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一 佛教淺測①

關燈
一念。

    名色,名是心,色是身,胎中形體未備時之稱。

    六入,胎中所成六根,将有所入也。

    觸,出胎後三四歲,六根對六塵,有所接觸也。

    受,五六歲至十三歲,能領納前境,違順苦樂也。

    此五支屬現在果。

     愛,十四歲至十八九歲。

    貪戀财、色、名、食、睡五欲等事也。

    取,二十歲以後,于五塵境,廣遍追求也。

    愛取二者,随逐煩惱,乃現在之無明。

    有,既有塵欲,作有漏業,當生三有也。

    是乃現在之業。

    此三支成未來因。

     生,四生六道中受生也。

    老死,既生身後,以至成熟滅壞也。

    此二支屬未來苦果。

     以表明之如下: 上表以三界因果,包括十二因緣,然不過就四谛開合詳說之耳。

    無明、行、愛、取、有五支,合為集谛。

    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七支,開為苦谛。

    觀因緣智,即為道谛。

    十二支滅,即為滅谛。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是為順生死流,十二緣河滿。

    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愁苦惱滅,是為逆生死流,十二緣河傾。

    緣覺修之,得辟支佛果。

     六度 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也。

    此六者為菩薩所修。

    菩薩本雲“菩提薩埵”。

    “菩提”者,佛道;“薩埵”者,成就衆生也。

    以智上求佛道,以悲下救衆生也。

     布施,梵語“檀那”,施有二種:一者财施,謂以衣服飲食田宅珍寶及一切養身之具随力施與,自舍悭貧,令彼歡喜;二者法施,謂從諸佛及善知識,聞說世間出世間善法,以清淨心為他人說,不應貪求名利恭敬也。

     持戒,梵語“屍羅”,譯為止得,言止惡得善也,又譯為戒,謂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惡也。

    戒之根本有五: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是也。

     忍辱,梵語“羼提”,忍辱所以治嗔,有二種:一者生忍,謂于恭敬供養中,不生懈怠;于嗔罵打害中,不生怨恨也。

    二者法忍,謂于寒暑風雨饑渴等法惱害之時,能安能忍,不生嗔恚憂愁也。

     精進,梵語“毗黎耶”,亦有二種:一者身精進,勤修善法,行道禮誦講說,不自放逸也;二者心精進,行善之心,久久相續,不自懈退也。

     禅定,梵語“禅那”,漢語為靜慮,專心斂念,守一不散之謂也。

     般若,是梵語,漢譯為智慧,謂照了一切諸法,無所不知,而能通達一切無礙,為諸衆生說法也。

     菩薩修六度因,得大涅槃果,即與佛同。

     佛 佛者,覺也。

    “覺”具三義:一者自覺,悟性真常,了惑虛妄。

    二者覺他,運無緣慈,度有情界。

    三者覺行圓滿,窮源極底,行滿果圓。

    故雲,生死長夜,莫能自覺,自覺并覺彼者唯佛耳。

     十界 六凡、四聖,合之則為十界依正二報,吾人一心皆具備焉。

    不過依因緣之染淨,遂緻迷悟分途耳。

     三界流轉 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界者,限也,别也。

    謂三界分限各别不同,故謂之界。

     一、欲界 此界穢惡,具有淫欲、食欲、睡眠欲。

    上至欲界六天道,下極阿鼻地獄,皆多染欲,故名欲界。

    欲界除人、修羅、鬼、畜、地獄外,尚有六天如下: 【六欲天】 (一)四天王天——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

     (二)忉利天——梵語“忉利”,漢語三十三,往世有三十三人同修勝業,同生此天。

     (三)須夜摩天——梵語“須夜摩”,漢語善時分。

    謂此天時時唱快樂故。

    又雲受五欲境,知時分故。

    五欲者,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也。

     (四)兜率陀天——梵語“兜率陀”,漢語知足,謂此天于五欲境知止足故。

     (五)化樂天——謂此天自化五塵而娛樂故。

     (六)他化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