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釋迦滅度以後弟子結集遺教
關燈
小
中
大
天眼通能曉得未來的生死因果,宿命通能曉得過去的生死因果,漏盡通能斷盡現在的煩惱。
三種智慧到得究竟,叫做三達智)者一千比丘,一切佛法中清淨無垢。
第三集法藏,九月日竟,名為第三集。
” 看這段文字,就知道阿育王發起第三次結集,他的最大目的,是要淘汰這許多外道,叫佛法回複從前的清淨,不緻混亂。
一面遣人防衛衆僧,一面請衆僧所佩服的目犍連子帝須出來,主持這件大事(上座)。
又就衆僧中間,選擇知見純正能破外道邪見的人,這等人并且還要通曉經、律、論三藏,得過三種神通的,其數目多至一千比丘,在波咤利弗城,做第三次結集工作,經過九個月,方才完畢。
聚集這等學德兼備的人,來整理經典,自然比較第一、第二兩次結集,更為完美,所以經、律、論三藏,到這次方才完備的。
這次不但結集經典,還做傳教的工作。
所以結集既畢,就于諸長老中,選擇多人,派至四方,做宣教師。
這等宣教師,足迹遍于五印度,并且遠至錫蘭、緬甸。
到如今錫蘭等地方,佛教還是盛行,都是阿育王開創的功勞。
第四節 第四次結集 迦膩色迦王的提倡佛教 當公元第二世紀時候,有大月氏種族的迦膩色迦王(公元125—150年在位)率兵從西方侵入印度,并且吞滅四鄰,建立犍陀羅(Gāndhāra)王國,文治武功和從前的阿育王不相上下。
王的兵力強盛,更進攻東印度,威脅文明中心的摩揭陀國。
這國度裡的國王,自知力量不敵,就供獻佛缽和馬鳴菩薩,要求講和。
佛缽就是釋迦在世時所用的缽,佛教徒尊它為至寶,凡傳得這缽的,就為傳佛正統的證據;馬鳴菩薩,是中印度的大師,道高德重,衆望所歸。
這一種寶物和一個高人都是迦膩色迦王所極希望得到的,所以兩方和約,就此成功。
王對于佛教非常熱心,但這時候距釋迦滅度已四百多年,學者中間各自傳述的學說極其分歧,莫衷一是。
王在政事的餘暇,每日請一僧進宮說法,然各僧所說的話,人人不同。
王十分疑惑,因向脅尊者(梵名波栗濕縛)請教究竟孰是孰非。
尊者答雲:“釋迦滅度至今,歲月遙遠,各宗師徒相承,各守自家宗派,實在無從定他們的是非。
要在王喜歡那一宗,就趁這時,依照自己的宗,來結集三藏。
” 王以他說為然,因此發起第四次的結集。
精選學德并高的僧侶,先得四百九十九人,最後得到世友(梵名婆須蜜Vasumitra)尊者,以為上座。
王因迦濕彌羅國(舊稱罽賓,今克什米爾)四圍都是山,物産又豐富,足以供養僧衆,于是王親領五百人,到這地方,建立寺廟,使這五百人在其中做結集的工作。
這次結集,是以解釋三藏為主旨,所釋的經藏、律藏、論藏,各有十萬頌(印度文體往往用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的韻語,以便記誦,凡滿四句,即叫一頌),總計三十萬頌,合有九百六十萬言。
如今流傳的《大毗婆沙論》,就是這次結集時所作的。
結集既完,王就取赤銅錘煉成片,以為,将這文論镂刻在上面,再用石函緘封,造一寶塔,将石函藏在中間,不令流傳于外國。
如要習這論的人,當來這地求學,方許受業。
第四次結集的兩點不同 這次結集,和從前結集,有兩點不同: 一、脅尊者是小乘說一切有部(小乘分裂有二十部,詳後,這是一部的名稱)的學者,迦膩色迦王也是信仰有部的人,所以這次結集,是用有部的學風來整理三藏,克實說來,是有部一宗的結集。
二、這次結集,重在解釋三藏的義理,和從前專門搜集佛的遺教,也是不同。
第五節 大乘經典的結集 大乘經典的由來 以上所說的四次結集,都是小乘經典。
至于大乘經典的結集,傳說種種不同,沒有真确的史料可供考證,因此後世就有大乘經不是佛說的議論。
其實大乘教的發展,那是思想演進的自然趨勢,決不能說它不是佛說。
怎麼講呢?大凡一種宗教,或一種學說,流傳既久,中間自然要分出保守和進步兩派。
當第二次結集時,為十事非法的争論,就可以看出當時年德俱高的長老要墨守佛在世時所定的戒律,以為稍有違異,就是非法;至于青年進取的毗舍離、跋耆兩城比丘,就以為稍微變通沒有妨礙,結果就脫離這般保守派而自成一團體,當時就分裂為上座、大衆兩部。
從這以後,進取派不但是戒律上有所變通,學理上也有讨論研究,随着時勢進步。
