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題
關燈
小
中
大
一不同譯本的比較
本論是佛教分裂後的産物,内容說明部派分裂及思想分化的經過,在研究小乘部派方面,是部很重要的論典。
但因譯者的立場不同、思想不同、時代不同,譯來我國有三種不同的譯本:一、姚秦鸠摩羅什譯的十八部論;二、陳時真谛譯的部執異論;三、唐代玄奘譯的異部宗輪論。
前二譯本,在頻伽藏中,都署真谛譯,但該藏的總目錄中,又說十八部論是羅什譯。
雖有這樣的記載不同,然詳考論中的文意,十八部論為什公所譯,是沒有問題的。
至于論前附有梁僧伽婆羅譯的文殊師利問經分部品,那是後人加上的,不可因秦時未有此經,就懷疑該論非什公所譯。
相傳真谛譯出部執異論後,曾有解釋此論的論疏數卷問世,可惜現在佚而不存了。
本論三譯,在文字和内容方面,間或稍有出入,但不能決定誰的譯錯。
基師說陳譯“詞或爽于梵文,理有乖于本義”,未免有所貶抑。
據今人研究真谛的譯品,認為他的翻譯,欠忠實是有的,說錯誤是不會的。
異部宗輪論,是有部學者世友論師,對于學派分裂的一種叙述。
此外,還有分别說系的傳說,正量系的傳說,大衆系的傳說等。
他們各各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對他派的分化,說得較為翔實,對自宗的分化,說得較為失真。
所以研究學派思想的分化,不能為一系一派所蒙蔽,要從不同的角度,求得客觀的評價,始合學者态度。
唯識學采源部派佛教概說章中說:“比較的研究起來,分别說系的銅铄部與犢子系的正量部關于大衆系的分派傳說,大衆部關于上座系的分派傳說,要比較正确、适當。
他們叙述另一系的分派,因為超身事外,所以還能作客觀的叙述”。
這是最活潑最合理的一種看法。
本論既為有部系的學者所作,那他對于本系分化的解說,自不能全靠得住,所以得從其他部派的傳說中,去求得正确的認識。
不然,就會先人為主:以為唯有這是正論,餘皆不足信的妄說了。
二本論論題的略釋 無論那一部經或論,文前都有一個代表該經論意義的總名,藉以标明内容的所在。
本題有通有别:論是遖題,凡後代佛幹所作的,不問是宗經論,或釋經谕,都名為論。
論,是通于一切阿毗達磨藏的。
異部宗輪是别題,此唯本論得此旌稱,餘論不得标此名的。
異是不同,部足類别。
不同的類别,是由學者對于論理的觀感不同、解釋不同,所以名為異部。
宗是宗尚或主義的意思;輪是譬喻,有能動能轉的意思。
合言之,學者對于所宗尚的教義,時作不同的取舍,就如轉動的輪盤,時此時彼,沒有一定,所以名為宗輪。
基師說:“人有殊途,厥稱異部,法乖一緻,愛号宗輪”。
又輪為輪形的武器,有摧輾怨敵的功能;宗是所尊奉的理論,用以指導群迷者。
作者的意思:教内教外,有各種不同的理論,緻使學者莫知适從。
今為成立佛法的正論,摧折内外的邪論,所以名為宗輪。
論有分别抉擇、教授敵誡的意思:教授足約指導後學說,教誡是約策勵後學說。
策勵後學,勤求大法,坡名罵論。
三本論論文的組織 印度論師造論,各有作風不同,從多分說,大都在造論前,先申敬禮,次明動機。
敬禮的對象,是佛法僧寶,但因作者的意趣不同:有的敬禮佛寶,有的敬禮法寶,有的敬禮僧寶,有的雙禮二寶,有的具禮三寶。
敬禮的用意,是求三寶加被及令人生信。
本論風格迪異諸家,所以論前無禮敬文。
其次,佛教學者對于經論的解釋,為求段落分明,條目清楚,每作合理的科判,其為諸家共遵的軌範,則不外序說、正宗、流通的三分。
序說,是叙明一經一論的緣起;正宗,是指出一經一論的宗要;流通,是囑令此經此論的展轉弘傳。
本論全文,分為偈頌與長行的兩大段:倡頌說明作者造論的意趣,當于通常說的序分;長行說明全論的旨意,當于通常說的正宗分。
結釋的流通分,文中未出,所以又與諸家不同。
不過,奘師譯完此論後,曾做了一頌,勸諸學者勤學的,此可作本論的流通分看。
再者,頌文的叙說,有三派的看法不同:有說這是作者自己做的,雖第三頌中,以“具大智覺慧,釋種真苾刍”的話,稱贊己德,但不能否認這是作者所為,因為舉德自彰,是表所說可信的。
有說頌是後人做的,長行才是作者作的,因為無論何人,沒有自己稱贊自己的道理的。
