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釋迦滅度以後弟子結集遺教

關燈
第一節 第一次結集 釋迦在世說法四十九年,都是以身作則,拿他的修證功夫,随時指導徒衆,從沒有寫出一言一句的文字。

    到釋迦滅度以後,大迦葉代佛統率大衆,有一癡比丘說道:“釋迦在世時候,常常要拿戒律來約束我們,說某事應該做的,某事不應該做的,我們極不自由,今後可以為所欲為了。

    ”這句話被大迦葉聽見了,以為釋迦滅後,不可不将他老人家的遺教制為成典,庶幾可永遠做教徒的指導。

    于是就在佛滅後的第四月安居期内,選學德并高的比丘五百人到王舍城附近的畢波羅窟(Pippala)裡面,從事第一次的結集。

    王舍城是摩揭陀國的首都,這國度裡的阿阇世王,本來是佛教的信徒,聽見這種事,大為贊成,供給他們一切飲食卧具等,予以種種的便利。

    因此這五百人,得以安心從事結集工作,經過七個月,這事方才完畢。

     經藏和律藏的結集 結集的本意,實在就是會誦,為的是佛滅以後,恐有異見邪說混亂佛法。

    所以結合有學有德的比丘,各自背誦釋迦佛在世時所說的法,經過大家讨論決定,然後集成為經典,所以叫結集。

    當時結集的儀式很莊重。

    大迦葉升坐上座。

    因為阿難陀在佛門中素有博學多聞的盛名,由他誦出經藏,上座對他誦出的文句,發出種種問難,阿難陀一一回答,詳記這經是佛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對于什麼人所說的,并且佛說這法的時候,随從的徒衆有多少,也一一記出。

    大家聽了,公認為沒有錯誤,然後定為佛說。

    其次優波離在佛門中,以嚴守戒律著名,便由他誦出律藏,上座對他誦出的文句,也一一發問,他也一一回答,和阿難陀一樣。

    大家聽了,公認為沒有錯誤,然後定為佛制。

     對于這第一次結集後人有種種異說,大都以為既有兩人,一誦出經藏,一誦出律藏,那麼一定還有論藏。

    這論藏是誰誦的呢?于是有的說是迦葉自己誦的,有的說是阿難陀誦的。

    其實經、律、論三藏的名稱,是後人所加,經是實際修行的法門,律是止惡修善的戒律,論是對佛教的解釋研究。

    當第一次結集佛教時候,當然隻有法(經藏)和律(律藏),至于解釋研究,一定出自後人的手,因而有三藏的名稱,所以當時未必有論藏,實是毫無疑義的。

     《四阿含經》及其内容 阿難誦出的什麼經呢?大概就是今日所傳的四種阿含經。

    “阿含”是梵音,譯為無比法,就是說沒有可以比類的妙法。

    這四種阿含經是《長阿含經》、《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雜阿含經》。

     這四種經是釋迦初成道時候所說。

    《長阿含經》是破斥婆羅門教的邪見;《增一阿含經》是說明人們修世間的種種善事,造下了善因,來世能投生人道或天道而受善的報果;《中阿含經》是進一步說人們能修出世間的善因,來世就能超出生死大海,而得涅槃妙果;《雜阿含經》是說明世間的禅定(禅定有世間禅、出世間禅的分别,佛教的禅定,是出世間禅)和佛教涅槃有關系的。

     《八十誦律》為戒律的根本 優波離誦出的是什麼律呢?就是《八十誦律》。

    因為他在九十日的中間,每日升座誦一次,逐日誦出幾多戒條,經過八十次而完畢,所以名《八十誦律》,是為佛門一切戒律的根本。

    後人從這根本律,推演而成《四分律》、《五分律》等,這些律本流行,《八十誦律》就不複存在了。

     第二節 第二次結集 戒律的十條争議 釋迦滅度後一百餘年,有毗舍離城的七百比丘結集,通常稱為第二次的結集。

    這次結集,和前面第一次、後面第三四次的結集,性質全然不同。

    單為戒律上的十條争議,四方聖衆,會合在毗舍離城,裁判這事,與會的人數有七百,所以也稱七百集法。

     毗舍離城的北方,有跋耆(Vajji)城。

    這兩城中的僧侶,往往違背佛的戒律,于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盛水滿缽中,持向人多的地方,指缽水對衆說道:“有投錢這水中的人,可得到吉祥。

    ”經過的白衣男女,有聽信這話而投錢的,也有怪出家人不應貪取金錢的。

    這時有長老耶舍巡遊至此,以為佛的戒律,出家人不應受蓄金錢,如今兩城比丘,公然違背,大不以為然,便向在家、出家兩衆雙方勸告道:“出家人應遵守佛戒,不該受蓄金錢;在家人也應遵守佛戒,不可拿金錢布施。

    否則受的人,施的人,都有罪過。

    ”多數僧侶,不但不肯聽耶舍的話,反怨恨耶舍,在俗人面前,诽謗出家人。

    并且彼等違背戒律,尚不止這一事,總計有十種非法行為,今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