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佛家的修行方法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
戒、定、慧三學
前文第四章裡,曾經說過,釋迦的根本教法是苦、集、滅、道四谛。
我們既已知道人生是苦果,今生所以結成這苦果,是前生所造的業和煩惱聚集而成的。
我們如果聽其自然,順着生生死死去輪轉,也就罷了,倘若要超出這苦海,解脫生死的苦痛,就不能不講修行方法。
這方法就是四谛中的道谛,叫八正道(見本書第四章第二節)。
要實行這八正道,有一定的下手次序,就是戒、定、慧三種學問。
戒學 什麼叫戒學呢?人們的動作,總不外乎身、口、意三業,戒就是防止惡業而定的規條。
釋迦在世時候,為防止弟子們有作惡的行為,立下種種戒條。
釋迦滅度後,優波離誦出戒律(見第五章第一節),成為定制,就有律藏。
以後分派愈多,條文更細密,比丘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戒,成為了專門的學問。
但是戒條盡管繁多,都是從根本的五戒推演而出。
所以我們隻要知道創立五戒的本意,就得到戒學的要領了。
五戒 五戒之中,第一是不殺戒。
人類和畜生,同是有生命的動物,如今為貪自己的口腹,殺害他物的生命,來滋養自己的生命,論情論理,都說不過去。
然而人們竟因向來習慣,視為固然,豈不可怪。
昔颠雲禅師有雲:“數百年來碗裡羹,冤深如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須聽屠門半夜聲。
”何等痛切。
動物被人類宰殺,不過力量不敵,無可如何,懷恨報複的念頭何嘗沒有。
這是佛家第一要戒殺的意思。
第二,是不盜戒。
物各有主,不是我的何可妄想竊取,這理人人都易明白。
但是立戒的本旨,那是對于他人的物,絲毫不生一點妄取的念頭。
譬如公家的東西,無論一張紙、一枝筆,我不是公事,絕不濫用,這就不容易了。
這樣方算是不盜。
第三,是不邪淫戒。
我們投胎做人,就是因為父母的淫欲而來,所以淫欲是生死的源頭。
如今要超脫生死,當然要在根本上解決,所以要戒淫。
出家人要完全斷絕淫欲,立戒格外的嚴,就叫不淫戒。
若是在家人,都有妻室,不容易立刻斷除,故立下不邪淫戒。
就是除自己妻室外,不可對他人妻女,有邪淫的行為,叫做不邪淫。
第四,是不妄語戒。
離開事實,妄造虛言,這種颠倒是非,诳惑衆聽,是最不好的行為,也是人們最容易犯的毛病,所以要立這戒。
第五,是不飲酒戒。
飲酒足以亂性,令人昏亂。
再推廣地說,釋迦在世時候,還沒有吸煙的風俗,所以不曾立不吸煙戒。
照現在的習俗,應該立不飲酒不吸煙戒才是。
前文曾經說過人們的根本煩惱,是貪、嗔、癡(見第四章第二節),一切煩惱都從這出,所以叫三毒。
三毒先以意念做動機,然後發現于身的方面,而為殺、盜、淫的惡業;發現于口的方面,而為妄語的惡業;發現于身、口兩方面,而為飲酒的惡業。
可知五戒,就是對症發藥,治這三毒的毛病。
不殺是戒嗔的,因為凡是殺念,總是由嗔而起的;不盜所以戒貪,凡盜念總是由貪而起的;不淫所以戒癡,男女的欲,總是由癡而起的;不妄語是兼戒貪、癡,大概妄語無非是想隐藏自己罪惡,或想詐取名利,隐藏是由癡而起的,詐取是由貪而起的。
這貪、嗔、癡三毒,是人們有生以來,本性固有,對此立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四戒,是治本性的病,所以這四種叫性戒。
至于飲酒雖和貪嗔癡也有關系,但是因後天的欲望而起,不是本性所固有的,所以飲酒一戒,叫做遮(禁也)戒。
人們果能實行這種戒學,自然煩惱慢慢減輕,去惡進善,自有把握,所以學佛第一要從戒入手。
定學 什麼叫做定學呢?定是治心的最要功夫。
人們的身心苦果,既然是業和煩惱所聚集的因造成的,可知要解脫這苦果,先要斷這苦因。
業和煩惱,無非從心發生,試返觀我們的心,是怎麼樣狀況?那是前念去、後念來,念念相續不已的無數妄念就是了。
于此可下斷言,人們生死的根本(因),就是這個妄念。
既已明白這理,所以治心功夫是最要緊沒有的了。
戒學既除掉身口方面的惡業,定學就專從心的方面下手。
下手方法大概可就預備及實行二段,略說一說: (1)預備。
以環境為先,當擇寂靜的地方,免得紛亂心意。
所以出家人住的寺院,多在名山。
我們在家人,不能入山,但在家中擇一間淨室,也就可以。
既得到相當環境,然後先用調身調心的功夫。
身的方面,飲食宜有節,不宜多;睡眠宜有一定時間,大概以八小時為度;平時舉動,勿可粗暴,使氣血平和,肢體愉快。
心的方面,妄念用事從吾人有生以來就是這樣,所謂“心猿意馬”,要它調伏,真是不易,然不可怕難,慢慢做去,久後自然有效果。
