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二

關燈
佛學大意 昔在上海商科大學演講佛學大意,學生筆記稿未經鄙人檢定,遂在《申報》發表,《海潮音》、《居士林》等雜志亦輾轉登載。

    因見其中不免錯誤,故改定之如此,蔣維喬志。

     中國向有儒、釋、道三教。

    實則儒家是否是宗教,尚未有定論。

    道家淵源于黃老之哲理,三代秦漢之時,極為盛行,至後漢張道陵托名老子之道教,實非道家之真面目也。

    佛教自漢時入中國,勢力甚大,哲理亦深,今流傳之《藏經》有八千餘卷,其教義之精博,世界宗教莫與比倫,誠極高等之宗教也。

    近代研究佛經者,自安徽楊仁山(即楊文會,字仁山)先生始。

    先生曾以私财收藏經典,加以校訂,創設金陵刻經處,刊印單行本,以惠後學。

    吾侪得略窺秘奧,皆先生之賜也。

     佛經極不易看,因其中術語太多,且其文由梵文譯成,梵文文法之排列與中國文法相反,故譯成之經另有一種文體。

    初讀佛經,遇難解之處,不必退縮,無論了解與否,依舊向下讀,讀得多,自會領悟,大約了解一二部,便可漸漸推及其餘。

     今欲講佛學大意,第一須明白佛教的目的。

    佛教的目的,在明心見性。

    心有二門:一真一妄。

    真心不生不滅,常住不動;妄心忽生忽滅,變動不已。

    佛教的目的即是使我心反妄歸真,造乎不生不滅境界。

    我等現在所住之境,俱是虛妄不實,何以故?譬如桌子放在此地,好像是實在不動,但是組成它的原子,相互之間變動甚速,絲毫不停,變久則壞,到了後來,腐朽不堪用矣。

    吾人身體亦然,從生理上講,人身為十四種原子合成,原子組成細胞,無數細胞集合而成身體。

    此細胞随吾人言語動作,逐漸分裂消耗,再由吾人攝取之食物,經胃腸之消化,變為血液,發生新細胞以補充之。

    此細胞之消耗與補充,新陳代謝,密化潛移,刹那不住。

    試取鏡照面,則見我少年時,已非幼時面目,壯年時已非少年面目,至老年則血枯皮皺,面目全非矣,是即新陳代謝之作用也。

    故就生理上計算人身新陳代謝之作用,不過七年,全身必另換一個,特其變遷微細,吾人不自覺耳,此吾身生滅之現象也。

     大凡世間一切物,在生滅之中者,皆是虛妄不實,豈但吾身如此,吾心亦然。

    試反觀之,則覺千端萬緒之妄念,倏生倏滅,刻刻不停,此妄念是攀援性,由甲至乙,由乙至丙至丁,以至無窮。

    學佛之目的,即在息此妄念,歸于真念。

    但妄念之外,并非另有一真境。

    妄念生時,是為妄境;妄境息時,即為真境。

    譬如大海風平浪靜,此海之真相也;風起浪興,則海之妄相也。

    風浪息,則海之真相可見,并非風浪之外另有一海相。

    吾心妄念一息,即是真心,亦非妄念之外,另有真境。

    所以佛家之用功,重在息妄。

    妄心息,即真心之名亦不必存在矣。

     今之生理學上,分心為知、情、意三分。

    佛家則分為八識,比較精細。

    眼、耳、鼻、舌、身為前五識,第六意識,第七末那,第八阿黎耶。

    眼、耳、鼻、舌、身、意為六根,其所對之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眼、耳、鼻、舌、身、意及色、聲、香、味、觸之意義,均較易明。

    唯法之意義,并非法律法規之謂,乃指一切有形無形之事物,為意識所想得到者而言。

    因天地間一切事物,俱有一定秩序,故名之曰法。

    末那之意義為執我。

    執我,為一切罪惡之根源。

    吾人之我見,乃自有生以俱來。

    譬如小兒自母胎出生,就知吃乳,雖為一種沖動,然已知有我身在,欲營養之,此即執我也。

    阿黎耶之意義為含藏。

    譬如吾人,能追記往日或數十年前之事,即阿黎耶之功用也。

    真心是不生不滅,由真起妄,如海起風,故稱識浪。

    前七識之識浪,皆依第八之阿黎耶,故阿黎耶為妄心之根本。

    佛家反妄歸真,即轉變此阿黎耶,成一種真智慧,而超脫此生死大海是也。

     佛學之目的既明,須當研究其方法。

    方法可分二大類:一為世間法,一為出世間法。

    世間法與他種宗教一樣,其法極簡易,可用四句來包括,即“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四句,無非教人行善止惡而已。

    出世間法,則有大乘小乘之别,此乃佛當時看各人根器不同,為之分别說法。

    小根器者,聞之而成小乘;大根器者,聞之而成大乘。

    非佛法本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