摩地而實踐實行。
所以依空、無願二三摩地,俱容得入正性離生。
今依此意,列表如下: 思惟欲得入正性離生至第十六心說名住果者,謂欲得入正性離生,必須先觀欲界的苦谛,離去欲界的惑染,然後方可,若已由此得入正性離生,即名見道。
聖者見道,有主在十六心,有主在十五心。
主十五心見道,是說修八忍八智十六現觀時,修到第十五心的道類忍的現觀位,對于從所未見的四聖谛理,就已能夠圓滿的見到了,雖說十六心中修道類智,還有一谛是先所未知的,但并無一谛是先所未見的,所以十五心名為見道。
此時雖已見道,但還沒有住于初果,隻是不斷的行向初果罷了。
婆沙六十四說:“已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者,見道十五心頃,彼結盡非果攝”。
本文說:“若已得入正性離生,十五心頃說名行向,第十六七說名住果”。
世第一法一心三品者,對大衆部的多念三品說的。
惟此一心三品,不是在一個身心上說的,而是約三乘聖者說的,由于聖者有三類不同,所以世第一法也就有三晶差别。
婆沙五說:“一相續中則無(三品),多相續中則有;(三品)。
謂佛種性是上品,獨覺種性是中晶,聲聞種性足下品”。
其實,不特世第一法由三乘而有三品,就是暖、頂、忍,也由三乘而有三品的,如順正理論說:“此四善根各有三品,由聲聞等種性别故”。
世第一法定不可退者,對大衆部的性地法可退說的。
怎知世第一法定不可退呢?因他是随順于谛,趣向于谛,臨入于谛的,當行者直向諸谛趣入時,于其中間,無容得起不相似心,使他不能入于聖谛現觀的。
如一壯士,欲從此岸往趣彼岸,在未達到所趣向的目的地前,中間決不同轉而止息的。
世第一法也是這樣,當他向苦法智忍進趣時,沒有到達苦法智忍前,中間決不容許生起不相似心,使不得入聖谛現觀的。
因為,世第一法,無間刹那,苦法智忍必現在前的,所以此法決定不退。
同時,世第一法中所修的加行,如莊嚴心施、别解脫戒,以及聞思修的三慧,都是廣大堅牢的,因這不是在求人天的福報,而是完全回向于涅槃解脫,心無所著的,所以世第一法決定不退。
預流者無退義者,對大衆部的初果有退說的。
我們知道:證得初果預入聖者之;流的聖者,從此以後循序漸進,再經七番生死,就得阿羅漢的無學果位。
在此時中,雖說還有七番生死,但再沒有退堕的可能了。
這可從幾方面說:一、不再生長退堕的業力,二、與彼生長的業力及果相違;三、強盛的善根在聖者的身中,起著統制的作用;四、所修的加行意樂都是清淨的;。
進一步說,所有決定能堕惡趣的業力,在忍位中已不起了,何況是證初果的聖者?所以俱舍與順正理論俱引頌說:“愚作罪小亦堕惡,智為罪大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缽鐵大亦能浮”,即顯示此義。
婆沙六十一及百八十六說:初果聖者所斷的見所斷惑,是由我見的勢力而現行的,等到悟了執取的我我所事畢竟不可得時,斷惑證真,絕對不會再退堕的了,所以說:“見無我已必無有退,故無退失預流果者”。
假使執著說證果的預流聖者還可退堕的話,那所修的梵行不是不可保信了嗎?因修梵行而澄的聖果仍然退為異生呀!如果不承認退聖成凡,就得承認預流者決定不退。
阿羅漢有退義者,對大衆部的阿羅漢無退說的。
阿羅漢譯為殺賊、應供、無生,此如常釋。
有部學者說:阿羅漢有兩類:一是時解脫的阿羅漢,一是不時解脫的阿羅漢。
所謂阿羅漢有退,是指的時解脫,不是非時解脫。
待時、待處、待諸有情及諸資具等合時,方得解脫者,名時解脫阿羅漢;不待時、待處等而得解脫者,名不時解脫阿羅漢。
或說:暫時得解脫的,名時解脫,因為後來還容退失的;畢竟得解脫的,名不時解脫,因為究竟不再退失的。
由此分别,可知阿羅漢有退,是指的時解脫。