有說不但論前的五頌,就是後面叙述的諸部木宗
但因譯者的立場不同、思想不同、時代不同,譯來我國有三種不同的譯本:一、姚秦鸠摩羅什譯的十八部論;二、陳時真谛譯的部執異論;三、唐代玄奘譯的異部宗輪論。
前二譯本,在頻伽藏中,都署真谛譯,但該藏的總目錄中,又說十八部論是羅什譯。
雖有這樣的記載不同,然詳考論中的文意,十八部論為什公所譯,是沒有問題的。
至于論前附有梁僧伽婆羅譯的文殊師利問經分部品,那是後人加上的,不可因秦時未有此經,就懷疑該論非什公所譯。
相傳真谛譯出部執異論後,曾有解釋此論的論疏數卷問世,可惜現在佚而不存了。
本論三譯,在文字和内容方面,間或稍有出入,但不能決定誰的譯錯。
基師說陳譯“詞或爽于梵文,理有乖于本義”,未免有所貶抑。
據今人研究真谛的譯品,認為他的翻譯,欠忠實是有的,說錯誤是不會的。
異部宗輪論,是有部學者世友論師,對于學派分裂的一種叙述。
此外,還有分别說系的傳說,正量系的傳說,大衆系的傳說等。
他們各各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對他派的分化,說得較為翔實,對自宗的分化,說得較為失真。
所以研究學派思想的分化,不能為一系一派所蒙蔽,要從不同的角度,求得客觀的評價,始合學者态度。
唯識學采源部派佛教概說章中說:“比較的研究起來,分别說系的銅铄部與犢子系的正量部關于大衆系的分派傳說,大衆部關于上座系的分派傳說,要比較正确、适當。
他們叙述另一系的分派,因為超身事外,所以還能作客觀的叙述”。
這是最活潑最合理的一種看法。
本論既為有部系的學者所作,那他對于本系分化的解說,自不能全靠得住,所以得從其他部派的傳說中,去求得正确的認識。
不然,就會先人為主:以為唯有這是正論,餘皆不足信的妄說了。
二本論論題的略釋 無論那一部經或論,文前都有一個代表該經論意義的總名,藉以标明内容的所在。
本題有通有别:論是遖題,凡後代佛幹所作的,不問是宗經論,或釋經谕,都名為論。
論,是通于一切阿毗達磨藏的。
異部宗輪是别題,此唯本論得此旌稱,餘論不得标此名的。
異是不同,部足類别。
不同的類别,是由學者對于論理的觀感不同、解釋不同,所以名為異部。
宗是宗尚或主義的意思;輪是譬喻,有能動能轉的意思。
合言之,學者對于所宗尚的教義,時作不同的取舍,就如轉動的輪盤,時此時彼,沒有一定,所以名為宗輪。
基師說:“人有殊途,厥稱異部,法乖一緻,愛号宗輪”。
又輪為輪形的武器,有摧輾怨敵的功能;宗是所尊奉的理論,用以指導群迷者。
作者的意思:教内教外,有各種不同的理論,緻使學者莫知适從。
今為成立佛法的正論,摧折内外的邪論,所以名為宗輪。
論有分别抉擇、教授敵誡的意思:教授足約指導後學說,教誡是約策勵後學說。
策勵後學,勤求大法,坡名罵論。
三本論論文的組織 印度論師造論,各有作風不同,從多分說,大都在造論前,先申敬禮,次明動機。
敬禮的對象,是佛法僧寶,但因作者的意趣不同:有的敬禮佛寶,有的敬禮法寶,有的敬禮僧寶,有的雙禮二寶,有的具禮三寶。
敬禮的用意,是求三寶加被及令人生信。
本論風格迪異諸家,所以論前無禮敬文。
其次,佛教學者對于經論的解釋,為求段落分明,條目清楚,每作合理的科判,其為諸家共遵的軌範,則不外序說、正宗、流通的三分。
序說,是叙明一經一論的緣起;正宗,是指出一經一論的宗要;流通,是囑令此經此論的展轉弘傳。
本論全文,分為偈頌與長行的兩大段:倡頌說明作者造論的意趣,當于通常說的序分;長行說明全論的旨意,當于通常說的正宗分。
結釋的流通分,文中未出,所以又與諸家不同。
不過,奘師譯完此論後,曾做了一頌,勸諸學者勤學的,此可作本論的流通分看。
再者,頌文的叙說,有三派的看法不同:有說這是作者自己做的,雖第三頌中,以“具大智覺慧,釋種真苾刍”的話,稱贊己德,但不能否認這是作者所為,因為舉德自彰,是表所說可信的。
有說頌是後人做的,長行才是作者作的,因為無論何人,沒有自己稱贊自己的道理的。
有說不但論前的五頌,就是後面叙述的諸部木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