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佛教的研究方法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
佛教大體的研究
佛教自來沒有入門書
凡是研究一種學問,總須先知道它的大體,然後再分門專攻。
前者就是概論,初學的人應由這入手,後者就是各論,那是專門深造。
如今要研究佛教,也是這樣。
但是古來傳下的佛教書籍,關于概論的極少,近代楊文會居士,他自己從《大乘起信論》入手,後來教授學人,就拿《大乘起信論》做入門書。
然這部論說理頗深,又是一家的見解,絕不能包括佛教全體。
又有人主張初步讀《起信論》,外兼讀《華嚴原人論》的。
這部論是華嚴宗第五祖宗密所做,内容于儒、佛兩教一一比較;又拿佛教各宗教理的深淺,曆曆說明很是詳細。
然彼著書的本意,是要推尊華嚴,抑制他宗,也是一家的見解,不能包括佛教全體。
此外楊文會有自著的《佛教初學課本》,用三字經體裁,雖便誦讀,也不易叫學子了解。
範古農所做的《佛教問答》,隻限于問答體,不能始終一貫。
著者從前也曾做過《佛教淺測》(見本書附錄一),也覺過于簡單,不能滿足學人的希望。
如今這部書,就為應這需要而做的,于佛教的大體,既已包舉無遺;全書用白話文,又易于了解。
照現在出版品而論,這确是最合于初學的書。
學者讀過以後,如要再進一步,可以讀我的《佛教概論》,這部論的内容,要比較高深一些。
第二節 佛教曆史的研究 印度國民缺乏曆史觀念 一切學術,總有它的來源和發達變遷的因果關系。
所以曆史的研究,極為重要。
但是佛教最是特别,向來不重視曆史,這是什麼緣故?原來印度的國民性,喜用幽玄的思考,缺乏曆史的觀念,所以佛典中,關于曆史材料,錯亂荒誕,不可究诘。
時代相差幾百年,不算稀奇。
叙一人的事,甲書中可說為聖人,乙書可斥為惡徒,極端相反的異說,可以并傳下來,這是佛典曆史特有的現象。
至于附會神話,離奇變幻更到處皆然。
況且佛教從釋迦牟尼傳到如今,有三千年的長久;分布區域,南則由錫蘭到緬甸、暹羅、南洋各地,北則由中亞、西域到中原、西藏、蒙古、滿洲,乃至朝鮮、日本,範圍又這樣廣大。
所以研究佛教曆史,比較他種學問,特别困難。
近世經過西洋學者用科學的方法,逐漸整理,日本學者繼之,佛教的曆史始有系統可尋。
我國舊時的佛教徒,也受印度的影響,不曉得注意曆史,就是偶有撰述,也隻限于傳記及編年,要從舊時典籍尋覓一部有系統的佛教通史,絕對沒有,學者不勝遺憾。
本書第二、第三章和第五、第六章頗涉及印度佛教的曆史,第七章涉及中國佛教的曆史,于佛教上向來最缺乏的史料,特别注重搜集,就為彌補舊時的缺憾起見。
學者既得了這種曆史知識,當更做進一步的探究。
就現在出版的書籍而論,關于印度方面的有呂瀓所做的《印度佛教史略》;關于中國方面的,有我近著的《中國佛教史》,倘拿這兩書細看一遍,于佛教全部曆史當可了然,不緻像從前佛教徒那樣模糊了。
第三節 佛教教理的研究 佛教最後目的 研究佛教的主眼就在教理。
教理明白,然後依理修行,脫卻生死的迷境,進入涅槃的悟境,方是佛教最後目的。
上面各章所講的,盡管千言萬語,可以說都是為明白教理的預備。
但教理極其廣,幾千卷的藏經無一不是講教理的,并且各宗有各宗的教理,我們要研究如何下手呢?這可不必慮,自有執簡馭繁的方法。
前文曾說過,根本佛教是四谛(第四章第二節),無論各宗教理,講得如何精深廣大,均從四谛推演出來。
如今将各經典所講的共同原理提出,加以解釋,探得教理的核心,以後再研究各宗專門的學說,就不至于望洋興歎了。
經典的共同原理 各經所講的共同原理,通稱為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三科。
是從苦集二谛,推演而出。
今分别加以說明: 【五蘊】 外而世界,内而身心,種種物質,種種精神,縱橫錯雜,不可紀極。
倘剖析起來,無非是許多元素聚合積集而成的。
佛教為之起一名稱,叫做蘊,蘊是積聚的意思。
又拿這積聚的物質精神,分為五大類,叫做五蘊。
五蘊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五種。
這五種中,拿現在哲學上分類來說,色蘊就是物,受、想、行、識四蘊就是心,世間一切事事物物,可以物心二元包括無遺。
所以佛教的五蘊,也就包括宇宙萬有,毫無遺漏了。
色蘊分析起來,有五根五境:我們的眼、耳、鼻、舌、身,叫做五根。
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寒、暖、痛、癢等感受)。
這色、聲、香、味、觸五種外境,是我們眼、耳、鼻、舌、身五根的對象,叫做五境。
我們想想看,宇宙萬有,這樣複雜,然而克實說來,除掉色、聲、香、味、觸五境以外,還有什麼東西?假如我們沒有這五根的感受作用,那麼宇宙萬有,一件都沒有的。
所以佛家總稱五根五境為色蘊,包括一切的物質。
受、想、行三蘊,是講心理發生的次序。
