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佛教傳入中國的狀況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
佛教東傳的時期
東漢明帝遺使訪求佛法
我國曆史相傳,東漢明帝夜裡做夢,看見金人,身長一丈六尺,頭頂上有白光,從空中而來,飛行殿上。
明帝醒後,召集群臣,占蔔這夢。
有傅毅回答道:“臣聞西域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夢,将必是乎!”明帝聽了他的話,就派遣蔡愔、秦景等到天竺(即印度)去訪求佛法。
他們遇見了迦葉摩騰、竺法蘭兩僧,于永平十年(公元67年)回到洛陽。
明帝極為欣喜,便在洛陽城西門外建立精舍,以處兩僧(以上見《高僧傳》卷一)。
這是佛教傳到我國的史實。
摩騰、竺法蘭兩僧都是中印度人。
摩騰通曉大小乘經典,本以弘布佛法為自己的任務;竺法蘭誦習經論,多至數萬章,印度學者尊之為師。
他和摩騰志趣相同,所以不怕路遠,肯随從蔡愔等來中國。
佛教初次東來,信仰的人并不多。
這兩僧也翻譯過幾部經典,如今流傳的隻有《四十二章經》一卷。
曆史上雖然是這樣說,其實中國人知道佛教很早很早,決不要等到東漢時代方才傳來。
有的說在周朝末年,已經有佛教;有的說秦始皇時,已經有佛教。
從各種書參考的結果,當以《魏書·釋老志》所說最為可靠。
志雲:“釋氏之學,聞于前漢;武帝元狩中,霍去病獲昆邪王及金人,率長丈餘。
帝以為大神,列于甘泉宮,燒香禮拜;此則佛道流通之漸也……及開西域,遣張骞使大夏,還雲:‘身毒有浮圖之教。
’”看此段文字,最可憑信。
武帝時将軍霍去病打破北狄匈奴,捉到昆邪王,并得到他們崇奉的金人,大概長有一丈餘,這就是丈六金身的佛像。
可知這時佛教先已從西域流傳到匈奴地方了。
後來武帝要削弱匈奴,所以開通西域,派張骞到大夏國(西域國名,今阿富汗的北部)約同西域諸國,夾擊匈奴。
張骞回來,就知道大夏的南方有身毒國(即印度,天竺、身毒都是異譯),國裡有浮圖的教。
“浮圖”就是佛陀二字的異譯。
由此看來,佛教流傳到中國,的确在前漢初年,那是無可疑的。
但是佛教雖在前漢時已到中國,這時知道的人太少,并沒有什麼影響。
就是東漢明帝時,摩騰、竺法蘭兩僧到後,雖然明帝替他們造僧寺,叫他們翻譯經典,但當時信仰的人絕少,所以也沒有什麼大影響。
我們隻要拿曆史來細細一看,自從東漢明帝直到漢末桓帝時,八十年中間,無論正史和他種傳紀,絕無一語涉及佛教,就可以知道。
到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有安世高到中國,這人是安息(古代波斯的王國)國王的太子,出家為僧,博通經典。
他到中國不久,就通華語,翻譯經典甚多。
又有支婁迦谶,是月支(西域國名,今新疆地方)國人,于靈帝光和中平年間(公元178—189年)來洛陽,譯出經典也不少。
這兩人到後,佛教在我國漸有勢力,我國信仰的人也漸漸多起來。
這可見佛教到中國,能在宗教上占一位置,确在東漢末年了。
第二節 曆代的譯經事業 佛教來中國後,自東漢起,直到宋朝一千數百年間,上自朝廷,下至佛教徒個人,大都緻力于譯經事業。
所以中國的經典,蔚為巨觀。
如今要略述譯經狀況,可分四個時期來說明: 從漢末(公元三世紀初)到西晉(四世紀初)百餘年間,西域諸國和天竺(即印度)僧徒來中國布教并翻譯經典的人,其數不下六十餘人。
安世高從安息國來,譯出的經有九十多部,支婁迦谶從月支國來,譯出的經有二十多部。
這兩人所譯的經,最足令我們注意的,就是安世高所譯的大都是小乘,支婁迦谶所譯的大都是大乘。
所以可說到中國最初傳小乘教的,是安世高,最初傳大乘教的,是支婁迦谶。
