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釋迦牟尼史略
關燈
小
中
大
精舍(Jētavana),那是舍衛城的給孤獨長者在釋迦成道的第二年,向波斯匿王太子祗陀(Jēta)購買的園林所造的,所以又叫“給孤獨園”。
此外,國王和長者供獻的園林殿堂極多,不必一一列舉。
總之釋迦說法,在以上兩精舍時候為最多。
釋迦的出家在家的弟子 釋迦遊行教化,在成道的第一年,已經有弟子千餘人。
上自國王、貴族,下至乞丐、妓女,如誠心棄邪歸正,他沒有一個不收受的,所以弟子的數目,多至不可勝計。
起初專收男人做弟子,這種團體,叫做僧伽,就是大衆的意思,後來釋迦的姨母波阇波提夫人也出家做尼姑,因此便收受女弟子。
男子出家的叫“比丘”,比丘二字,意譯為乞士,這“乞”字對上面說是向佛陀乞法以治心,對下面說,是向世俗乞食以養身。
乞士含有兩種意思:出家修道的人不準私蓄财産,專恃乞食度日的,但和乞丐不同,乞丐是隻知道乞衣食,不曉得乞法的。
女子出家的叫做“比丘尼”,“尼”字在梵文上是表顯女性的聲号。
還有不出家而在家信奉佛教的男女,男叫“優婆塞”,女叫“優婆夷”,就是清信男、清信女的意思。
出家的男女,叫做出家二衆,在家的男女,叫做在家二衆,總共稱為四衆。
第四節 釋迦的入涅槃 涅槃的意義 “涅槃”二字是梵音,譯為滅度。
滅度就是消滅生死的因果,度過生死的苦海,得到解脫,永遠不再受生死苦痛的意思。
我們前世造因,今世結果;今世又造因,來世又要結果。
生生死死,猶如車輪旋轉,永沒有完了的。
釋迦教化衆生,超出這生死苦海,他老人家自己先要留個模範,叫人可以學步,所以到八十歲時候他就表現了涅槃的相貌。
如今寺院裡所塑的卧佛,就是釋迦的涅槃相。
釋迦最後一次的遊行 釋迦到八十歲的高年,自己覺到教化衆生,因緣已了,因此從王舍城向拘屍那揭羅地方做最後一次的遊行。
他又率領弟子渡恒河,到摩揭陀國的毗舍離地方時,正好碰到雨期。
原來印度天氣,從四月十六日起的三個月裡為夏季,這時候多雨,稱為雨期。
佛教徒在這三個月内禁止外出,專心坐禅修學,這種制度叫做“安居”。
釋迦就打算在毗舍離安居三個月再去。
又因為這地方剛剛碰着荒年,随從弟子人數衆多,不容易得到食物,釋迦就叫大衆各自分散,獨與阿難陀在這裡安居。
這時釋迦已經有病,想想許多弟子都不在面前,不應該就入涅槃,于是自己支持以待他們。
等到安居期滿,釋迦又向西行,到波婆(Pāvā)城時,有個金工名叫純陀(Cunda),他供獻旃檀樹耳給釋迦吃。
釋迦吃了,病更嚴重,立刻回到拘屍那揭羅的跋提河邊沙羅雙樹中間。
一日一夜,他說完一部《大般涅槃經》,接着頭向北,面向西,右脅側卧,于二月十五日入涅槃。
釋迦臨滅時,囑咐阿難陀說:“汝謂佛滅度後,無複覆護,失所恃耶!勿造斯觀,我成佛來,所說經戒,即是汝護,是汝所恃。
”(見《長阿含遊行經》第二後分)又告弟子:“無為放逸!我以不放逸故,自緻正覺;無量衆善,亦由不放逸得;一切萬物,無常存者。
”(同上)這是釋迦最後的教誡,他對弟子的叮咛懇切,到如今還可以想見呢。
釋迦滅後,照佛家的規矩應用火葬,名叫荼毗。
這時高足弟子大迦葉,尚在靈鹫山,諸弟子大家商量,以為葬事很重大,要等迦葉到後,方可舉行。
經過七天迦葉也趕到了,就舉行荼毗的葬禮。
于是摩揭陀國人和釋迦同族的八國人,共分釋迦遺骨回去各自建造寶塔。
時在公元前486年,距今二千四百二十餘年。
【問題】 一、釋迦何故要出家? 二、什麼叫正覺? 三、法輪的解釋如何? 四、釋迦遊行所到地方有幾處? 五、臨滅時的教誡如何?
