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佛教的研究方法
關燈
小
中
大
似乎可以算定論了。
然而有一種單細胞原始動物(阿米巴),它并沒有神經,也有感覺作用,可見腦神經還不過是心的發動機關,不見得就是心的本體。
佛教講心的發生次序,第一步為感受,和現在心理學第一步先講感覺,同出一轍。
感受從環境而起,我們碰到的環境,有順境有逆境。
碰到順境,就覺得快樂,這叫樂受;碰到逆境就覺得苦痛,這叫苦受。
還有碰到不順不逆的境,無所謂樂,無所謂苦,苦樂兩舍,這叫舍受。
我們自嬰孩到成人,心理上積聚的感覺,不出這三受。
所以叫受蘊。
心中積聚了許多感受,這苦、樂、舍等念頭,忽起忽伏,時往時來,就有對境想象事物的作用,這叫想蘊。
想象不已,就有作善作惡的動機,由心行動,發現于身、口,這叫行蘊。
受、想、行三蘊,講明心理發生的次序,很是精切。
前說腦神經隻是心的發動機關,不是心的本體,可見别有無形的心靈在那裡。
然在佛教早已說明心靈的本體叫做識蘊。
識蘊分析起來,有八個識聚合而成的,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第七識(末那識)、第八識(阿賴耶識)。
我們的眼球,好像一個凸鏡,外物的影像射入其中就能見色。
然有時候,心不在焉視而不見,這是什麼道理?那是外物的影像雖然射入眼球卻沒有和眼根相對的緣故。
佛教所說的眼根,不是眼球,是指球内的視神經而說。
所以眼睛看見色,必有一定的條件,叫“根境相對”,方能發生眼識。
眼識既生,就能辨别青、黃、赤、白等顔色,不相對就不能見的。
耳對聲,也是如此。
譬如室内挂一個時辰鐘,一點起到十二點,按時發聲。
然而我們有時聽見,有時聽不見,就是心不在焉,聽而不聞。
可見耳之于聲,也要聽神經(耳根)剛剛和聲音相對,方能發生耳識,辨别聲音的高下長短。
此外鼻對香,舌對味,身對觸,都是這樣。
至于第六意識,作用廣大,不論有形的無形的一切事事物物,都是意根的對象。
這對象佛經上有一特别名詞叫做“法”。
因為一切事物,都有天然的規則,所以拿“法”字來概括它。
意根和法,剛剛相對,就發生意識。
我們的妄心,完全是這意識作用,凡夫無一刻不是妄心用事,所以隻認意識做心體。
就是心理學,也隻研究到意識為止。
佛家因為有禅定功夫,能叫妄心不起作用,這種功夫,能打破第六識,窺見内在的第七識。
這七識中國人向來不知道,當然沒有名詞,隻好翻譯梵音叫末那識。
梵語“末那”兩字,譯為執我。
凡是有生命的動物沒有不執持我見的。
我們未曾打破第六識,不能窺見第七識的形狀,然而也可以在它作用方面知道一點。
試閉目一想心的現象,這第六意識一念去一念來,忽而想甲,忽而想乙,決不能老是拿住一個念頭,注定在一個事物,永遠不轉變,這就可證明第六識是有間斷的。
然我們再想一想,就覺“我”字這個念頭,自從出母胎以來(嬰孩初生,就知道吃娘的乳,就是維持“我”的生命的一種本能)直到老死,是永遠潛伏在心裡,不間斷的。
可知執我的念頭不在第六識的範圍,而屬于第七識的範圍了。
至于第八識,也是佛家用禅觀功夫,勘破第七識後,方才知道的。
梵語的譯音叫“阿黎耶”(亦譯為阿賴耶),是含藏的意思。
這識極其廣大,宇宙萬有,無論有生命、無生命的東西,都是這識所變出來的,所謂一切唯心所造,這心字就是指的第八識。
倘欲詳說,道理極深,既不易解,又限于篇幅。
姑且拿含藏的意義,略說一說。
第八識譬如田地。
我們的受、想、行三種作用,一經動念,這個念頭,就如種子,落在八識田中,無量數的觀念種子,都含藏得進去。
有時這種子,忽出現于腦海,我們就會記得起那件事體。
所以我們數十年前的往事,忽然會想得出來,都是這八識的含藏作用。
我們今生所做的善業惡業,身體雖死,這業力是含藏在第八識中,絕不消滅的。
所以我們到老死時,這識最後離開軀殼,托生時,這識最先投入母胎,做生死輪回的主體(拿現在流行的話來說,仿佛像靈魂。
但靈魂是限于有生命的,這識連無生命的東西,也是它所造的),就是這第八識。
佛家超脫生死功夫,那是用種種方法去修行,将這識轉成大智慧不再投入生死海,就成佛了。
這八種識合為一蘊,叫做識蘊(五蘊的具體内容,可參見附錄四)。
【十二處】 眼、耳、鼻、舌、身、意,和色、聲、香、味、觸、法,叫十二處。
處是生長的意思,是說由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境,能夠生長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識。
【十八界】 眼根有眼根所處的地位,色境有色境所處的地位。
根境相對,發生眼識,眼識也有眼識所處的地位。
這根、境、識三者,各有界限,所以叫界。
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總共有十八界。
有為法和無為法 以上蘊、處、界三科,可以包括宇宙萬有。
就是拿苦集二谛,詳細分說。