須知我們的動作,不外行、住、坐、卧四種威儀,除卧時我們沒有把握外,其餘行
我們既已知道人生是苦果,今生所以結成這苦果,是前生所造的業和煩惱聚集而成的。
我們如果聽其自然,順着生生死死去輪轉,也就罷了,倘若要超出這苦海,解脫生死的苦痛,就不能不講修行方法。
這方法就是四谛中的道谛,叫八正道(見本書第四章第二節)。
要實行這八正道,有一定的下手次序,就是戒、定、慧三種學問。
戒學 什麼叫戒學呢?人們的動作,總不外乎身、口、意三業,戒就是防止惡業而定的規條。
釋迦在世時候,為防止弟子們有作惡的行為,立下種種戒條。
釋迦滅度後,優波離誦出戒律(見第五章第一節),成為定制,就有律藏。
以後分派愈多,條文更細密,比丘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戒,成為了專門的學問。
但是戒條盡管繁多,都是從根本的五戒推演而出。
所以我們隻要知道創立五戒的本意,就得到戒學的要領了。
五戒 五戒之中,第一是不殺戒。
人類和畜生,同是有生命的動物,如今為貪自己的口腹,殺害他物的生命,來滋養自己的生命,論情論理,都說不過去。
然而人們竟因向來習慣,視為固然,豈不可怪。
昔颠雲禅師有雲:“數百年來碗裡羹,冤深如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須聽屠門半夜聲。
”何等痛切。
動物被人類宰殺,不過力量不敵,無可如何,懷恨報複的念頭何嘗沒有。
這是佛家第一要戒殺的意思。
第二,是不盜戒。
物各有主,不是我的何可妄想竊取,這理人人都易明白。
但是立戒的本旨,那是對于他人的物,絲毫不生一點妄取的念頭。
譬如公家的東西,無論一張紙、一枝筆,我不是公事,絕不濫用,這就不容易了。
這樣方算是不盜。
第三,是不邪淫戒。
我們投胎做人,就是因為父母的淫欲而來,所以淫欲是生死的源頭。
如今要超脫生死,當然要在根本上解決,所以要戒淫。
出家人要完全斷絕淫欲,立戒格外的嚴,就叫不淫戒。
若是在家人,都有妻室,不容易立刻斷除,故立下不邪淫戒。
就是除自己妻室外,不可對他人妻女,有邪淫的行為,叫做不邪淫。
第四,是不妄語戒。
離開事實,妄造虛言,這種颠倒是非,诳惑衆聽,是最不好的行為,也是人們最容易犯的毛病,所以要立這戒。
第五,是不飲酒戒。
飲酒足以亂性,令人昏亂。
再推廣地說,釋迦在世時候,還沒有吸煙的風俗,所以不曾立不吸煙戒。
照現在的習俗,應該立不飲酒不吸煙戒才是。
前文曾經說過人們的根本煩惱,是貪、嗔、癡(見第四章第二節),一切煩惱都從這出,所以叫三毒。
三毒先以意念做動機,然後發現于身的方面,而為殺、盜、淫的惡業;發現于口的方面,而為妄語的惡業;發現于身、口兩方面,而為飲酒的惡業。
可知五戒,就是對症發藥,治這三毒的毛病。
不殺是戒嗔的,因為凡是殺念,總是由嗔而起的;不盜所以戒貪,凡盜念總是由貪而起的;不淫所以戒癡,男女的欲,總是由癡而起的;不妄語是兼戒貪、癡,大概妄語無非是想隐藏自己罪惡,或想詐取名利,隐藏是由癡而起的,詐取是由貪而起的。
這貪、嗔、癡三毒,是人們有生以來,本性固有,對此立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四戒,是治本性的病,所以這四種叫性戒。
至于飲酒雖和貪嗔癡也有關系,但是因後天的欲望而起,不是本性所固有的,所以飲酒一戒,叫做遮(禁也)戒。
人們果能實行這種戒學,自然煩惱慢慢減輕,去惡進善,自有把握,所以學佛第一要從戒入手。
定學 什麼叫做定學呢?定是治心的最要功夫。
人們的身心苦果,既然是業和煩惱所聚集的因造成的,可知要解脫這苦果,先要斷這苦因。
業和煩惱,無非從心發生,試返觀我們的心,是怎麼樣狀況?那是前念去、後念來,念念相續不已的無數妄念就是了。
于此可下斷言,人們生死的根本(因),就是這個妄念。
既已明白這理,所以治心功夫是最要緊沒有的了。
戒學既除掉身口方面的惡業,定學就專從心的方面下手。
下手方法大概可就預備及實行二段,略說一說: (1)預備。
以環境為先,當擇寂靜的地方,免得紛亂心意。
所以出家人住的寺院,多在名山。
我們在家人,不能入山,但在家中擇一間淨室,也就可以。
既得到相當環境,然後先用調身調心的功夫。
身的方面,飲食宜有節,不宜多;睡眠宜有一定時間,大概以八小時為度;平時舉動,勿可粗暴,使氣血平和,肢體愉快。
心的方面,妄念用事從吾人有生以來就是這樣,所謂“心猿意馬”,要它調伏,真是不易,然不可怕難,慢慢做去,久後自然有效果。
須知我們的動作,不外行、住、坐、卧四種威儀,除卧時我們沒有把握外,其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