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大藏經》的雕刻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
國内雕印的《大藏經》
北宋時蜀版《大藏經》
我國的雕刻印刷術起源在什麼時候,已不能确定。
據沈括做的《夢溪筆談》裡所說:“五代時馮道始印《五經》。
”然據《曆代三寶記》卷十二載,隋開皇十三年勅:“廢像遺經,悉令雕撰”,這兩句文字,可作為雕刻佛像、佛經的證據。
由此可見雕刻術在隋代已經流行了。
至于正式雕刻的官版《大藏經》,當以北宋的“蜀版”為開始。
宋太祖開寶四年(公元971年),遣張從信往益州(今之成都)雕《大藏經》,到太宗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經過十三年而刻成。
這是我國最初雕刻的《大藏經》,也是最精的版本。
惜乎現在隻有殘本,較為完全的經、典很少見了。
宋太祖振興文化,對于佛教之保護提倡,極其盡力。
他知道唐朝是佛教全盛時期,翻譯的經典不少,然未能彙集曆來經典,印成全藏,是一種缺憾。
加以五代的紛亂,佛典的散失也不在少數,這時若不從事搜集,以後更不堪設想。
況且太祖統一天下,他的功業和唐朝開國時沒有兩樣,這種發展文化的根本計劃,當然要十分努力,突過前朝。
所以這雕刻《大藏經》的大事業,到此就完成了。
這部經版,可惜沒有完全的本子,内容已不甚可考。
然據各家記載,全部有四百八十函,五千另四十八卷。
字體、印紙,都極精美,現在從殘本裡還可考見一斑。
這版刻成,影響到國外,日本、高麗、契丹等國都到宋朝來請求頒賜一部,回去仿照刊刻。
所以這副版子,複做外國刻經的藍本,就這一點,可以知道它的價值。
明朝的南北藏 明太祖微賤時,本來進皇覺寺做和尚,後來起兵,推翻元朝,為明朝開國的皇帝。
他既是和尚出身,對于佛教,自然格外信仰。
所以在洪武五年(1372年),招四方的名德沙門,集于蔣山寺(今南京之紫金山),點校藏經,預備刊印,在南京開雕一部《大藏經》,通稱南藏版。
總計六百三十六函,六千三百三十一卷。
但這時在元末騷亂以後,舊版經帙,多已散失,缺乏校對的材料,所以南藏版脫誤極多,且不免有杜撰的地方。
後來成祖建都北平,因南藏版誤謬太多,就于永樂十八年(1420年),重新開雕藏經,到英宗正統五年(1440年)刻成,通稱北藏版。
總計六百三十六函,六千三百六十一卷。
然大體上雖比《南藏》好一些,也不見得十分完善,不過《南藏》每頁是六行十七字,《北藏》每頁是五行十五字,形式上行數較疏,字迹較大就是了。
清朝的《龍藏》 清代在滿洲時候,本崇信喇嘛教,後來入主中國,就盡力保護佛教,自然也将雕刻藏經看做重大事業。
從雍正十三年(1735年)起,到乾隆三年(1738年)四個年頭,刻成一部全藏,因卷端刻龍紋,所以叫《龍藏》。
這部經是拿明朝《北藏》做底本,複增加新材料,總計七百三十五函,七千八百三十八卷。
它的内容是比宋朝的藏經來得豐富。
然皇家刻經的目的在于尊重佛教、流通法寶,并且前代既然有成例在先,為國家體面計,自應舉辦。
但是當時經手校刊的臣工,未必個個盡職,所以這部《龍藏》,内容雖然龐大,也不能算善本。
《頻伽藏》 清末宣統三年(1911年),上海頻伽精舍拿私人财力,排印《大藏經》,世人通稱為《頻伽藏》。
這部藏經,用日本弘教書院的縮印藏經做底本,而用四号鉛字排印,比底本的五号小字鮮明得多,便于誦讀。
總計四十函,八千四百一十六卷。
但弘教本是拿《高麗藏》做底本,并拿宋、元、明三藏本,校對同異,标列上眉,于學術上最有價值。
頻伽本則不然,将校刊記另作數卷,附在經末,檢查甚為不便。
并且全書校對不精,訛誤太多。
影印《續藏經》 佛教遭唐武宗會昌時(九世紀中)的厄難,經教散佚,各宗重要論疏,多流傳于日本。
海禁未開的時候,明末清初,雖高僧輩出,因為不能窺見昔賢著述,十分遺憾。
到清末海禁大開,國人方知道各宗散佚名著十之四五尚存于日本藏經書院刊行的《續藏經》裡面。
民國十一年(1922年),居士徐文霨、蔣維喬等,發起影印《續藏經》,由上海商務印書館擔任印刷發行,到民國十三年而成書。
總計一千七百五十七部,七千一百四十八卷。
楊文會的刻經事業 此外還有單行本經典,是清末楊文會居士所發起的。
我國向來佛經,隻有全藏,絕少單行本,學者要從事研究,極為困難。
文會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在南京創辦金陵刻經處,刊刻單行本經論,并手定《大藏輯要》目錄,依據這目錄,以次付刊。
楊文會與日本南條文雄訂交,托他在日本訪求唐代以來散佚的名著,得藏外典籍二三百種,選擇其中最好的,精校刊行,又得到日本弘教書院縮影藏經,據以校刊。
文會一生精力,悉用在刻經事業,其手校出版的經籍,在他生前,已多到二千卷,校刊極精,便于學者。
當時聽見文會的高風而繼起的,如湖南,如揚州,都設有刻經處。