當公元第二世紀時,向來為佛教壓倒的婆羅
三種智慧到得究竟,叫做三達智)者一千比丘,一切佛法中清淨無垢。
第三集法藏,九月日竟,名為第三集。
” 看這段文字,就知道阿育王發起第三次結集,他的最大目的,是要淘汰這許多外道,叫佛法回複從前的清淨,不緻混亂。
一面遣人防衛衆僧,一面請衆僧所佩服的目犍連子帝須出來,主持這件大事(上座)。
又就衆僧中間,選擇知見純正能破外道邪見的人,這等人并且還要通曉經、律、論三藏,得過三種神通的,其數目多至一千比丘,在波咤利弗城,做第三次結集工作,經過九個月,方才完畢。
聚集這等學德兼備的人,來整理經典,自然比較第一、第二兩次結集,更為完美,所以經、律、論三藏,到這次方才完備的。
這次不但結集經典,還做傳教的工作。
所以結集既畢,就于諸長老中,選擇多人,派至四方,做宣教師。
這等宣教師,足迹遍于五印度,并且遠至錫蘭、緬甸。
到如今錫蘭等地方,佛教還是盛行,都是阿育王開創的功勞。
第四節 第四次結集 迦膩色迦王的提倡佛教 當公元第二世紀時候,有大月氏種族的迦膩色迦王(公元125—150年在位)率兵從西方侵入印度,并且吞滅四鄰,建立犍陀羅(Gāndhāra)王國,文治武功和從前的阿育王不相上下。
王的兵力強盛,更進攻東印度,威脅文明中心的摩揭陀國。
這國度裡的國王,自知力量不敵,就供獻佛缽和馬鳴菩薩,要求講和。
佛缽就是釋迦在世時所用的缽,佛教徒尊它為至寶,凡傳得這缽的,就為傳佛正統的證據;馬鳴菩薩,是中印度的大師,道高德重,衆望所歸。
這一種寶物和一個高人都是迦膩色迦王所極希望得到的,所以兩方和約,就此成功。
王對于佛教非常熱心,但這時候距釋迦滅度已四百多年,學者中間各自傳述的學說極其分歧,莫衷一是。
王在政事的餘暇,每日請一僧進宮說法,然各僧所說的話,人人不同。
王十分疑惑,因向脅尊者(梵名波栗濕縛)請教究竟孰是孰非。
尊者答雲:“釋迦滅度至今,歲月遙遠,各宗師徒相承,各守自家宗派,實在無從定他們的是非。
要在王喜歡那一宗,就趁這時,依照自己的宗,來結集三藏。
” 王以他說為然,因此發起第四次的結集。
精選學德并高的僧侶,先得四百九十九人,最後得到世友(梵名婆須蜜Vasumitra)尊者,以為上座。
王因迦濕彌羅國(舊稱罽賓,今克什米爾)四圍都是山,物産又豐富,足以供養僧衆,于是王親領五百人,到這地方,建立寺廟,使這五百人在其中做結集的工作。
這次結集,是以解釋三藏為主旨,所釋的經藏、律藏、論藏,各有十萬頌(印度文體往往用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的韻語,以便記誦,凡滿四句,即叫一頌),總計三十萬頌,合有九百六十萬言。
如今流傳的《大毗婆沙論》,就是這次結集時所作的。
結集既完,王就取赤銅錘煉成片,以為,将這文論镂刻在上面,再用石函緘封,造一寶塔,将石函藏在中間,不令流傳于外國。
如要習這論的人,當來這地求學,方許受業。
第四次結集的兩點不同 這次結集,和從前結集,有兩點不同: 一、脅尊者是小乘說一切有部(小乘分裂有二十部,詳後,這是一部的名稱)的學者,迦膩色迦王也是信仰有部的人,所以這次結集,是用有部的學風來整理三藏,克實說來,是有部一宗的結集。
二、這次結集,重在解釋三藏的義理,和從前專門搜集佛的遺教,也是不同。
第五節 大乘經典的結集 大乘經典的由來 以上所說的四次結集,都是小乘經典。
至于大乘經典的結集,傳說種種不同,沒有真确的史料可供考證,因此後世就有大乘經不是佛說的議論。
其實大乘教的發展,那是思想演進的自然趨勢,決不能說它不是佛說。
怎麼講呢?大凡一種宗教,或一種學說,流傳既久,中間自然要分出保守和進步兩派。
當第二次結集時,為十事非法的争論,就可以看出當時年德俱高的長老要墨守佛在世時所定的戒律,以為稍有違異,就是非法;至于青年進取的毗舍離、跋耆兩城比丘,就以為稍微變通沒有妨礙,結果就脫離這般保守派而自成一團體,當時就分裂為上座、大衆兩部。
從這以後,進取派不但是戒律上有所變通,學理上也有讨論研究,随着時勢進步。
當公元第二世紀時,向來為佛教壓倒的婆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