至于傳布大乘教最著名的人,就是竺法護,其祖上本居月支,後代遷移到敦煌,世人就稱他為敦煌菩薩。
法護通三十六種外國語,在晉武帝時(三世紀末)到中國,從事翻譯工作有四十多年,所譯的經,其數多至二百部,可稱翻譯大家。
但是這幾百年中間來中國的僧徒,不過于布教的餘暇,從事翻譯,朝廷也沒有加以保護,譯經也沒有一定地點,或者成書于旅行的時候,因此翻譯的體例既不統一,譯名也多混淆,所以稱為譯經的初期。
北方關中的佛教 到前秦苻堅時(四世紀初),有罽賓國僧伽跋澄、僧伽提婆兩人來關中,譯出小乘經典甚多,我國名僧道安也幫助他們翻譯。
所以小乘的傳譯,在前秦時獨盛。
後秦姚興時(五世紀初)有龜茲國人鸠摩羅什(Kumarajiva)來長安,秦王姚興尊他為國師,禮遇甚優,《高僧傳》卷二雲: 自大法東被,始于漢明,涉曆魏晉,經論漸多,而支(支那)竺(天竺)所出,多滞文格義(扞格不通)。
興少達崇三寶(佛、法、僧為三寶),銳志講集。
什既至止,仍請入西明閣及逍遙園,譯出衆經。
什既率多谙誦,無不究盡,轉能漢言,音譯流便;既覽舊經,義多纰(音批)缪(錯誤也),皆由先度(從前人翻譯)失旨(失去本旨),不與梵本相應。
于是興使沙門(梵語,是出家人的通稱,譯為勤息,即勤修善道、止息惡行的意思)僧(音略)、僧遷、法欽、道流、道恒、道标、僧睿、僧肇等八百餘人,咨(問也)受什旨。
更令出《大品》(《大般若經》),什持梵本,興執舊經,以相雠(音酬)校(就是對校),其新文異舊者,義皆圓通;衆心惬伏,莫不欣贊。
看這段文字有可注意的三點: (1)從漢明帝以來,經過魏晉兩朝,譯出的經論雖多,但意義多錯誤,和梵文原本不相應;其病在通梵文的,未必通華文;通華文的,未必通梵文;以緻譯文呆滞,譯義扞格。
(2)從前譯經,多由西來僧人于布教的餘暇自主翻譯,力量有限;這時是得後秦國王姚興的扶助,并且撥出王家的花園做譯場幫助翻譯僧衆,多至八百人。
這種大規模的舉動,是從來所沒有的。
(3)鸠摩羅什是曠世天才,于三藏既都能谙誦,又善于中國語言文字,所以能融會兩國的言文,不必拘拘于直譯,而能
明帝醒後,召集群臣,占蔔這夢。
有傅毅回答道:“臣聞西域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夢,将必是乎!”明帝聽了他的話,就派遣蔡愔、秦景等到天竺(即印度)去訪求佛法。
他們遇見了迦葉摩騰、竺法蘭兩僧,于永平十年(公元67年)回到洛陽。
明帝極為欣喜,便在洛陽城西門外建立精舍,以處兩僧(以上見《高僧傳》卷一)。
這是佛教傳到我國的史實。
摩騰、竺法蘭兩僧都是中印度人。
摩騰通曉大小乘經典,本以弘布佛法為自己的任務;竺法蘭誦習經論,多至數萬章,印度學者尊之為師。
他和摩騰志趣相同,所以不怕路遠,肯随從蔡愔等來中國。
佛教初次東來,信仰的人并不多。
這兩僧也翻譯過幾部經典,如今流傳的隻有《四十二章經》一卷。
曆史上雖然是這樣說,其實中國人知道佛教很早很早,決不要等到東漢時代方才傳來。
有的說在周朝末年,已經有佛教;有的說秦始皇時,已經有佛教。
從各種書參考的結果,當以《魏書·釋老志》所說最為可靠。
志雲:“釋氏之學,聞于前漢;武帝元狩中,霍去病獲昆邪王及金人,率長丈餘。
帝以為大神,列于甘泉宮,燒香禮拜;此則佛道流通之漸也……及開西域,遣張骞使大夏,還雲:‘身毒有浮圖之教。
’”看此段文字,最可憑信。
武帝時将軍霍去病打破北狄匈奴,捉到昆邪王,并得到他們崇奉的金人,大概長有一丈餘,這就是丈六金身的佛像。
可知這時佛教先已從西域流傳到匈奴地方了。
後來武帝要削弱匈奴,所以開通西域,派張骞到大夏國(西域國名,今阿富汗的北部)約同西域諸國,夾擊匈奴。
張骞回來,就知道大夏的南方有身毒國(即印度,天竺、身毒都是異譯),國裡有浮圖的教。
“浮圖”就是佛陀二字的異譯。
