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一 佛教淺測①

關燈
謂此天将他所化樂事,以成己樂。

    即欲界天主也。

     二、色界 色即色質,謂離欲界穢惡,而有清淨之色身。

    乃修世間禅定得此果報。

    此界皆是化生,并無女形,亦無欲染。

    尚有色質,故名色界。

    共有四禅十八天如下: 【初禅三天】 (一)梵衆天——梵者,淨也,以無染欲故。

    衆,猶民也,謂此天是初禅天主之民衆也。

     (二)梵輔天——輔者,佐也。

    謂此天是初禅天主之輔佐臣僚也。

     (三)大梵天——謂此天是初禅天之主也。

     【二禅三天】 (一)少光天——謂此天光明少故。

     (二)無量光天——謂此天光明增勝無阻量故。

     (三)光音天——謂此天以光明為語音故。

     【三禅三天】 (一)少淨天——謂此天意識樂受清淨故。

     (二)無量淨天——謂此天淨勝于前,不可量故。

     (三)遍淨天——謂此天樂受最勝,淨周遍故。

     【四禅九天】 (一)無雲天——以前諸天,空居依雲而住。

    此天在雲之上,居雲之首。

    故号無雲。

     (二)福生天——謂此天修勝福力而生其中,從因得名故。

     (三)廣果天——謂此天果報廣大,無能勝故。

     (四)無想天——謂此天一期果報,心想不行故。

    一期,謂從生至死也。

     (五)無煩天——謂此天離欲界苦,及色界樂;苦樂兩滅,無煩惱故。

     (六)無熱天——謂此天研究心境,無依無處,清涼自在,無熱惱故。

     (七)善見天——謂此天妙見十方世界,圓澄無塵垢故。

     (八)善現天——謂此天空無障礙,精見現前故。

     (九)色究竟天——謂此天于諸塵處研窮究竟故。

     三、無色界 謂但有心識,而無色質,此色界果報更優勝,凡有四天,謂之四空天: (一)空無邊處天——謂此天厭色身系縛不得自在,心緣虛空,與無色相應,住空處定故。

     (二)識無邊處天——謂此天厭虛空無邊,于是即舍虛空,轉心緣識,以識為處故。

     (三)無所有處天——謂此天厭識處無邊,于是舍識入無所有處,亦名不用處,謂不用前空處識處故。

     (四)非想非非想處天——謂此天居無色界之極頂,非無所有處之無想,非識處之有想故。

     三界六道,總稱世間,盡是凡夫。

    憑善惡之果報,上升下堕,生生死死,靡有窮時。

    是謂三界流轉,即迷境也。

     煩惱惑業 貪、嗔、癡、慢、疑、惡見六者,為吾人之根本煩惱。

    因此煩惱而起迷惑,迷惑有二:一、見惑,分别曰見,謂意根對法塵,非理籌度,起諸邪見,如外道計斷常有無之類,是名見惑。

    二、思惑,謂眼、耳、鼻、舌、身五根,對于色、聲、香、味、觸五塵貪愛染着,迷而不覺,是名思惑。

    由此迷惑,發現于身、口、意三者之作用,謂之業。

    此起惑造業,乃迷心也。

     總别二報 十界中之衆生,由其共業所感,同生一界,名曰總報。

    各界之中,更有貧、富、貴、賤、賢、愚、美、醜、苦、樂、強、弱等無量差别,名曰别報。

    報者,果也,自己業力所感,并非另有主宰,愚者不知,是為迷果。

     能化佛身 佛能自覺覺他,能為衆生廣開法門,以施教化。

    如醫生之治病,故雲能化。

     所化衆生 所化對能化而言,衆生即一切凡夫是也。

    唯其沉迷不覺,故須賴先覺之佛,出而教化之。

     應病與藥 衆生之病,種種不同。

    若藥不對症,即不能愈病。

    故佛就衆生之根機種類,設立教法。

    如醫生之處方與藥焉。

     (下略) 注釋 *** ①1922年10月起,蔣維喬任職江蘇教育廳長的同時,兼任東南大學教師,主講佛教哲學。

    次年,根據講稿整理出他的第一部佛學著作《佛教淺測》,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

    現收入本書。

    因最後“宗派”一節與第七章第三節“各宗的次第成立”内容相近,故以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