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頌明造論之因緣

關燈
第二即明部執生起之過患 佛般涅槃後适滿百餘年聖教異部興便引不饒益 展轉執異故随有諸部起依自阿笈摩說彼執令厭 此二頌,一方說明部執興起的年代及由此而引生的衰損;一方說明部執生起的過患以使執著者生厭。

     佛,印度話,譯為覺者,就是覺悟宇宙人生真理的聖哲。

    他既不是什麼萬事萬物的創造主,也決不是什麼渺不可稽的古怪神,而實足個完成人格的人間大聖。

    涅槃,譯為圓寂或寂滅。

    寂滅,從否定的消散的一面說的,就是煩惱生死的永寂;圓寂,從自在的完成的一面說的,就是智慧功德的圓成。

    所以佛教說的涅槃,不是指普通所說的死,更不足要到死後才能證得,是指超脫了一切束縛,遠離了一切紛擾,到達了絕對的安甯,獲得了真正的解放。

    這一安甯解放的境界,“是佛教正覺的完成,充滿了豐富的内容,即解脫了愚癡為本的生死,而得到智慧為本的解脫”。

    依小乘佛教說,有二種不同:一、有餘依涅槃,謂招感果報的惑業,已經徹底解決,但現實的生命體,還存而未舍,所以叫有餘依。

    婆沙三十二說:“雲何有餘依涅槃界?答:若阿羅漢諸漏永盡,壽命猶存,大種造色相績未斷,依五根身心相績轉。

    有餘依故,諸結永盡得獲觸證,名有餘依涅槃界”。

    二、無餘依涅槃,謂不特解晚了煩惱與業力,就是為衆苦所逼的生命體,也已獲得全部解放,所以叫無餘依。

    婆沙三十二說:“雲何無餘依涅槃界?答:即阿羅漢諸漏永盡,壽命已滅,大種造色相續已斷,依五根身心不複轉。

    無餘依故,諸結永盡,名無餘依涅槃界”。

    般是入的意思,佛般涅槃,就是佛入涅槃之義。

    佛在菩提樹下成等正覺,是入的有餘依涅槃;佛在娑羅樹下示現寂滅,是入的無餘依涅槃。

    這兒說佛滅後部執興起,是指入無餘涅槃說的。

    約在佛滅後的百餘年間,佛教中的學者,對如來聖教的解釋或弘揚,就有了不同的意見。

    聖教揀别不是外敵,外教不合正理,是普通的言教,佛陀言教,契合正理。

    聖是正确義,教是訓導義,以正确的教理,訓導迷夢的有情,使其趣向正覺,所以是殊勝的聖教。

    異是差别,部是派系,意謂由諸弟子的思想和意見不同,産生各種的派别部系。

    派别未産生前,聖教一味和合,人事一無诤論,既有利于佛法的弘揚,亦有益于衆生的修學,一切都很理想的;但自聖敵分裂、人事不和後,異說紛纭,學無準繩,那就不特無益于衆生,且有礙于正法的弘通,所以說:“便引不饒益”。

     展轉是不定的意思,就是所依的教典同,所處理的問題同,但因觀點不同,論法不同,而所得的結論也就不同。

    比如同一東西,可以攝為幾個不同的影片,作不同的研究。

    不管怎樣說法,隻要說得合法正當,不同的解說,不妨都是對的,大可不必執此非彼。

    但學者間的情見過深,總以為自己所見是對的,他人的看法是不對的。

    于是你是我非,我是你非的互相破斥,各不相讓。

    由這情見不同,取舍各異,跟著就有種種的派别生起來了。

    如何統一敔界,如何舍諸異執,這是弘法者的一個重任。

    世友論師,有感智海風鼓,慧日霧翳,非常悲痛,所以就毅然決然的負起此一重任,以期僧團重行統一,正法得以和合。

    可是怎樣才能達到這目的呢?是不是以自己的意見來說服一切呢?不!是依根本阿笈摩敵及依自宗說一切有教,以正衆說,使知法本無差,厭離所執的異見。

    頌中的阿笈摩,是梵文的譯音,義為傳的意思。

    瑜伽八十五說:“如是四種,師弟展轉傳來于今,由此道理,是故說名阿笈摩”。

    阿笈摩,有譯為阿含的。

    考佛在世說法時,隻是口頭的言教,并無文字的經典;到佛滅後結集為經文時,弟子們仍是以口展轉傳誦的,所以阿笈摩,是佛陀言教展轉傳來的根本教義,也是最純潔最正确的教義,且更是每一教徒所共依的教義,毫不夾雜學派的情見。

    以此而破衆說,自然沒有什麼異議了。

    佛法的弘揚者,了解了部執的過患,就當先從自己放棄情見起,進而對于情見不舍者,予以正确的指導,使之也能抛卻情見,厭離妄執,而為正法的住持者。

     第二節明論主殊勝思擇說 世友大菩薩具大智覺慧釋種真苾刍觀彼時思擇 等觀諸世間種種見漂轉分破牟尼語彼彼宗當說 此二頌,是說明造論者的殊勝及所需要說的教義。

    世友,是指出造論者的德号。

    梵語筏蘇蜜多羅,中國譯為世友。

    他的略史,已在前面說過,這兒不再重達。

    菩薩,是印度語音的略譯,具譯應雲菩提薩埏。

    依照他的意義說,菩提為覺,薩唾為有情,合說就是覺有情。

    有情,據古德的解說,含有情愛情識的意思,有情,就是具有情愛情識且有精神活動的生命。

    所以凡是生命,必然都具有奔放的熱情,無限的光明,并強有力的在那兒不斷的沖動著。

    不過,具有愛欲特性的世間有情,是在向生死流方面動的;突破愛欲鈎鎖的大心有情,是在向佛果方面動的。

    向佛果方面動的覺悟的有情,一方面自己窺見了這生命界自然界的奧秘,一方面把這奧秘啟悟其他的有情,使自他共同的向無上大覺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