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佛家的修行方法
關燈
小
中
大
上面多冠以四五等數字,就通稱“禅數之學”。
大乘禅的傳入中國 到東晉時,佛陀跋陀羅譯出《達摩多羅禅經》,姚秦鸠摩羅什譯出《坐禅三昧經》、《思惟略要法》等,大乘禅就傳入中國。
以一切諸法,都是因緣所生,畢竟是個空相,從這着力,以修禅觀,此小乘進一步,也稱為菩薩禅。
六朝劉宋時,菩提達摩到中國,倡不立文字的禅觀,從此禅觀就自成一宗了。
達摩教弟子,既是以心傳心,所以他的方法怎樣,難于詳考。
傳到第五祖弘忍,他的門下有兩大弟子,名神秀和慧能。
神秀才學很高,大衆佩服,慧能并不識字,在碓房(舂米作坊)裡工作,身操賤役。
有一天五祖令弟子各依自己見解,做一偈文,看看他們的功夫怎樣。
神秀就做一偈道:“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拿此偈貼在大衆共見的地方,衆人個個都歎服。
剛剛慧能從碓房走出,問衆人議論的什麼。
衆人拿此偈文讀給他聽。
慧能說這偈不好,衆都笑他,他就口頭改成一偈說道:“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照他的見解,真合達摩直指人心的本旨,所以弘忍就拿法傳給他,稱為第六祖(見《六祖壇經》)。
神秀的用功方法,慢慢地拿心中妄念拂拭幹淨,是漸進的。
慧能的用功方法,豁然悟到妄念本來沒有,用不着去拂拭,是頓悟的。
後來神秀的漸法,行于北方,稱北漸,慧能的頓法,行于南方,稱南頓。
禅宗就分南北兩派。
南禅後來又分五派(五派的名詞,見第七章第三節)。
坐禅與參禅 禅宗的禅觀,無論小乘禅大乘禅,起初都拿坐禅為主。
坐禅是盤膝端坐,心中不思善、不思惡,脫卻迷悟生死的妄念,達到安住不動的境界。
到陳朝臨濟宗盛行,改用參禅的方法叫做參話頭。
就是抱定一句沒有意味的話頭,如“念佛是誰?”或“父母未生我以前的本來面目?”不論行、住、坐、卧總是咬定這句話頭,絲毫不放松,極力參究,自有豁然貫通,心境開明的一天,就是悟道。
這種禅觀法門,簡單直捷,所以到如今我國臨濟宗的大叢林,還是沿用這法。
禅觀的悟道境界,究竟是怎樣,筆墨難以形容得出。
大概功夫到純熟時候,知、情、意的作用均不複起,一切妄念,頓然消失,鼻端呼吸氣息也幾乎斷絕。
這時唯有一片光明,内面看不見身心,外面看不見世界,悟道的光景,就是這樣。
第三節 念佛 念佛是淨土宗的法門,但是現在天台華嚴各宗,都注重念佛。
就是禅宗,也要禅淨雙修。
這可考見禅淨兩宗,最适合于我國社會,比較他宗獨盛的緣故。
所以念佛方法也另立一節來說明。
定心念佛與别時念佛 淨土宗在東晉慧遠初創立時,也兼用禅觀,并非專念阿彌陀佛的名字,有所謂定心念佛、别時念佛法門。
定心是心中默想佛的相貌、佛的威德,就是禅觀。
别時,是指一定的時間,白天三時,夜間三時,于這一定時間,心想佛在面前,口唱佛名,由此想到将來往生西方佛國。
這是慧遠傳下的念佛法門。
到唐善導大師,專為接近下級人民,所以單用持名(口唱南無阿彌陀佛)的方法。
越簡單,越容易普及,一直傳到如今,全國學佛的差不多十分之八九,都用這法。
觀想的方法 我們要說明這方法,應該拿觀想和持名兩種分别來說。
《觀無量壽佛經》(無量壽佛即阿彌陀佛)中,有十六種觀法,說觀想最為詳細。
今節錄于下: 第一,日想。
正坐西向,谛觀落日,令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欲沒,狀如懸鼓。
既見日已,閉目開目,皆合明了。
是為日想觀。
第二,水想。
見水澄清,亦令明了,無分散意。
既見水已,當起冰想。
見冰映徹,作琉璃想,此想成已,見琉璃地,内外映徹。
是為水想觀。
第三,水想成時,觀之明了,閉目開目,不合散失。
如此想者,名為粗見極樂國土。
是為地想觀。
第四,次觀寶樹,行行相當,葉葉相次,于衆葉間,坐諸妙華,湧生諸果。
見此樹已,莖、枝、葉、花、果,皆合分明。
是為樹想觀。
第五,八功德水想(一、澄淨,二、清冷,三、甘美,四、輕軟,五、潤澤,六、安和,七、飲時除饑渴,八、飲後能長養諸根)。
極樂國土,有八池水,一一水中,有無數蓮花。
是為八功德水想觀。
第六,國土之上,有五百億寶樓。
其樓閣中,有無量諸天,作天伎樂,又有樂器,不鼓自鳴。
此想成已,名為粗見極樂世界寶樹、寶地、寶池。
是為總想觀。
第七,于寶地上,作蓮花想,一一葉上,皆放光明,其光如蓋,遍覆地上。
此蓮花台,衆寶真珠,以為校飾。
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寶幢。
是為花座想觀。
第八,次當想佛。