我們的心,是什麼樣?從前的人,拿左胸裡面跳動的肉團,叫做心。
如今生理學考證明白,那是發血的器官,并不是心。
心是腦神經的作用,
前者就是概論,初學的人應由這入手,後者就是各論,那是專門深造。
如今要研究佛教,也是這樣。
但是古來傳下的佛教書籍,關于概論的極少,近代楊文會居士,他自己從《大乘起信論》入手,後來教授學人,就拿《大乘起信論》做入門書。
然這部論說理頗深,又是一家的見解,絕不能包括佛教全體。
又有人主張初步讀《起信論》,外兼讀《華嚴原人論》的。
這部論是華嚴宗第五祖宗密所做,内容于儒、佛兩教一一比較;又拿佛教各宗教理的深淺,曆曆說明很是詳細。
然彼著書的本意,是要推尊華嚴,抑制他宗,也是一家的見解,不能包括佛教全體。
此外楊文會有自著的《佛教初學課本》,用三字經體裁,雖便誦讀,也不易叫學子了解。
範古農所做的《佛教問答》,隻限于問答體,不能始終一貫。
著者從前也曾做過《佛教淺測》(見本書附錄一),也覺過于簡單,不能滿足學人的希望。
如今這部書,就為應這需要而做的,于佛教的大體,既已包舉無遺;全書用白話文,又易于了解。
照現在出版品而論,這确是最合于初學的書。
學者讀過以後,如要再進一步,可以讀我的《佛教概論》,這部論的内容,要比較高深一些。
第二節 佛教曆史的研究 印度國民缺乏曆史觀念 一切學術,總有它的來源和發達變遷的因果關系。
所以曆史的研究,極為重要。
但是佛教最是特别,向來不重視曆史,這是什麼緣故?原來印度的國民性,喜用幽玄的思考,缺乏曆史的觀念,所以佛典中,關于曆史材料,錯亂荒誕,不可究诘。
時代相差幾百年,不算稀奇。
叙一人的事,甲書中可說為聖人,乙書可斥為惡徒,極端相反的異說,可以并傳下來,這是佛典曆史特有的現象。
至于附會神話,離奇變幻更到處皆然。
況且佛教從釋迦牟尼傳到如今,有三千年的長久;分布區域,南則由錫蘭到緬甸、暹羅、南洋各地,北則由中亞、西域到中原、西藏、蒙古、滿洲,乃至朝鮮、日本,範圍又這樣廣大。
所以研究佛教曆史,比較他種學問,特别困難。
近世經過西洋學者用科學的方法,逐漸整理,日本學者繼之,佛教的曆史始有系統可尋。
我國舊時的佛教徒,也受印度的影響,不曉得注意曆史,就是偶有撰述,也隻限于傳記及編年,要從舊時典籍尋覓一部有系統的佛教通史,絕對沒有,學者不勝遺憾。
本書第二、第三章和第五、第六章頗涉及印度佛教的曆史,第七章涉及中國佛教的曆史,于佛教上向來最缺乏的史料,特别注重搜集,就為彌補舊時的缺憾起見。
學者既得了這種曆史知識,當更做進一步的探究。
就現在出版的書籍而論,關于印度方面的有呂瀓所做的《印度佛教史略》;關于中國方面的,有我近著的《中國佛教史》,倘拿這兩書細看一遍,于佛教全部曆史當可了然,不緻像從前佛教徒那樣模糊了。
第三節 佛教教理的研究 佛教最後目的 研究佛教的主眼就在教理。
教理明白,然後依理修行,脫卻生死的迷境,進入涅槃的悟境,方是佛教最後目的。
上面各章所講的,盡管千言萬語,可以說都是為明白教理的預備。
但教理極其廣,幾千卷的藏經無一不是講教理的,并且各宗有各宗的教理,我們要研究如何下手呢?這可不必慮,自有執簡馭繁的方法。
前文曾說過,根本佛教是四谛(第四章第二節),無論各宗教理,講得如何精深廣大,均從四谛推演出來。
如今将各經典所講的共同原理提出,加以解釋,探得教理的核心,以後再研究各宗專門的學說,就不至于望洋興歎了。
經典的共同原理 各經所講的共同原理,通稱為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三科。
是從苦集二谛,推演而出。
今分别加以說明: 【五蘊】 外而世界,内而身心,種種物質,種種精神,縱橫錯雜,不可紀極。
倘剖析起來,無非是許多元素聚合積集而成的。
佛教為之起一名稱,叫做蘊,蘊是積聚的意思。
又拿這積聚的物質精神,分為五大類,叫做五蘊。
五蘊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五種。
這五種中,拿現在哲學上分類來說,色蘊就是物,受、想、行、識四蘊就是心,世間一切事事物物,可以物心二元包括無遺。
所以佛教的五蘊,也就包括宇宙萬有,毫無遺漏了。
色蘊分析起來,有五根五境:我們的眼、耳、鼻、舌、身,叫做五根。
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寒、暖、痛、癢等感受)。
這色、聲、香、味、觸五種外境,是我們眼、耳、鼻、舌、身五根的對象,叫做五境。
我們想想看,宇宙萬有,這樣複雜,然而克實說來,除掉色、聲、香、味、觸五境以外,還有什麼東西?假如我們沒有這五根的感受作用,那麼宇宙萬有,一件都沒有的。
所以佛家總稱五根五境為色蘊,包括一切的物質。
受、想、行三蘊,是講心理發生的次序。
我們的心,是什麼樣?從前的人,拿左胸裡面跳動的肉團,叫做心。
如今生理學考證明白,那是發血的器官,并不是心。
心是腦神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