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佛教在印度的盛衰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
小乘佛教的分裂
根本分裂與枝末分裂
釋迦滅後百餘年,第二次結集時候,佛教徒已分保守、進取兩派,保守派叫上座部,進取派叫大衆部,前文已經說過。
等到釋迦滅後二百餘年,當阿育王時,有高僧大天(梵語摩诃提婆Mahā-dēva)出世,對于來自戒律的嚴肅主義,教義的墨守主義,以為和時代不兼容,應該提倡自由寬大的學風,于是倡種種異說,自為新派的領袖。
舊派各僧,大不謂然。
兩派從此在雞園寺(阿育王所建)鬥争不息。
阿育王親往雞園替他們調和,然而兩派各持己見不肯相下,王也沒有辦法。
大天就說道:“戒經中所載滅诤的方法,應該依多數人的意見。
”當時舊派的僧徒,年高者多而人數卻少,大天的僧徒,年高者少而人數特多。
王就依大天的說話取決,新派當然占勝利,從此上座大衆就顯然分做兩部(以上節錄自《大毗婆沙論》一九八卷)。
這是佛教最初的分派,叫做根本分裂。
佛教既分裂為兩部,然這兩部中間,解釋教義的方面,意見又各有不同,于是分派中又複分派,分出的數目,竟多到二十部,也是奇觀,這叫做枝末分裂。
如今列表在下面: 以上分部的名稱,有因所标的教義而得名的,如說一切有、一說、說出世等部;有因倡立的人而得名的,如化地、法藏、飲光等部;有因住處而得名的,如雪山、西山住、北山住等部。
第二節 大乘佛教的發展 主智的大乘教和主情的大乘教 當公元第四世紀時候,婆羅門的重興機會成熟,它的哲學思想,非常豐富。
佛教徒則自進取的大衆部成立以來,思想随時代而進展,早已含有大乘的分子,到這時和婆羅門教接觸,就樹起大乘教的旗幟與之對抗。
大衆部的根據地在印度的南部,故主張思辨、專重自力修行的大乘教也發源在這地,這可稱為主智的大乘教。
又一方面,印度北方和波斯、希臘諸國交通,受回(伊斯蘭教)、耶(基督教)二教的影響,所以又有主張禮拜、祈禱倚靠他力修行的大乘教在這地發生,這可謂主情的大乘教。
“大”字是範圍廣大的意思,“乘”字是運載的意思,就是說運載衆生,度脫生死苦海。
它的教義和修行的因果,都比小乘來得大些。
馬鳴菩薩最初發表大乘思想 最初發表大乘思想的人當推公元第一世紀時的馬鳴菩薩(梵音阿濕縛窭沙),彼曾著《大乘起信論》。
這部論後世有疑為中國人所僞造的,異論紛紛,到如今沒有确定,我們可不必過問。
但是第一提倡大乘教的人,卻就是他,他本來在中天竺摩揭陀國弘通佛法,後來迦膩色迦王領兵來伐這國時,就攜馬鳴俱歸。
他的辯才說法,不但能夠感動人類,就是白馬聽了,也要悲鳴,所以号為馬鳴菩薩。
《摩诃摩耶經》卷下雲:“佛涅槃後,六百歲已,九十六種諸外道等,邪見競興,破滅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馬鳴,善說法要,降伏一切諸外道輩。
”這也是說馬鳴能夠降伏一切外道,重興佛教的事實。
龍樹菩薩完成大乘教 然而馬鳴不過是提倡大乘的第一人,當時大乘還未能自成一系統。
至于有組織的大乘教,是在公元第二世紀,龍樹菩薩(梵語那伽阿周陀那Nāgārjuna)出世,方才完全成立的。
龍樹生在南印度婆羅門家,自幼于婆羅門的經典無所不通,及長,更通天文地理及一切技藝。
後來皈依佛法出家,數月之中,盡誦三藏,複到雪山,遇着一個老比丘,授以大乘經典。
照《付法藏傳》卷五所說:“迦毗摩羅(Kapimala)初為外道,屈服于馬鳴的談論,就做他的弟子,在南印度布法,後來付法于龍樹。
”這個老比丘或者就是迦毗摩羅,那麼龍樹是馬鳴的再傳弟子了。
龍樹既得大乘經典,自己思量着,佛經這樣精妙,其中未發明的道理很多,于是有革新佛教的志願。
後來更做許多大乘論,最著名的就是《中論》,從此他在南印度,竭力宣揚大乘教義。
破邪顯正 龍樹的大乘教義,就在破邪顯正兩方面。
他最為盡力的是破邪,因為當時印度所行的婆羅門教各持一種哲理,甲立論,乙反駁,是非紛紛,莫能一定。