先當想象,閉目開目,見一寶像,身
大乘禅的傳入中國 到東晉時,佛陀跋陀羅譯出《達摩多羅禅經》,姚秦鸠摩羅什譯出《坐禅三昧經》、《思惟略要法》等,大乘禅就傳入中國。
以一切諸法,都是因緣所生,畢竟是個空相,從這着力,以修禅觀,此小乘進一步,也稱為菩薩禅。
六朝劉宋時,菩提達摩到中國,倡不立文字的禅觀,從此禅觀就自成一宗了。
達摩教弟子,既是以心傳心,所以他的方法怎樣,難于詳考。
傳到第五祖弘忍,他的門下有兩大弟子,名神秀和慧能。
神秀才學很高,大衆佩服,慧能并不識字,在碓房(舂米作坊)裡工作,身操賤役。
有一天五祖令弟子各依自己見解,做一偈文,看看他們的功夫怎樣。
神秀就做一偈道:“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拿此偈貼在大衆共見的地方,衆人個個都歎服。
剛剛慧能從碓房走出,問衆人議論的什麼。
衆人拿此偈文讀給他聽。
慧能說這偈不好,衆都笑他,他就口頭改成一偈說道:“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照他的見解,真合達摩直指人心的本旨,所以弘忍就拿法傳給他,稱為第六祖(見《六祖壇經》)。
神秀的用功方法,慢慢地拿心中妄念拂拭幹淨,是漸進的。
慧能的用功方法,豁然悟到妄念本來沒有,用不着去拂拭,是頓悟的。
後來神秀的漸法,行于北方,稱北漸,慧能的頓法,行于南方,稱南頓。
禅宗就分南北兩派。
南禅後來又分五派(五派的名詞,見第七章第三節)。
坐禅與參禅 禅宗的禅觀,無論小乘禅大乘禅,起初都拿坐禅為主。
坐禅是盤膝端坐,心中不思善、不思惡,脫卻迷悟生死的妄念,達到安住不動的境界。
到陳朝臨濟宗盛行,改用參禅的方法叫做參話頭。
就是抱定一句沒有意味的話頭,如“念佛是誰?”或“父母未生我以前的本來面目?”不論行、住、坐、卧總是咬定這句話頭,絲毫不放松,極力參究,自有豁然貫通,心境開明的一天,就是悟道。
這種禅觀法門,簡單直捷,所以到如今我國臨濟宗的大叢林,還是沿用這法。
禅觀的悟道境界,究竟是怎樣,筆墨難以形容得出。
大概功夫到純熟時候,知、情、意的作用均不複起,一切妄念,頓然消失,鼻端呼吸氣息也幾乎斷絕。
這時唯有一片光明,内面看不見身心,外面看不見世界,悟道的光景,就是這樣。
第三節 念佛 念佛是淨土宗的法門,但是現在天台華嚴各宗,都注重念佛。
就是禅宗,也要禅淨雙修。
這可考見禅淨兩宗,最适合于我國社會,比較他宗獨盛的緣故。
所以念佛方法也另立一節來說明。
定心念佛與别時念佛 淨土宗在東晉慧遠初創立時,也兼用禅觀,并非專念阿彌陀佛的名字,有所謂定心念佛、别時念佛法門。
定心是心中默想佛的相貌、佛的威德,就是禅觀。
别時,是指一定的時間,白天三時,夜間三時,于這一定時間,心想佛在面前,口唱佛名,由此想到将來往生西方佛國。
這是慧遠傳下的念佛法門。
到唐善導大師,專為接近下級人民,所以單用持名(口唱南無阿彌陀佛)的方法。
越簡單,越容易普及,一直傳到如今,全國學佛的差不多十分之八九,都用這法。
觀想的方法 我們要說明這方法,應該拿觀想和持名兩種分别來說。
《觀無量壽佛經》(無量壽佛即阿彌陀佛)中,有十六種觀法,說觀想最為詳細。
今節錄于下: 第一,日想。
正坐西向,谛觀落日,令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欲沒,狀如懸鼓。
既見日已,閉目開目,皆合明了。
是為日想觀。
第二,水想。
見水澄清,亦令明了,無分散意。
既見水已,當起冰想。
見冰映徹,作琉璃想,此想成已,見琉璃地,内外映徹。
是為水想觀。
第三,水想成時,觀之明了,閉目開目,不合散失。
如此想者,名為粗見極樂國土。
是為地想觀。
第四,次觀寶樹,行行相當,葉葉相次,于衆葉間,坐諸妙華,湧生諸果。
見此樹已,莖、枝、葉、花、果,皆合分明。
是為樹想觀。
第五,八功德水想(一、澄淨,二、清冷,三、甘美,四、輕軟,五、潤澤,六、安和,七、飲時除饑渴,八、飲後能長養諸根)。
極樂國土,有八池水,一一水中,有無數蓮花。
是為八功德水想觀。
第六,國土之上,有五百億寶樓。
其樓閣中,有無量諸天,作天伎樂,又有樂器,不鼓自鳴。
此想成已,名為粗見極樂世界寶樹、寶地、寶池。
是為總想觀。
第七,于寶地上,作蓮花想,一一葉上,皆放光明,其光如蓋,遍覆地上。
此蓮花台,衆寶真珠,以為校飾。
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寶幢。
是為花座想觀。
第八,次當想佛。
先當想象,閉目開目,見一寶像,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