此外,國王和長者供獻的園林殿堂極多,不必一一列舉。
總之釋迦說法,在以上兩精舍時候為最多。
釋迦的出家在家的弟子 釋迦遊行教化,在成道的第一年,已經有弟子千餘人。
上自國王、貴族,下至乞丐、妓女,如誠心棄邪歸正,他沒有一個不收受的,所以弟子的數目,多至不可勝計。
起初專收男人做弟子,這種團體,叫做僧伽,就是大衆的意思,後來釋迦的姨母波阇波提夫人也出家做尼姑,因此便收受女弟子。
男子出家的叫“比丘”,比丘二字,意譯為乞士,這“乞”字對上面說是向佛陀乞法以治心,對下面說,是向世俗乞食以養身。
乞士含有兩種意思:出家修道的人不準私蓄财産,專恃乞食度日的,但和乞丐不同,乞丐是隻知道乞衣食,不曉得乞法的。
女子出家的叫做“比丘尼”,“尼”字在梵文上是表顯女性的聲号。
還有不出家而在家信奉佛教的男女,男叫“優婆塞”,女叫“優婆夷”,就是清信男、清信女的意思。
出家的男女,叫做出家二衆,在家的男女,叫做在家二衆,總共稱為四衆。
第四節 釋迦的入涅槃 涅槃的意義 “涅槃”二字是梵音,譯為滅度。
滅度就是消滅生死的因果,度過生死的苦海,得到解脫,永遠不再受生死苦痛的意思。
我們前世造因,今世結果;今世又造因,來世又要結果。
生生死死,猶如車輪旋轉,永沒有完了的。
釋迦教化衆生,超出這生死苦海,他老人家自己先要留個模範,叫人可以學步,所以到八十歲時候他就表現了涅槃的相貌。
如今寺院裡所塑的卧佛,就是釋迦的涅槃相。
釋迦最後一次的遊行 釋迦到八十歲的高年,自己覺到教化衆生,因緣已了,因此從王舍城向拘屍那揭羅地方做最後一次的遊行。
他又率領弟子渡恒河,到摩揭陀國的毗舍離地方時,正好碰到雨期。
原來印度天氣,從四月十六日起的三個月裡為夏季,這時候多雨,稱為雨期。
佛教徒在這三個月内禁止外出,專心坐禅修學,這種制度叫做“安居”。
釋迦就打算在毗舍離安居三個月再去。
又因為這地方剛剛碰着荒年,随從弟子人數衆多,不容易得到食物,釋迦就叫大衆各自分散,獨與阿難陀在這裡安居。
這時釋迦已經有病,想想許多弟子都不在面前,不應該就入涅槃,于是自己支持以待他們。
等到安居期滿,釋迦又向西行,到波婆(Pāvā)城時,有個金工名叫純陀(Cunda),他供獻旃檀樹耳給釋迦吃。
釋迦吃了,病更嚴重,立刻回到拘屍那揭羅的跋提河邊沙羅雙樹中間。
一日一夜,他說完一部《大般涅槃經》,接着頭向北,面向西,右脅側卧,于二月十五日入涅槃。
釋迦臨滅時,囑咐阿難陀說:“汝謂佛滅度後,無複覆護,失所恃耶!勿造斯觀,我成佛來,所說經戒,即是汝護,是汝所恃。
”(見《長阿含遊行經》第二後分)又告弟子:“無為放逸!我以不放逸故,自緻正覺;無量衆善,亦由不放逸得;一切萬物,無常存者。
”(同上)這是釋迦最後的教誡,他對弟子的叮咛懇切,到如今還可以想見呢。
釋迦滅後,照佛家的規矩應用火葬,名叫荼毗。
這時高足弟子大迦葉,尚在靈鹫山,諸弟子大家商量,以為葬事很重大,要等迦葉到後,方可舉行。
經過七天迦葉也趕到了,就舉行荼毗的葬禮。
于是摩揭陀國人和釋迦同族的八國人,共分釋迦遺骨回去各自建造寶塔。
時在公元前486年,距今二千四百二十餘年。
【問題】 一、釋迦何故要出家? 二、什麼叫正覺? 三、法輪的解釋如何? 四、釋迦遊行所到地方有幾處? 五、臨滅時的教誡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