文會殁後,北平、天津也都創辦刻經處,所印經典版本款式,都依文會成規,合在一起,就是一部《大藏輯要》,所以文會在近代佛教的影響異常偉大。
第二節 國外雕印的
據沈括做的《夢溪筆談》裡所說:“五代時馮道始印《五經》。
”然據《曆代三寶記》卷十二載,隋開皇十三年勅:“廢像遺經,悉令雕撰”,這兩句文字,可作為雕刻佛像、佛經的證據。
由此可見雕刻術在隋代已經流行了。
至于正式雕刻的官版《大藏經》,當以北宋的“蜀版”為開始。
宋太祖開寶四年(公元971年),遣張從信往益州(今之成都)雕《大藏經》,到太宗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經過十三年而刻成。
這是我國最初雕刻的《大藏經》,也是最精的版本。
惜乎現在隻有殘本,較為完全的經、典很少見了。
宋太祖振興文化,對于佛教之保護提倡,極其盡力。
他知道唐朝是佛教全盛時期,翻譯的經典不少,然未能彙集曆來經典,印成全藏,是一種缺憾。
加以五代的紛亂,佛典的散失也不在少數,這時若不從事搜集,以後更不堪設想。
況且太祖統一天下,他的功業和唐朝開國時沒有兩樣,這種發展文化的根本計劃,當然要十分努力,突過前朝。
所以這雕刻《大藏經》的大事業,到此就完成了。
這部經版,可惜沒有完全的本子,内容已不甚可考。
然據各家記載,全部有四百八十函,五千另四十八卷。
字體、印紙,都極精美,現在從殘本裡還可考見一斑。
這版刻成,影響到國外,日本、高麗、契丹等國都到宋朝來請求頒賜一部,回去仿照刊刻。
所以這副版子,複做外國刻經的藍本,就這一點,可以知道它的價值。
明朝的南北藏 明太祖微賤時,本來進皇覺寺做和尚,後來起兵,推翻元朝,為明朝開國的皇帝。
他既是和尚出身,對于佛教,自然格外信仰。
所以在洪武五年(1372年),招四方的名德沙門,集于蔣山寺(今南京之紫金山),點校藏經,預備刊印,在南京開雕一部《大藏經》,通稱南藏版。
總計六百三十六函,六千三百三十一卷。
但這時在元末騷亂以後,舊版經帙,多已散失,缺乏校對的材料,所以南藏版脫誤極多,且不免有杜撰的地方。
後來成祖建都北平,因南藏版誤謬太多,就于永樂十八年(1420年),重新開雕藏經,到英宗正統五年(1440年)刻成,通稱北藏版。
總計六百三十六函,六千三百六十一卷。
然大體上雖比《南藏》好一些,也不見得十分完善,不過《南藏》每頁是六行十七字,《北藏》每頁是五行十五字,形式上行數較疏,字迹較大就是了。
清朝的《龍藏》 清代在滿洲時候,本崇信喇嘛教,後來入主中國,就盡力保護佛教,自然也将雕刻藏經看做重大事業。
從雍正十三年(1735年)起,到乾隆三年(1738年)四個年頭,刻成一部全藏,因卷端刻龍紋,所以叫《龍藏》。
這部經是拿明朝《北藏》做底本,複增加新材料,總計七百三十五函,七千八百三十八卷。
它的内容是比宋朝的藏經來得豐富。
然皇家刻經的目的在于尊重佛教、流通法寶,并且前代既然有成例在先,為國家體面計,自應舉辦。
但是當時經手校刊的臣工,未必個個盡職,所以這部《龍藏》,内容雖然龐大,也不能算善本。
《頻伽藏》 清末宣統三年(1911年),上海頻伽精舍拿私人财力,排印《大藏經》,世人通稱為《頻伽藏》。
這部藏經,用日本弘教書院的縮印藏經做底本,而用四号鉛字排印,比底本的五号小字鮮明得多,便于誦讀。
總計四十函,八千四百一十六卷。
但弘教本是拿《高麗藏》做底本,并拿宋、元、明三藏本,校對同異,标列上眉,于學術上最有價值。
頻伽本則不然,将校刊記另作數卷,附在經末,檢查甚為不便。
并且全書校對不精,訛誤太多。
影印《續藏經》 佛教遭唐武宗會昌時(九世紀中)的厄難,經教散佚,各宗重要論疏,多流傳于日本。
海禁未開的時候,明末清初,雖高僧輩出,因為不能窺見昔賢著述,十分遺憾。
到清末海禁大開,國人方知道各宗散佚名著十之四五尚存于日本藏經書院刊行的《續藏經》裡面。
民國十一年(1922年),居士徐文霨、蔣維喬等,發起影印《續藏經》,由上海商務印書館擔任印刷發行,到民國十三年而成書。
總計一千七百五十七部,七千一百四十八卷。
楊文會的刻經事業 此外還有單行本經典,是清末楊文會居士所發起的。
我國向來佛經,隻有全藏,絕少單行本,學者要從事研究,極為困難。
文會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在南京創辦金陵刻經處,刊刻單行本經論,并手定《大藏輯要》目錄,依據這目錄,以次付刊。
楊文會與日本南條文雄訂交,托他在日本訪求唐代以來散佚的名著,得藏外典籍二三百種,選擇其中最好的,精校刊行,又得到日本弘教書院縮影藏經,據以校刊。
文會一生精力,悉用在刻經事業,其手校出版的經籍,在他生前,已多到二千卷,校刊極精,便于學者。
當時聽見文會的高風而繼起的,如湖南,如揚州,都設有刻經處。
文會殁後,北平、天津也都創辦刻經處,所印經典版本款式,都依文會成規,合在一起,就是一部《大藏輯要》,所以文會在近代佛教的影響異常偉大。
第二節 國外雕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