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釋迦滅度以後弟子結集遺教

關燈
門教,從學理上進展,重複振興。

    至第四世紀時,彼教有組織的教義,就此大成。

    墨守嚴肅戒律的小乘教,不足和它為敵,這時由大衆部演進的大乘教,也就因此勃興。

    蓋釋迦在世說法時,本無所謂小大乘的分别,大乘的教義,早已包含在内。

    大衆部分裂後,百餘年中,思想漸漸進展,和婆羅門教一經接觸,受了時代的影響,大乘教就此成熟,那是自然的結果,不足為奇的。

     至于大乘經典的結集,雖然沒有曆史的證據,然經論中卻有數處,可以引為佐證的。

    《菩薩處胎經·出經品》雲:“爾時佛取滅度,已經七日七夜,時大迦葉告五百阿羅漢,打揵槌(即是鐘)集衆,得八億四千羅漢,使阿難升七寶高座,迦葉告阿難言:佛所說法,一言一字,汝慎勿使有缺漏;菩薩藏者集着一處,聲聞藏者亦集着一處,戒律藏者亦集着一處。

    ”這經中所說菩薩藏,就是大乘經;聲聞藏,就是小乘經。

    照此看來,第一次結集就有大乘經典了。

    又《大智度論》卷一百有雲:“佛入涅槃後,阿難共大迦葉結集三藏……有人言,如摩诃迦葉,将諸比丘,在耆阇崛山中集三藏。

    佛滅度後,文殊、師利、彌勒諸大菩薩,亦将阿難集,是摩诃衍。

    ”這段文字前段說阿難共大迦葉結集三藏,和《菩薩處胎經》所說相同;後段複引一說,那是文殊、彌勒等和阿難專門結集大乘經的。

    “摩诃”梵音譯為大,“衍”字譯為乘,是确鑿的大乘經典,在佛火度後早就結集,而且不止一次,有時阿難和大迦葉合作,是兼集三藏,有時阿難和文殊、彌勒合作,是專集大乘經的。

     第六節 秘密經典的結集 顯教密教的分别 佛教有顯教和密教兩大部分。

    相傳顯教用顯露的言語文字,是釋迦牟尼佛所說;密教用秘密的咒語,是大日如來佛所說。

    這項秘密經典是什麼時候什麼人所結集,也沒有确實史料可以證明。

    有的說是阿難結集,有的說是金剛手菩薩(即金剛薩埵Vajrasattva)結集。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一有雲: 複次,慈氏(即彌勒)雲何名為第三法寶?所謂過去無量殑伽沙(殑讀琴去聲,殑伽即恒河,殑伽沙,即恒河中的沙,喻數目的多)諸佛、世尊所說正法,我今亦當作如是說。

    所謂八萬四千諸法妙蘊……攝為五分:一、素呾纜(即經藏),二、毗奈耶(即律藏),三、阿毗達摩(即論藏),四、般若波羅蜜多(“般若”譯為智慧,“波羅”譯為彼岸,“蜜多”譯為度,這是說用真實智慧超脫生死大海,達到彼岸的意思,凡般若諸經都說這理),五、陀羅尼門(“陀羅尼”譯為總持,即秘教所持的咒語)。

    此五種藏,教化有情(指有生命的衆生),随所應度而為說之(随衆生的程度高下,于五藏中應該用何種法,就替他說何種法)……複次,慈氏,我滅度後,今阿難陀受持所說素呾纜藏,其邬波離(就是誦出戒律的優波離)受持所說毗奈耶藏,迦多衍那(就是迦旃延Kātyāyana)受持所說阿毗達摩藏,曼殊室利(就是文殊師利)受持所說大乘般若波羅蜜多,其金剛手菩薩(密教中手執金剛杖的菩薩)受持所說甚深微妙諸總持門。

     看上面的經文可知釋迦在世的時候,早和彌勒菩薩說及過去世無量數諸佛所說的正法,數目多到八萬四千,大概包括起來,可分做五部分。

    這五部分就叫五種藏,就衆生的程度應該用哪一種,就用那種來替他們說。

    并且釋迦在世時,早就在他的弟子中間,選擇那人能明了佛所說的那種藏,叫他受持(受持是受之于佛,誦持不忘的意思)。

    預備佛滅度後,叫他們如法誦出。

    如阿難以多聞著名,就受持經藏;邬波離以守戒著名,就受持律藏。

    第一次結集時,就是他們兩人分别誦出經律二藏的。

    迦多衍那在佛門中以論議著名,就受持論藏;曼殊室利在佛門中以智慧著名,就受持大乘般若;金剛手是傳受密教的,就受持諸總持門。

    可見秘密經典當和金剛手菩薩有關系,未必和阿難有關系,但是結集的時代和結集地方都無從查考了。

     【問題】 一、什麼叫經藏、律藏? 二、四阿含經的内容如何? 三、什麼是戒律的根本? 四、第二次結集的性質如何? 五、根本佛教如何分裂為二部? 六、第三次結集的内容如何? 七、經、律、論三藏什麼時候方完備? 八、第四次結集的内容如何? 九、大乘教怎樣演成? 十、密教和顯教不同的地方? 十一、結集密教是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