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佛教的立腳點和基本教義
關燈
小
中
大
所以我們一舉一動,沒有一處不受因果支配的,觀察這等道理,實在不虛,就叫苦谛。
既然知道這苦果,就要研究結成這果的原因。
這原因是什麼?就是過去世的惑和業。
什麼叫惑?惑就是煩惱,分别說來,就是貪、嗔、癡。
人們對于飲食、男女、名利,沒有不貪的;然而雖有貪欲,未必盡如我們的意,有求便得,遇到求不得的時候,就要發嗔了,這嗔怒最足以害事的。
切實說來,所以要貪要嗔,無非是不了解我身我心以及世界都是變幻無常的。
迷誤了這個真理,自己去找尋煩惱,這不是十分的愚癡嗎!這就是癡。
貪、嗔、癡三種是人們一出生就帶來的,所以叫根本煩惱,也叫三毒,也叫做惑。
這惑不除,就要發現在身、口、意方面而造成三業。
譬如人們為貪得财貨,最初必先起意,叫做意業;起意取這财貨,就要進行,或出之于口,向人請求,叫做口業;出口請求,尚得不到手,更要用别種方法,甚至用不正當的手段去偷盜,叫做身業。
這是單就惡業而言。
其實從身、口、意方面發現的善事,也叫做業。
然而沒有貪、嗔、癡的三毒來幫助它,這身、口、意三業,是不會自己發動的。
聚集這種惑和業,就是造成今世苦果的原因。
觀察這種道理,實在不虛,就是集谛。
明白了惑和業集成苦果的道理,就要想法滅卻這種苦痛,進入究竟安穩的涅槃境界。
觀察這種境界,真實不虛,就是滅谛。
要到達這涅槃境界,必須修道方可。
道有幾種,也叫做八正道:一、正見,二、正思惟,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
确實見到四谛的真理,就是正見;思量推求四谛的真理,就是正思惟;一切妄言惡語,不出于口,就是正語;離開殺生、偷盜、邪淫等惡,就是正業;人們必求生活,以養他的命,然應該做正當的職業,不宜用邪術騙取金錢,就是正命;既知修道,不可懶惰,必須勉勵努力,向前進行,就是正精進;不論行、住、坐、卧,念茲在茲,常注意在正道,不起邪念,就是正念;修道最緊要的功夫,要入禅定,就是正定。
觀察這種修道功夫,真實不虛,就是道谛。
佛弟子中間有親自聽見佛說四谛的道理,修行成就的人,就叫聲聞。
聲聞修成的果,叫做阿羅漢。
“阿羅漢”是梵音,“阿”字譯為不,“羅漢”譯為生,是說他修成這果,永不再生這惡濁世界。
十二因緣 什麼叫十二因緣呢?如今拿因緣的意義先弄明白,再來研究這十二個名詞。
原來釋迦在成道時候,靜坐思惟,所得到的最精最确的道理,就是宇宙間不論有生命和無生命的東西,都是内因外緣,湊合成功,并沒有上帝在後面做主宰。
這些東西的本身,也沒有永久不變的我體,無非是因緣湊合就生,因緣分散就滅,生生滅滅,相續無窮,就是宇宙萬有的總相。
我們随便舉件東西來說都可證明因緣的理,如飲茶的茶杯,怎樣做成的?就是泥土做它的因,人工、水、火做它的緣,因緣一朝湊合,就做成茶杯。
倘若有因沒有緣,或有緣沒有因,這茶杯是永久做不成的。
茶杯用久了,或一朝失手墜地,就因緣分散而歸于破滅。
不論什麼東西,都可用這因緣的方式去解釋。
無生命的東西,固然如此,就是有生命的人們,也是因緣湊合成功的。
這十二因緣,就是拿人們從投入母胎以至出生到老死,分作十二段去觀察,也可說是佛家的人生觀。
也就是将苦集二谛詳細說個明白。
這十二個名詞是什麼?列在下面: (1)無明,(2)行,(3)識,(4)名色,(5)六入,(6)觸,(7)受,(8)愛,(9)取,(10)有,(11)生,(12)老死。
無明,是不明白真理,就是癡,也叫做惑。
行,是身、口、意三方面的造作,有時做善事,有時做惡事,有時做不善不惡的事,也叫做業。
上文說集谛時候,不是曾提及過去世的惑和業是造成今世苦果的原因嗎?可知無明和行,是拿集谛分開詳說,是人們過去世所造的二因。
識,是心上的分别作用,凡是有生命的人,他的肉體盡管死滅,他的心識卻是不滅,又會去投胎的。
拿現在通行的話來講,這心識仿佛是像靈魂,靈魂被過去世的惑業所驅迫,碰到父母交合時候,就會去投胎。
所以人們是識為因,父母為緣,因緣湊合而成人的。
名色二字,名就是指心說,色就是指身說。
為什麼不叫身心,要另起這名色的名詞呢?是因為投胎以後,精神和物質慢慢地結合,長成胎兒。
這時心識既極其暗昧,形體也沒有完全,所以不叫身心,叫做名色,就是身心沒有完全時的稱呼。
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
人們眼能看見色彩,耳能聽見聲音,鼻能嗅着香臭,舌能嘗着滋味,身體能覺得痛癢等感觸,心意能思想一切事事物物,這叫做六根。
胎兒在母腹中幾個月,慢慢地長成這六根,稍微能夠有點感入,但是作用并沒有完全,所以另起個名詞,叫做六入。
