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佛家的修行方法
關燈
小
中
大
、住、坐三威儀,我們要時時刻刻留意,不要聽他胡思亂想。
如治亂麻,耐性徐徐理之,自有頭緒。
(2)實行。
就是每日早晨或晚上,到靜室中去打坐。
這也要在身心兩方面注意:身的方面應置一方凳,上鋪厚軟的墊子,臀部再墊高一二寸,然後盤足端坐于上,或用右腿加于左腿,或用左腿加于右腿,都可随便。
左右手交握,安于小腹之下。
陰囊要懸空,勿使受壓。
心的方面,就要一切放下,将妄念掃除幹淨,隻存一個正念,猶如明鏡,不染一塵。
初學的人,于這種功夫,最難下手。
但有一種簡便方法,就是數息法。
鼻端的氣一出一入叫一息,入坐以後,怕心意散亂,就可留意一出一入的息。
第一息數個一字,第二息數個二字,如是一直數到十字,再回轉來數一字,循環默數,自一至十,一點不亂,念頭全注在數字上,紛亂自然可免。
況且息是屬于身的方面,數是屬于心的方面,今用這法,可使身心自然合而為一。
這法是初習定學的人最合适的。
要知道定學的詳細情形,可參看我的《因是子靜坐養生法》。
慧學 什麼叫慧學呢?這慧字極難說明,因為是定力所生的大智慧,到這地步就能斷妄惑(妄念自然不生)、證真理。
這不是我們平常的小智小慧。
我們沒有由定生慧的功夫,要來說這慧學,如何能明白呢!然而不說又不可,姑且略說它的本體,再用譬喻以為證明。
原來我們的心,固然是妄念用事,然而我們的真心是不動的,不過被妄念遮蔽,真心就不能發露了。
譬如明鏡,被灰塵所遮蔽,好像失掉照物的作用,其實鏡的本體,毫無欠缺,隻須将灰塵拂拭幹淨,鏡體就仍舊發光,照物無遺了。
真心也就像這樣,當妄念用事時候,如鏡被塵蔽,真心完全隐藏,我們若用定學掃除妄念,歸到一個正念,久而久之,妄念脫落,真心的靈光自然顯露,這時也如明鏡照物無遺。
這就叫做慧學。
戒、定、慧三學,是佛家的根本功夫。
三藏中的律藏,是講戒學的;經藏是講定學的;論藏是講慧學的。
小乘從四谛用功,道谛中的八正道,就是戒、定、慧。
大乘菩薩的六度(見第四章第二節),也是戒、定、慧。
今用表示之如下: 第二節 禅觀 禅是靜慮,觀是觀心,實在就是定學。
但各宗都依據定學各倡本宗的禅觀方法,禅宗并且專以禅觀成為一宗,所以應另立一節,加以說明。
各宗的禅觀,如三論宗的實相觀,法相宗的唯識觀,天台宗的止觀,華嚴宗的法界觀,倘若一一詳說,恐占篇幅,況且三論、法相兩宗的觀法,現在已無人能修,近乎失傳。
就是天台、華嚴兩宗的禅觀,實際上也很少修習的人。
如現代弘揚天台宗的谛閑法師,所傳教義雖是天台,自己修習也從參禅得力,晚年且專修淨土,并未從事止觀。
現在弘揚華嚴宗的應慈法師,所傳教義雖是華嚴,他率領弟子在禅堂用功,也完全是禅門方法。
可見現在隻有禅宗尚有曆代祖師相傳的禅觀,遺風未墜。
著者專就禅宗說禅觀,也是事實上應該這樣,不單為減省篇幅而然。
小乘禅的傳入中國 禅觀自漢末到現在,也經過多少變遷。
漢末安世高所譯許多禅經都屬小乘禅,其中所說的法門,大緻不出四念處、五停心等類。
四念處,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四種。
我們既要脫離這苦果,應該返觀自身,内儲糞穢,外多汗垢,遍體是不幹淨的,就生厭離思想,這叫觀身不淨。
我們感受順境就快樂,感受逆境就苦痛。
仔細觀察,完全為外境所轉移,實則各種感受,無非是苦,這叫觀受是苦。
我們的心,一念生一念滅,相續不已,沒有一秒鐘停止,這叫觀心無常。
世間一切事事物物,都是生生滅滅,了無主宰,這叫觀法無我。
五停心,就是多貪不淨觀、多嗔慈悲觀、多散數息觀、愚癡因緣觀、多障念佛觀五種。
人們貪、嗔、癡等煩惱,各有偏重,五停心是就各人偏重的煩惱,對症發藥,叫他停心作觀。
如多貪淫的人,叫他做不淨觀功夫,觀男女的身,都是十分不幹淨,貪念自然漸漸減少,所以說多貪不淨觀。
如多嗔怒的人叫他自己返觀,我與衆生,都是平等,既然平等,何可發怒,損害他人,慈悲的念頭就會起來,所以說多嗔慈悲觀。
人們要進靜室,用打坐功夫,起初大都心意散亂,不能入靜,下手方法莫妙于數息,前文講定學時已說過了,就是多散數息觀。
對于世間的事事物物,不曉得它是内因外緣湊合而成,了無實在,總以為是實在有的,因此就生執著,不肯放舍,這是愚癡。
治這愚癡病,要他知因緣湊合的道理,所以說愚癡因緣觀。
還有一種業障深重的人,要想修行,就生出種種障礙,叫他修不成。
這種人自己力量不夠,要仰仗佛力來幫助,所以說多障念佛觀。
