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二

關燈
合中道,遂為之說有;其人既聞有後,以為世間一切是有的,佛遂複為之說空。

    佛之目的,欲使人不固執一邊之見,而悟非空非有之中道,後人因其所聞者不同,遂成空有兩宗之别。

     就中國小乘兩派言,則俱舍宗講有,成實宗講空。

    俱舍宗本于世親菩薩之《俱舍論》,此論專弘有宗,六朝時陳朝真谛三藏譯此論,後來佚失不傳。

    唐玄奘法師重譯三十卷,其門人等大為闡揚,遂立此宗。

     成實宗本于诃梨跋摩之《成實論》,此論發揮人法二空之理,與俱舍恰相反。

    此宗觀察宇宙萬有,分為世界門及第一義門。

    世界門認諸法為有,人我非無。

    卻不知一切諸法,皆從因緣而生,離因緣則滅,雖有亦假,似有實無。

    第一義門,則說人空法空。

    二空真理,至此宗乃顯然揭出。

     律宗之起,當佛滅度時,弟子詢佛:“佛在世時,以佛為師,佛滅度後,将以何為師?”佛曰:“戒為師。

    ”是為律宗之始。

    唐道宣律師,盛弘此宗。

    近代寶華山專以律著名,蓋佛家之戒、定、慧三字,次第相須,未有不持戒而能得定、慧者。

    持戒則違背凡情,随順聖道;不持戒則違背聖道,随順凡情。

    焉能超出生死大海耶? 法相宗之經論甚多。

    此宗成立于唐玄奘法師。

    玄奘原是大學問家,出家後對于前人所譯經典有懷疑之處,乃立志自往印度求學。

    到印度後,從戒賢論師,精通其法,歸國譯傳,遂成法相宗。

    其教義以宇宙萬有悉為識所轉變,三界唯心,心外無法。

    當時宗風極盛,宋以後漸衰,論疏亦佚失,至明朝而複振,學者著述頗富。

    然因未睹論疏,不免向壁虛造,多所乖舛。

    今則論疏自日本《續藏》中取回,學者始得觀此宗之真面目。

     西土本“性”、“相”兩宗:性宗談自性空,相宗談如幻有。

    相宗即前述之法相宗,性宗則三論宗也。

    三論者,《百論》、《中論》、《十二門論》是也。

    《百論》破世間之邪,以顯一切之正。

    《中論》破大小二乘之迷,通于大小兩教。

    《十二門論》破小乘之妄執,以顯大乘之真義。

     華嚴宗與天台宗,可稱中國佛學。

    《華嚴》為最廣大之經。

    唐杜順和尚依經立觀,為此宗之初祖。

    天台宗,以地得名,隋時有智者大師居天台山,建立此宗。

    其所宗為《法華經》,其修持法門為三止三觀。

    三止者:(一)體真止,謂體達無明颠倒之妄,即是實相之真。

    (二)方便随緣止,謂随緣曆境,安心不動。

    (三)息二邊分别止,謂不分别生死涅槃有無等二邊之相。

    三觀者:空觀,假觀,中觀也。

     真言宗亦名密宗,與他宗獨異。

    他宗多以理為本,依理起修;此則于理之外,偏重事相。

    其所依之經為《大日經》,謂非釋迦所說,乃大日如來所傳。

    且謂釋迦所說之經,皆是方便,唯此教乃真實之言說,故曰真言。

    其修持方法為持咒,儀式極多。

    唐時傳入中國,至明代即禁止,然盛行于日本。

    今西藏、蒙古之喇嘛教即此宗之支流也。

     淨土宗專教人念佛發願往生淨土,故名。

    晉有慧遠法師倡此宗,曾在廬山發起蓮社,當時入蓮社者,均系一般知名之人,陶淵明亦加入焉。

    他宗教人修持,皆步步前進,豎出三界,成功較難。

    淨土宗則用念佛法門,教人依仗佛力,橫超三界,且可帶業往生淨土,隻要臨命終時,一念不亂,所以為最便利之法也。

     禅宗創自晉達摩祖師。

    達摩以學人專于文字上用功夫,執著知見,障礙真修,故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教人默坐離念,明心見性。

    故禅宗不論不識字的人,或極聰明之人,都可以學。

    淨土與禅宗,今極盛行。

    自明以來,大叢林中所用參禅方法,即是禅宗。

    然無有不兼用念佛功夫者,所謂禅淨雙修也。

     以上所講十種宗派,實不外乎空有兩論。

    其修持方法,不外事修與理觀二者。

    現在研究佛學的人很多,但真能明白的很少。

    大概可分為兩種人:一為失意的政治家,彼視佛為消極的,為避世的,故一經失意,即借此逃避。

    其實佛學是積極的,試觀釋迦說法四十九年,無一日不以度衆生為己任,何嘗是消極耶!二為學時髦的人,彼等以今日佛學頗流行,于是亦稍稍涉獵,自命為佛教徒。

    因佛經中有言及鬼神處,于是牽強附會,喜為扶乩等神怪之事,以惑世誣人。

    學者不可不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