觸,就是感覺,是指出胎以後
既然知道這苦果,就要研究結成這果的原因。
這原因是什麼?就是過去世的惑和業。
什麼叫惑?惑就是煩惱,分别說來,就是貪、嗔、癡。
人們對于飲食、男女、名利,沒有不貪的;然而雖有貪欲,未必盡如我們的意,有求便得,遇到求不得的時候,就要發嗔了,這嗔怒最足以害事的。
切實說來,所以要貪要嗔,無非是不了解我身我心以及世界都是變幻無常的。
迷誤了這個真理,自己去找尋煩惱,這不是十分的愚癡嗎!這就是癡。
貪、嗔、癡三種是人們一出生就帶來的,所以叫根本煩惱,也叫三毒,也叫做惑。
這惑不除,就要發現在身、口、意方面而造成三業。
譬如人們為貪得财貨,最初必先起意,叫做意業;起意取這财貨,就要進行,或出之于口,向人請求,叫做口業;出口請求,尚得不到手,更要用别種方法,甚至用不正當的手段去偷盜,叫做身業。
這是單就惡業而言。
其實從身、口、意方面發現的善事,也叫做業。
然而沒有貪、嗔、癡的三毒來幫助它,這身、口、意三業,是不會自己發動的。
聚集這種惑和業,就是造成今世苦果的原因。
觀察這種道理,實在不虛,就是集谛。
明白了惑和業集成苦果的道理,就要想法滅卻這種苦痛,進入究竟安穩的涅槃境界。
觀察這種境界,真實不虛,就是滅谛。
要到達這涅槃境界,必須修道方可。
道有幾種,也叫做八正道:一、正見,二、正思惟,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
确實見到四谛的真理,就是正見;思量推求四谛的真理,就是正思惟;一切妄言惡語,不出于口,就是正語;離開殺生、偷盜、邪淫等惡,就是正業;人們必求生活,以養他的命,然應該做正當的職業,不宜用邪術騙取金錢,就是正命;既知修道,不可懶惰,必須勉勵努力,向前進行,就是正精進;不論行、住、坐、卧,念茲在茲,常注意在正道,不起邪念,就是正念;修道最緊要的功夫,要入禅定,就是正定。
觀察這種修道功夫,真實不虛,就是道谛。
佛弟子中間有親自聽見佛說四谛的道理,修行成就的人,就叫聲聞。
聲聞修成的果,叫做阿羅漢。
“阿羅漢”是梵音,“阿”字譯為不,“羅漢”譯為生,是說他修成這果,永不再生這惡濁世界。
十二因緣 什麼叫十二因緣呢?如今拿因緣的意義先弄明白,再來研究這十二個名詞。
原來釋迦在成道時候,靜坐思惟,所得到的最精最确的道理,就是宇宙間不論有生命和無生命的東西,都是内因外緣,湊合成功,并沒有上帝在後面做主宰。
這些東西的本身,也沒有永久不變的我體,無非是因緣湊合就生,因緣分散就滅,生生滅滅,相續無窮,就是宇宙萬有的總相。
我們随便舉件東西來說都可證明因緣的理,如飲茶的茶杯,怎樣做成的?就是泥土做它的因,人工、水、火做它的緣,因緣一朝湊合,就做成茶杯。
倘若有因沒有緣,或有緣沒有因,這茶杯是永久做不成的。
茶杯用久了,或一朝失手墜地,就因緣分散而歸于破滅。
不論什麼東西,都可用這因緣的方式去解釋。
無生命的東西,固然如此,就是有生命的人們,也是因緣湊合成功的。
這十二因緣,就是拿人們從投入母胎以至出生到老死,分作十二段去觀察,也可說是佛家的人生觀。
也就是将苦集二谛詳細說個明白。
這十二個名詞是什麼?列在下面: (1)無明,(2)行,(3)識,(4)名色,(5)六入,(6)觸,(7)受,(8)愛,(9)取,(10)有,(11)生,(12)老死。
無明,是不明白真理,就是癡,也叫做惑。
行,是身、口、意三方面的造作,有時做善事,有時做惡事,有時做不善不惡的事,也叫做業。
上文說集谛時候,不是曾提及過去世的惑和業是造成今世苦果的原因嗎?可知無明和行,是拿集谛分開詳說,是人們過去世所造的二因。
識,是心上的分别作用,凡是有生命的人,他的肉體盡管死滅,他的心識卻是不滅,又會去投胎的。
拿現在通行的話來講,這心識仿佛是像靈魂,靈魂被過去世的惑業所驅迫,碰到父母交合時候,就會去投胎。
所以人們是識為因,父母為緣,因緣湊合而成人的。
名色二字,名就是指心說,色就是指身說。
為什麼不叫身心,要另起這名色的名詞呢?是因為投胎以後,精神和物質慢慢地結合,長成胎兒。
這時心識既極其暗昧,形體也沒有完全,所以不叫身心,叫做名色,就是身心沒有完全時的稱呼。
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
人們眼能看見色彩,耳能聽見聲音,鼻能嗅着香臭,舌能嘗着滋味,身體能覺得痛癢等感觸,心意能思想一切事事物物,這叫做六根。
胎兒在母腹中幾個月,慢慢地長成這六根,稍微能夠有點感入,但是作用并沒有完全,所以另起個名詞,叫做六入。
觸,就是感覺,是指出胎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