這種小乘禅法,從漢末流行到東晉,因為方法
如治亂麻,耐性徐徐理之,自有頭緒。
(2)實行。
就是每日早晨或晚上,到靜室中去打坐。
這也要在身心兩方面注意:身的方面應置一方凳,上鋪厚軟的墊子,臀部再墊高一二寸,然後盤足端坐于上,或用右腿加于左腿,或用左腿加于右腿,都可随便。
左右手交握,安于小腹之下。
陰囊要懸空,勿使受壓。
心的方面,就要一切放下,将妄念掃除幹淨,隻存一個正念,猶如明鏡,不染一塵。
初學的人,于這種功夫,最難下手。
但有一種簡便方法,就是數息法。
鼻端的氣一出一入叫一息,入坐以後,怕心意散亂,就可留意一出一入的息。
第一息數個一字,第二息數個二字,如是一直數到十字,再回轉來數一字,循環默數,自一至十,一點不亂,念頭全注在數字上,紛亂自然可免。
況且息是屬于身的方面,數是屬于心的方面,今用這法,可使身心自然合而為一。
這法是初習定學的人最合适的。
要知道定學的詳細情形,可參看我的《因是子靜坐養生法》。
慧學 什麼叫慧學呢?這慧字極難說明,因為是定力所生的大智慧,到這地步就能斷妄惑(妄念自然不生)、證真理。
這不是我們平常的小智小慧。
我們沒有由定生慧的功夫,要來說這慧學,如何能明白呢!然而不說又不可,姑且略說它的本體,再用譬喻以為證明。
原來我們的心,固然是妄念用事,然而我們的真心是不動的,不過被妄念遮蔽,真心就不能發露了。
譬如明鏡,被灰塵所遮蔽,好像失掉照物的作用,其實鏡的本體,毫無欠缺,隻須将灰塵拂拭幹淨,鏡體就仍舊發光,照物無遺了。
真心也就像這樣,當妄念用事時候,如鏡被塵蔽,真心完全隐藏,我們若用定學掃除妄念,歸到一個正念,久而久之,妄念脫落,真心的靈光自然顯露,這時也如明鏡照物無遺。
這就叫做慧學。
戒、定、慧三學,是佛家的根本功夫。
三藏中的律藏,是講戒學的;經藏是講定學的;論藏是講慧學的。
小乘從四谛用功,道谛中的八正道,就是戒、定、慧。
大乘菩薩的六度(見第四章第二節),也是戒、定、慧。
今用表示之如下: 第二節 禅觀 禅是靜慮,觀是觀心,實在就是定學。
但各宗都依據定學各倡本宗的禅觀方法,禅宗并且專以禅觀成為一宗,所以應另立一節,加以說明。
各宗的禅觀,如三論宗的實相觀,法相宗的唯識觀,天台宗的止觀,華嚴宗的法界觀,倘若一一詳說,恐占篇幅,況且三論、法相兩宗的觀法,現在已無人能修,近乎失傳。
就是天台、華嚴兩宗的禅觀,實際上也很少修習的人。
如現代弘揚天台宗的谛閑法師,所傳教義雖是天台,自己修習也從參禅得力,晚年且專修淨土,并未從事止觀。
現在弘揚華嚴宗的應慈法師,所傳教義雖是華嚴,他率領弟子在禅堂用功,也完全是禅門方法。
可見現在隻有禅宗尚有曆代祖師相傳的禅觀,遺風未墜。
著者專就禅宗說禅觀,也是事實上應該這樣,不單為減省篇幅而然。
小乘禅的傳入中國 禅觀自漢末到現在,也經過多少變遷。
漢末安世高所譯許多禅經都屬小乘禅,其中所說的法門,大緻不出四念處、五停心等類。
四念處,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四種。
我們既要脫離這苦果,應該返觀自身,内儲糞穢,外多汗垢,遍體是不幹淨的,就生厭離思想,這叫觀身不淨。
我們感受順境就快樂,感受逆境就苦痛。
仔細觀察,完全為外境所轉移,實則各種感受,無非是苦,這叫觀受是苦。
我們的心,一念生一念滅,相續不已,沒有一秒鐘停止,這叫觀心無常。
世間一切事事物物,都是生生滅滅,了無主宰,這叫觀法無我。
五停心,就是多貪不淨觀、多嗔慈悲觀、多散數息觀、愚癡因緣觀、多障念佛觀五種。
人們貪、嗔、癡等煩惱,各有偏重,五停心是就各人偏重的煩惱,對症發藥,叫他停心作觀。
如多貪淫的人,叫他做不淨觀功夫,觀男女的身,都是十分不幹淨,貪念自然漸漸減少,所以說多貪不淨觀。
如多嗔怒的人叫他自己返觀,我與衆生,都是平等,既然平等,何可發怒,損害他人,慈悲的念頭就會起來,所以說多嗔慈悲觀。
人們要進靜室,用打坐功夫,起初大都心意散亂,不能入靜,下手方法莫妙于數息,前文講定學時已說過了,就是多散數息觀。
對于世間的事事物物,不曉得它是内因外緣湊合而成,了無實在,總以為是實在有的,因此就生執著,不肯放舍,這是愚癡。
治這愚癡病,要他知因緣湊合的道理,所以說愚癡因緣觀。
還有一種業障深重的人,要想修行,就生出種種障礙,叫他修不成。
這種人自己力量不夠,要仰仗佛力來幫助,所以說多障念佛觀。
這種小乘禅法,從漢末流行到東晉,因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