由此看來,佛教流傳到中國,的确在前漢初年,那是無可疑的。
但是佛教雖在前漢時已到中國,這時知道的人太少,并沒有什麼影響。
就是東漢明帝時,摩騰、竺法蘭兩僧到後,雖然明帝替他們造僧寺,叫他們翻譯經典,但當時信仰的人絕少,所以也沒有什麼大影響。
我們隻要拿曆史來細細一看,自從東漢明帝直到漢末桓帝時,八十年中間,無論正史和他種傳紀,絕無一語涉及佛教,就可以知道。
到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有安世高到中國,這人是安息(古代波斯的王國)國王的太子,出家為僧,博通經典。
他到中國不久,就通華語,翻譯經典甚多。
又有支婁迦谶,是月支(西域國名,今新疆地方)國人,于靈帝光和中平年間(公元178—189年)來洛陽,譯出經典也不少。
這兩人到後,佛教在我國漸有勢力,我國信仰的人也漸漸多起來。
這可見佛教到中國,能在宗教上占一位置,确在東漢末年了。
第二節 曆代的譯經事業 佛教來中國後,自東漢起,直到宋朝一千數百年間,上自朝廷,下至佛教徒個人,大都緻力于譯經事業。
所以中國的經典,蔚為巨觀。
如今要略述譯經狀況,可分四個時期來說明: 從漢末(公元三世紀初)到西晉(四世紀初)百餘年間,西域諸國和天竺(即印度)僧徒來中國布教并翻譯經典的人,其數不下六十餘人。
安世高從安息國來,譯出的經有九十多部,支婁迦谶從月支國來,譯出的經有二十多部。
這兩人所譯的經,最足令我們注意的,就是安世高所譯的大都是小乘,支婁迦谶所譯的大都是大乘。
所以可說到中國最初傳小乘教的,是安世高,最初傳大乘教的,是支婁迦谶。
至于傳布大乘教最著名的人,就是竺法護,其祖上本居月支,後代遷移到敦煌,世人就稱他為敦煌菩薩。
法護通三十六種外國語,在晉武帝時(三世紀末)到中國,從事翻譯工作有四十多年,所譯的經,其數多至二百部,可稱翻譯大家。
但是這幾百年中間來中國的僧徒,不過于布教的餘暇,從事翻譯,朝廷也沒有加以保護,譯經也沒有一定地點,或者成書于旅行的時候,因此翻譯的體例既不統一,譯名也多混淆,所以稱為譯經的初期。
北方關中的佛教 到前秦苻堅時(四世紀初),有罽賓國僧伽跋澄、僧伽提婆兩人來關中,譯出小乘經典甚多,我國名僧道安也幫助他們翻譯。
所以小乘的傳譯,在前秦時獨盛。
後秦姚興時(五世紀初)有龜茲國人鸠摩羅什(Kumarajiva)來長安,秦王姚興尊他為國師,禮遇甚優,《高僧傳》卷二雲: 自大法東被,始于漢明,涉曆魏晉,經論漸多,而支(支那)竺(天竺)所出,多滞文格義(扞格不通)。
興少達崇三寶(佛、法、僧為三寶),銳志講集。
什既至止,仍請入西明閣及逍遙園,譯出衆經。
什既率多谙誦,無不究盡,轉能漢言,音譯流便;既覽舊經,義多纰(音批)缪(錯誤也),皆由先度(從前人翻譯)失旨(失去本旨),不與梵本相應。
于是興使沙門(梵語,是出家人的通稱,譯為勤息,即勤修善道、止息惡行的意思)僧(音略)、僧遷、法欽、道流、道恒、道标、僧睿、僧肇等八百餘人,咨(問也)受什旨。
更令出《大品》(《大般若經》),什持梵本,興執舊經,以相雠(音酬)校(就是對校),其新文異舊者,義皆圓通;衆心惬伏,莫不欣贊。
看這段文字有可注意的三點: (1)從漢明帝以來,經過魏晉兩朝,譯出的經論雖多,但意義多錯誤,和梵文原本不相應;其病在通梵文的,未必通華文;通華文的,未必通梵文;以緻譯文呆滞,譯義扞格。
(2)從前譯經,多由西來僧人于布教的餘暇自主翻譯,力量有限;這時是得後秦國王姚興的扶助,并且撥出王家的花園做譯場幫助翻譯僧衆,多至八百人。
這種大規模的舉動,是從來所沒有的。
(3)鸠摩羅什是曠世天才,于三藏既都能谙誦,又善于中國語言文字,所以能融會兩國的言文,不必拘拘于直譯,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