他的聽以有退,約有五種因緣:一、喜作世間的業務;二、好樂經論的誦讀;三、喜歡斷事;四、愛樂遠行;五、長時的生病。
如詳細的說:退法羅漢是怎樣退的,思法、護法、安住、堪達諸阿羅漢是怎樣退的,各有他的因緣,如順正理論六十七卷末說。
至諸羅漢所退的是什麼法,俱舍論中說得很明白:自思法至堪達的後四種,可以退果,也可退性;而最初的退法,唯從果退,無退性理,因為他的種性居在最下,再無處可容再退了。
非諸阿羅漢皆得無生智者,謂諸羅漢斷煩惱得盡智後,不一定都能得無生智的。
因為,有人聽說時解脫阿羅漢,唯修盡智及無學正見,以為不時解脫阿羅漢,也唯有這二種;有人聽說不時解脫阿羅漢,具修盡智無生智及無學正見,以為時解脫阿羅漢,也有這三種。
其實,唯不時阿羅漢,在盡智生起後,無間得有無生智生;餘阿羅漢盡智無間,雖容引生無學正見,但無無生智生,因為還容有退的。
所以時解脫性的阿羅漢,雖在因中曾求盡智無生智,但到果位仍可有退的關系,因而于金剛喻定正當滅時,唯有盡智現起,無無生智現前。
異生能斷欲貪嗔恚者,對下化地部及經量部的不斷說的。
異生,就是衆生,約有兩個意思:一、各各有情受生有異,名為異生。
二、一個生命在漫長的生死流中,受種種不同的生,名為異生。
據向所說:欲貪嗔恚的斷除,須到聖者的地位,得無漏聖道方可的;為何現說異生位中就能解決此二煩惱?當知貪愛的唯一對治是不淨觀,行者在凡夫位上,若能修成不淨觀,就能遮止貪欲,如再進修無常觀,從此無常觀慧,就可斷除貪愛了,所以經中說:“善修無常想故,則能破壞一切欲貪、色貪、無色貪”。
嗔恚的唯一對治是慈悲觀,行者在凡夫位上,常常的修習慈悲觀,觀察衆生可憐可憨,如是可憐愍的衆生,我欲拔除他的痛苦,給他快樂,尚來不及,怎麼還能生起嗔恚予以毀罵杖打呢?這樣一想,嗔恚自然就可不生了。
所以異生能斷嗔恚。
若依婆沙所說:異生不但能斷欲貪嗔恚,就是三界八地的五部諸惑,也可以世俗道将之斷除的,所以婆沙五十一說:“謂有身見從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可得,世俗道起能斷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有身見,于非想非非想處有身見,此世俗道無能斷力,便住不進,後若見道現在前時方能斷彼”。
因此證知異生位中是能斷惑的。
有諸外道能得五通者,對下雪山、化地、法藏的無諸外道能得五通說的。
神通,一般人以為是了不得的,聽說學佛可以得通,就以求神通的姿态而來學佛了,其實這是錯誤的!要知通常所說的六通,除漏盡通唯佛教學者所獨得外,其餘的五通,外道也具有的。
通的獲得,是由修定,印度的各沙門團,沒有不修定的,修定就可得通,所以這不是佛子的專有品,也不是佛教的特色,而共諸外道的。
增含二十二說:“外道修跋梵士得五通諸禅”。
又三十三卷說:“四梵士得五通”。
都是說明外道可得五通的。
亦有天中住梵行者,對下雪山及化地部的無天中住梵行說的。
梵行,就是清淨行,離過清淨,說名梵行。
或梵是清淨的意思,凡為遠離淫欲的法,說名梵行。
能修此梵行,就能生梵天。
因此,梵行的修習老,大都是在欲界的人中,因人中才具有男女性欲的。
一個淫欲七重而愛好接近女性的,決不能夠修習梵行,所以梵行的實踐者,絕對是個厭離淫欲而不與女人往來者。
人中由于環境的苦樂參半,修習梵行比較容易,天上是一純粹快樂的環境,是否也可修習梵行呢?據有部說,亦有天中住梵行者。
基疏舉中含二十七卷中的梵行品,叙述梵行比丘生天而仍樂修梵行以證此事說:過去有個比丘,戒律精嚴,梵行清淨,一天臨睡前,取水就盆洗足,竟被繞在足盆上的毒蛇一口咬死,而生忉利天了。