無論是物是心,都
然而有一種單細胞原始動物(阿米巴),它并沒有神經,也有感覺作用,可見腦神經還不過是心的發動機關,不見得就是心的本體。
佛教講心的發生次序,第一步為感受,和現在心理學第一步先講感覺,同出一轍。
感受從環境而起,我們碰到的環境,有順境有逆境。
碰到順境,就覺得快樂,這叫樂受;碰到逆境就覺得苦痛,這叫苦受。
還有碰到不順不逆的境,無所謂樂,無所謂苦,苦樂兩舍,這叫舍受。
我們自嬰孩到成人,心理上積聚的感覺,不出這三受。
所以叫受蘊。
心中積聚了許多感受,這苦、樂、舍等念頭,忽起忽伏,時往時來,就有對境想象事物的作用,這叫想蘊。
想象不已,就有作善作惡的動機,由心行動,發現于身、口,這叫行蘊。
受、想、行三蘊,講明心理發生的次序,很是精切。
前說腦神經隻是心的發動機關,不是心的本體,可見别有無形的心靈在那裡。
然在佛教早已說明心靈的本體叫做識蘊。
識蘊分析起來,有八個識聚合而成的,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第七識(末那識)、第八識(阿賴耶識)。
我們的眼球,好像一個凸鏡,外物的影像射入其中就能見色。
然有時候,心不在焉視而不見,這是什麼道理?那是外物的影像雖然射入眼球卻沒有和眼根相對的緣故。
佛教所說的眼根,不是眼球,是指球内的視神經而說。
所以眼睛看見色,必有一定的條件,叫“根境相對”,方能發生眼識。
眼識既生,就能辨别青、黃、赤、白等顔色,不相對就不能見的。
耳對聲,也是如此。
譬如室内挂一個時辰鐘,一點起到十二點,按時發聲。
然而我們有時聽見,有時聽不見,就是心不在焉,聽而不聞。
可見耳之于聲,也要聽神經(耳根)剛剛和聲音相對,方能發生耳識,辨别聲音的高下長短。
此外鼻對香,舌對味,身對觸,都是這樣。
至于第六意識,作用廣大,不論有形的無形的一切事事物物,都是意根的對象。
這對象佛經上有一特别名詞叫做“法”。
因為一切事物,都有天然的規則,所以拿“法”字來概括它。
意根和法,剛剛相對,就發生意識。
我們的妄心,完全是這意識作用,凡夫無一刻不是妄心用事,所以隻認意識做心體。
就是心理學,也隻研究到意識為止。
佛家因為有禅定功夫,能叫妄心不起作用,這種功夫,能打破第六識,窺見内在的第七識。
這七識中國人向來不知道,當然沒有名詞,隻好翻譯梵音叫末那識。
梵語“末那”兩字,譯為執我。
凡是有生命的動物沒有不執持我見的。
我們未曾打破第六識,不能窺見第七識的形狀,然而也可以在它作用方面知道一點。
試閉目一想心的現象,這第六意識一念去一念來,忽而想甲,忽而想乙,決不能老是拿住一個念頭,注定在一個事物,永遠不轉變,這就可證明第六識是有間斷的。
然我們再想一想,就覺“我”字這個念頭,自從出母胎以來(嬰孩初生,就知道吃娘的乳,就是維持“我”的生命的一種本能)直到老死,是永遠潛伏在心裡,不間斷的。
可知執我的念頭不在第六識的範圍,而屬于第七識的範圍了。
至于第八識,也是佛家用禅觀功夫,勘破第七識後,方才知道的。
梵語的譯音叫“阿黎耶”(亦譯為阿賴耶),是含藏的意思。
這識極其廣大,宇宙萬有,無論有生命、無生命的東西,都是這識所變出來的,所謂一切唯心所造,這心字就是指的第八識。
倘欲詳說,道理極深,既不易解,又限于篇幅。
姑且拿含藏的意義,略說一說。
第八識譬如田地。
我們的受、想、行三種作用,一經動念,這個念頭,就如種子,落在八識田中,無量數的觀念種子,都含藏得進去。
有時這種子,忽出現于腦海,我們就會記得起那件事體。
所以我們數十年前的往事,忽然會想得出來,都是這八識的含藏作用。
我們今生所做的善業惡業,身體雖死,這業力是含藏在第八識中,絕不消滅的。
所以我們到老死時,這識最後離開軀殼,托生時,這識最先投入母胎,做生死輪回的主體(拿現在流行的話來說,仿佛像靈魂。
但靈魂是限于有生命的,這識連無生命的東西,也是它所造的),就是這第八識。
佛家超脫生死功夫,那是用種種方法去修行,将這識轉成大智慧不再投入生死海,就成佛了。
這八種識合為一蘊,叫做識蘊(五蘊的具體内容,可參見附錄四)。
【十二處】 眼、耳、鼻、舌、身、意,和色、聲、香、味、觸、法,叫十二處。
處是生長的意思,是說由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境,能夠生長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識。
【十八界】 眼根有眼根所處的地位,色境有色境所處的地位。
根境相對,發生眼識,眼識也有眼識所處的地位。
這根、境、識三者,各有界限,所以叫界。
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總共有十八界。
有為法和無為法 以上蘊、處、界三科,可以包括宇宙萬有。
就是拿苦集二谛,詳細分說。
無論是物是心,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