龍樹則以為,真理不是我們有限的知識所能确認的,倘若拿有限的相對知識,去讨論無限的絕對真理
等到釋迦滅後二百餘年,當阿育王時,有高僧大天(梵語摩诃提婆Mahā-dēva)出世,對于來自戒律的嚴肅主義,教義的墨守主義,以為和時代不兼容,應該提倡自由寬大的學風,于是倡種種異說,自為新派的領袖。
舊派各僧,大不謂然。
兩派從此在雞園寺(阿育王所建)鬥争不息。
阿育王親往雞園替他們調和,然而兩派各持己見不肯相下,王也沒有辦法。
大天就說道:“戒經中所載滅诤的方法,應該依多數人的意見。
”當時舊派的僧徒,年高者多而人數卻少,大天的僧徒,年高者少而人數特多。
王就依大天的說話取決,新派當然占勝利,從此上座大衆就顯然分做兩部(以上節錄自《大毗婆沙論》一九八卷)。
這是佛教最初的分派,叫做根本分裂。
佛教既分裂為兩部,然這兩部中間,解釋教義的方面,意見又各有不同,于是分派中又複分派,分出的數目,竟多到二十部,也是奇觀,這叫做枝末分裂。
如今列表在下面: 以上分部的名稱,有因所标的教義而得名的,如說一切有、一說、說出世等部;有因倡立的人而得名的,如化地、法藏、飲光等部;有因住處而得名的,如雪山、西山住、北山住等部。
第二節 大乘佛教的發展 主智的大乘教和主情的大乘教 當公元第四世紀時候,婆羅門的重興機會成熟,它的哲學思想,非常豐富。
佛教徒則自進取的大衆部成立以來,思想随時代而進展,早已含有大乘的分子,到這時和婆羅門教接觸,就樹起大乘教的旗幟與之對抗。
大衆部的根據地在印度的南部,故主張思辨、專重自力修行的大乘教也發源在這地,這可稱為主智的大乘教。
又一方面,印度北方和波斯、希臘諸國交通,受回(伊斯蘭教)、耶(基督教)二教的影響,所以又有主張禮拜、祈禱倚靠他力修行的大乘教在這地發生,這可謂主情的大乘教。
“大”字是範圍廣大的意思,“乘”字是運載的意思,就是說運載衆生,度脫生死苦海。
它的教義和修行的因果,都比小乘來得大些。
馬鳴菩薩最初發表大乘思想 最初發表大乘思想的人當推公元第一世紀時的馬鳴菩薩(梵音阿濕縛窭沙),彼曾著《大乘起信論》。
這部論後世有疑為中國人所僞造的,異論紛紛,到如今沒有确定,我們可不必過問。
但是第一提倡大乘教的人,卻就是他,他本來在中天竺摩揭陀國弘通佛法,後來迦膩色迦王領兵來伐這國時,就攜馬鳴俱歸。
他的辯才說法,不但能夠感動人類,就是白馬聽了,也要悲鳴,所以号為馬鳴菩薩。
《摩诃摩耶經》卷下雲:“佛涅槃後,六百歲已,九十六種諸外道等,邪見競興,破滅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馬鳴,善說法要,降伏一切諸外道輩。
”這也是說馬鳴能夠降伏一切外道,重興佛教的事實。
龍樹菩薩完成大乘教 然而馬鳴不過是提倡大乘的第一人,當時大乘還未能自成一系統。
至于有組織的大乘教,是在公元第二世紀,龍樹菩薩(梵語那伽阿周陀那Nāgārjuna)出世,方才完全成立的。
龍樹生在南印度婆羅門家,自幼于婆羅門的經典無所不通,及長,更通天文地理及一切技藝。
後來皈依佛法出家,數月之中,盡誦三藏,複到雪山,遇着一個老比丘,授以大乘經典。
照《付法藏傳》卷五所說:“迦毗摩羅(Kapimala)初為外道,屈服于馬鳴的談論,就做他的弟子,在南印度布法,後來付法于龍樹。
”這個老比丘或者就是迦毗摩羅,那麼龍樹是馬鳴的再傳弟子了。
龍樹既得大乘經典,自己思量着,佛經這樣精妙,其中未發明的道理很多,于是有革新佛教的志願。
後來更做許多大乘論,最著名的就是《中論》,從此他在南印度,竭力宣揚大乘教義。
破邪顯正 龍樹的大乘教義,就在破邪顯正兩方面。
他最為盡力的是破邪,因為當時印度所行的婆羅門教各持一種哲理,甲立論,乙反駁,是非紛紛,莫能一定。
龍樹則以為,真理不是我們有限的知識所能确認的,倘若拿有限的相對知識,去讨論無限的絕對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