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二

關燈
大小也。

     小乘分聲聞、緣覺二種,大乘隻菩薩一種。

    由菩薩再進,即為佛。

    佛為“聲聞”所說之法名四谛,即苦、集、滅、道。

    谛者,審谛不虛之道理也。

    平常人往往思避苦就樂,但不知苦與樂究有何分别。

    其實苦與樂,皆以感受環境而起者。

    境有順有逆,過順境則樂,遇逆境則苦,兩者原無分别,何以故?今可以苦樂發生的時間說明之。

    凡時間有生時、住時、滅時,譬如患病,當病初起為生時,正在病中為住時,則生住二時皆苦,然至病滅時則樂。

    又如聽音樂,初聽為生時,正聽為住時,則生時住時皆樂,而音樂滅時,則有曲終人散之感,而為苦矣。

    可見世間所感苦樂,唯以時間之長短而分,生住二時皆苦為苦,生住二時皆樂為樂。

    實則,苦樂不外一種感受,并無分别。

    吾人之身,苦多樂少,生老病死,時時刻刻無不為無常所變遷。

    唯愚癡的人,往往不明白,必須見佛聞聲而後能悟,故名聲聞。

    吾人之生老病死,苦多樂少,是為苦谛。

    但生老病死,是吾人今生所得之果,是免不了的。

    既是果必有因,遂進而求宿世之因,其因為何?即為無明煩惱。

    由煩惱造業,能集起未來苦果,是為集谛。

    吾人既知其因,不得不求一種方法以滅之,是為滅谛。

    欲入此滅谛,必先修佛道,是為道谛。

    此即聲聞所修之四谛法也。

     佛為緣覺所說之法,名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為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無明及行,為過去因能生現在受苦之果。

    無明,癡暗之意。

    行,造作之意。

    識、名色、六入、觸、受五者,為現在之果。

    識,為初托母胎,最初所起之一念。

    名色者,名是心,色是身,胎中形體未備時之稱。

    六入者,胎中所成六根,将有所入也。

    觸者,出胎後,六根對六塵有所接觸也。

    受者,能領納當前境遇,逆則苦,順則樂也。

    愛、取、有,為現在之因。

    愛為貪戀财、色、名、食、睡五欲等事。

    取者,于色、聲、香、味、觸之五塵境,廣遍追求,滿其欲望也。

    愛、取二者,随逐煩惱,為現在之無明。

    有者既有塵欲,作有漏業,當生三有也,生、老死二者為未來之果。

    因果循環,生死不斷,不出此十二因緣。

    吾人是順生死流,即由無明緣行,行緣識,順次相緣,以至老死。

    緣覺由十二因緣悟道,知生死根本在無明,故首滅之。

    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老死亦滅,所謂逆生死流,是即緣覺所修之十二因緣法也。

     大乘與小乘不同之處,小乘隻知自利,大乘則重在利他。

    前講聲聞緣覺所修之法,均為自己精修,了脫生死,大乘菩薩則不然。

    “菩薩”二字,譯自梵文,梵文原為“菩提薩埵”。

    “菩提”者,覺也,“薩埵”者,衆生也,以覺上求佛道為自利,以悲下救衆生為利他,蓋不求僅能自利也。

    其修行之方法為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是也。

    大乘菩薩既以利他為旨,故第一事即為布施。

    布施有二種,财施與法施。

    以貨财與人謂之财施,教人以道謂之法施。

    持戒為止惡修善之規律,吾人為惡,由于欲望,欲望不滿足,即生煩惱,所以持戒以減遏欲望。

    戒有五:一戒殺,二戒盜,三戒淫,四戒妄語,五戒飲酒。

    忍辱所以治嗔。

    精進謂向前猛力用功,禅定為菩薩真實用功之法,專心斂念,守一不散之謂。

    禅定以後,發生大智慧,能照了一切諸法,無不通達,是為般若。

     其次當論中國現在所有佛教宗派。

    共可分為十派:(一)俱舍宗,(二)成實宗,此二宗為小乘法。

    (三)律宗,(四)法相宗,(五)三論宗,(六)華嚴宗,(七)天台宗,(八)真言宗,(九)淨土宗,(十)禅宗,以上八宗為大乘法。

    佛在世說法四十九年,并未著書。

    現在所有經典,皆其弟子于佛滅度後,各彙集其所聞而成。

    中國自漢迄唐,翻譯極盛。

    今所傳之《大藏經》,分經、律、論三類。

    佛口親說或命弟子所說之法為經,後人加以注釋為論,講明戒律者為律。

    其宗派所由分,乃由弟子所聞佛說各有不同之故。

    亦猶孔子對門弟子說仁,各因其人而不同,弟子傳之遂分成宗派也。

    唯其大别可分為空有兩論。

    空有兩論,乃佛當時鑒于各人之觀念不同,而分别救正之,使歸于中道者。

    例如有人說世間一切是空的,佛恐其執定空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