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佛教的研究方法

關燈
是有生有滅,所以又總括起來,叫做有為法。

    佛家教人修行,息滅妄心,轉成智慧,脫離蘊、處、界的生滅境界,進入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就是道谛、滅谛。

    涅槃沒有生滅,所以叫無為法。

    一切經論,大概都是說明有生滅是幻境,不生滅方是真境,教人舍有為法而入無為法的。

    知道這共同原理,教理就不難明白了。

     第四節 經論的研究 經、律、論三藏,律是佛家的法典,專重實行,不關學理。

    所以研究佛學,隻以經論為主。

    但是要研究經論,十分困難。

    約舉起來,大概有三點: 第一,名詞的難解。

    佛典中名詞均含有特别意義,不像普通名詞可以尋名索解。

    況且各種學術,名詞的繁多,殆莫過于佛典,無怪初學的人一看見許多名詞,就退縮了。

     第二,文章的深奧。

    佛典的文章,也和普通文章大不相同,這是因為從印度文翻譯過來的緣故。

    印度文法,名詞動詞的位置和漢語剛好颠倒,譯為漢語,自然不能十分流暢。

    何況翻譯的語句,都是唐宋以前的文體,今人讀起來,如何能夠容易明了。

     第三,道理的幽玄。

    佛教的所含哲理,比任何宗教來得精深。

    初學的人要通曉這種精深博大的學說,談何容易。

     有這三種困難,所以學者對于經論雖然有志研究,卻往往掩卷歎息,不得入門。

    著者三十幾年前,就喜歡看佛典。

    得到一部經,或一部論,不管什麼,便從頭到尾,研讀一遍,雖然讀完,實在未解,然深曉得它的道理是極高深的。

    于是拿來再讀,覺得似解非解,隻得暫時擱置。

    隔多少時,又拿來閱讀,甚至三讀四讀,不肯罷手,然終不能十分明了。

    這樣徘徊門外,幾乎十多年。

     民元(民國元年,即1912年)以後,到北平,遇見了許多善知識,或請他口講或執經問難,方才得到門徑。

    自後凡遇到法師講筵,總去列席靜聽,回來自己研究。

    近十幾年來,始于大小乘、性相各宗,均有相當的認識。

    如今将我的研究經過情形報告給讀者,可勿若我的迂回曲折,走許多冤枉路,要十多年方才入門。

     如何能不走冤枉路呢?最要緊的就是初入手研究,總得有一個先生或朋友替你講解。

    倘然得不到别人來講解,那麼看完這本書後,于佛典的特别名詞和教理已經知道一點,就可拿法相宗的兩部入門書,先下手研究。

    一部是《大乘廣五蘊論》,一部是《大乘百法明門論》。

    倘然能拿這兩部書研究一遍,就于佛典中的名詞,可以懂得一大部分。

    從這以後再看别種經論,可以慢慢的了解。

    如今拿這兩部論的内容,介紹于下: 法相和法性的意義,前文已說過(第七章第三節)。

    法相宗的經論,可分兩大類:一種是從法相講到法性,就是先講色法,再講心法;一種是從法性講到法相,就是先講心法,再講色法。

    所以法相宗又可分做兩宗,前者叫法相宗,後者叫唯識宗。

    《廣五蘊論》是屬于法相宗,《百法明門論》是屬于唯識宗。

     五蘊論是印度世親菩薩所做的,後來安慧菩薩又替它添些解釋,意義較廣,所以叫《廣五蘊論》。

    論中所講的,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色蘊是色法,識蘊是心法。

    這是從法相講到法性的。

    其中包含甚廣,宇宙萬有都在色蘊裡面;八種心識和心的動作,都在其餘四蘊裡面。

    講完五蘊,複說十二處、十八界。

    佛典中重要名詞和緊要道理,大概都講到的。

    這論是唐朝時地婆诃羅(Divākara)翻譯過來,一向沒有人做過批注,著者從前用近代淺近文字替它做過一部注,叫《大乘廣五蘊論注》(商務印書館出版),讀者看這部注,就于本文不難了解。

     《百法明門論》也是世親菩薩所做的。

    内容是問答體,講一百種法和兩種無我。

    一百種法裡面九十四種,是生滅的有為法,六種是不生滅的無為法,教人脫離有為而進入無為。

    卷末講世間無生命的法,和有生命的人,都是生生滅滅,變遷不停,自己分毫沒有主宰,實在是無我,叫做人無我、法無我,這就是兩種無我。

    書中講有為法時,先講心法,再講色法,是從法性講到法相,材料仍不出蘊、處、界三科,可和五蘊論互相發明的。

    這論是唐朝時玄奘法師所譯,他的弟子窺基做批注,叫《百法明門論解》,後來人做的注疏,還有好幾種。

    這樣有批注的本子,各地佛經流通處都有出售。

    比較《廣五蘊論》,向來無人注過,卻恰相反。

    可惜舊注文字太深一點,然都可以做參考的。

     以上兩部論,不單是法相宗的入門書,并且為研究各種經論的入門書,這是什麼緣故?因為法相宗講宇宙萬有的一切法比各宗來得詳細,所以包含的名詞最多。

    研究經論第一重難關在名詞,那麼從這宗入手,懂得名詞的大部分,再看他種經論,可以減卻許多困難了。

     既得入門以後,就應該研習各種經論,或專門研究一宗的經典。

    看各人性質近于何宗,就習何宗,不必拘泥。

     【問題】 一、古來有佛教的入門書否? 二、印度國民何故缺乏曆史觀念? 三、佛教最後目的是什麼? 四、經典的共同原理是什麼? 五、什麼叫蘊、處、界? 六、有為法和無為法的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