到了天上,就有許多天女擁來抱他,但因他在人中是修梵行的,所以一見天女就把她推開去,不使其接近自己;後見頭上戴有一頂美麗的天冠,身上挂著一串無價的璎珞,一點不像比丘之相,于是對于天女越加深深的厭離。
事聞于天蒂釋,知他是人中的梵行比丘生來此間,對之生起無限的敬意,而别安處于天仙園中,使他繼續的修習梵行。
由足可知确有天中住梵行者。
七等至中覺支可得非餘等至者,對餘部的欲界及有頂亦有覺支說的。
等至,定的别名,梵語名為三摩缽底。
行者修定入于三摩地時,安和調暢,身心平等,叫做等,然能到此平等地位的,由于定的功能,所以名等至。
通常說的四禅、四空,名八等至。
在這八等至中,是不茫都有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舍的七覺支呢?有的學派說:不特八等至中均有覺支,就是未至及中間定,也有覺支。
有的學者又說:欲界及有頂,是有無漏的,所以也具有覺支。
還有些學者說:念等七覺支,不特是無漏,亦通于有漏,所以欲界及有頂,縱無無漏,也可容有覺支。
總之,也門約目的,在成立八等至小,都有覺支。
然有部學者說:未至、中間定中固有覺支,而八等至中全有覺支,那定不合理的,因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處等至中,是沒有覺支的。
七等至及未至中間定中具有覺支者,如舍利子經說:“善知人出覺支定心,于覺支定,随心所欲能自在住”。
這在學者雖有多種解釋不同,但主要的是依住九地覺支而說的。
婆沙九十六說:“謂于日初分欲住未至定等三地覺支,即便能住;于日中分欲住後三靜慮地覺支,即便能住;于日後分欲住前三無色地覺支,即便能住”。
本論所以唯說七等至中覺支可得者,定略去未至中間定說的。
若合此二,即為九地具有覺支了。
一切靜慮皆念住攝者,念住,就是身、受、心、法。
修此行者,以明記不忘的念心所,安住在境界上思惟觀察,而以智慧為主。
順正理論說:“何緣于慧立念住名?慧由念力持令住故”。
此四念住,為七覺支的初基,亦諸靜慮的根本,所以一切靜慮,皆為念住所攝。
有情的内心躍動不已,由于内在的颠倒妄念,颠倒妄念雖多,不出常樂我淨;行者修四念住,就在對治此四颠倒,可說念住是離颠倒的唯一妙術。
颠倒離了,内心就寂靜了,所以四念住是能攝盡一切靜慮的。
同時,念住不但為自性念住:還有相雜念住、所緣念住,以此三種念住而言,确能攝盡一切靜慮功德的。
不依靜慮得入正性離生亦得阿羅漢果者,約見道、得果依不依靜慮說。
照有部說:入正性離生或證阿羅漢果的聖者,不特依于四根本靜慮能夠辦到,就是不依根本靜慮而依未至、靜慮中間以及三無色定,也能得入正性離生及證阿羅漢果的。
要明白此意,得先知苦遲、苦速,樂遲、樂速的四種通行。
所謂通行:通足通達,行是行迹,合言之,能正通達趣向涅槃者,謂之通行。
此中遲速,是約根性的利鈍分的:即鈍根者所起的聖道,不能速疾的趣向究竟涅槃,名之為遲;若利根者所起的聖道,能夠迅速的趣向究竟涅槃,就名為速。
至于苦樂,是約得定的難易分的:即近分、無色定的難以成辦,其所起的聖道說名為苦;若根本靜慮的易于成辦,則所起的聖道就名為樂了。
觀共所用的通行是什麼,就知他依什麼定而入正性離生及證阿羅漢果了。
婆沙九三說:鈍根行者唯别苫遲通行作所作事,利根行者唯用苦速通行作所作事,就可依未至定、靜慮中間、三無色定,随其所應的得入正性離生,證得聖果,離諸系染,修諸功德,而般涅槃了。
反之,鈍根行者,如唯運用樂遲通行作所作事而離去欲染,利根行者唯用樂速通行作所作事而離去欲染,就可依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