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釋迦牟尼史略
關燈
小
中
大
一無所得。
他忽然明白苦行的徒勞無益,就跑到尼連禅河邊,洗洗身上多年的積垢,在那裡遇着一個牧牛的女兒,拿牛乳送給他吃。
吃了以後,釋迦感覺身體和精神漸漸恢複原狀,于是又跑到佛陀伽耶(Buddhagaya)地方的畢波羅(Pip-pala)樹(就是後世所稱的菩提樹)底下,鋪吉祥草,東向跏趺而坐,端身正念靜默思惟,自己發大誓願說道:“我今若不證無上大菩提,甯可碎是身,終不起此坐。
”(《方廣大莊嚴經》第八)。
無上,是無可再上的意思;大菩提,是大智慧。
釋迦發這大誓願,是說我如今若不能證得無上的大智慧,甯可粉碎這個身體,終久坐在這處,決不起來的。
下了這等大決心,到七七四十九天半夜,靜坐時候,忽睹明星照破黑暗,心中豁然大悟,就成功了無上的正覺。
這是十二月初八日,總計釋迦自十九歲出家,修行十二年方能成道的。
如今僧寺中,于臘八日用菜果和米,煮粥送人,叫做臘八粥,民家也多在這日煮粥,成了一種風俗,就是紀念釋迦成道日子的。
正覺的内容 這正覺的内容,究竟覺悟的什麼呢?就是從内心的觀察,探着我們生、老、病、死的苦痛的根源,對于人生的問題,有圓滿的解答。
他的答案,就是下面兩件事: 一、請問人的生、老、病、死和一切的不自在,究竟從哪裡來的? 就答道:這完全從煩惱來的。
替這煩惱起個名詞,叫做無明,就是不明白真實的道理的意思。
二、請問用怎麼樣的方法就可以解脫人生的一切不自在呢? 就答道:要從内心思惟的禅定功夫,得到大智慧,豁破無明,就可以得到解脫。
這就是釋迦親自證到的正覺。
既然得這正覺,所以看看有生命的衆生都是一律平等,自然要打破四姓的階級,又看這衆生被無明所迷,長久沉淪在生死苦海中間不得出頭,自然要抱着悲憫的心腸起來超度衆生了。
佛教的根本原理,就是如此,所以它是建築在理智上的偉大宗教。
第三節 釋迦的轉法輪 轉法輪的兩種意義 釋迦說法度衆生,叫做轉法輪。
這轉法輪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解釋,“法”字的意思,是法律、法則,就指一切萬有的真理基礎而言;“輪”字是印度古代戰争時候,所用輪狀的武器,這武器所向無敵,如今拿來比喻佛陀所說的法獨得真理,一切邪說異論都被他摧破無餘,所以叫做轉法輪。
佛陀初次所說的法,方得稱轉法輪,以後就不過是重複申說罷了。
第二種解釋,就謂佛陀所說的法,常常能夠摧破一切邪說異論,不管先後,總叫做轉法輪,不必限定初次所說的(見昙無谶所譯的《大般涅槃經》第十四)。
釋迦遊化的地方 釋迦成道以後四十五年中,遊化四方,說法度衆生,從來不曾間斷。
他足迹所到的地方很多,如北方雪山腳下的迦毗羅衛城、西方的拘睒彌城、東方的贍波(Campā)城、南方的婆羅捺斯(Bārānasi)城,這些國度大都在恒河流域,釋迦都曾到過的。
各城主中間,對于佛教,大都十分信仰,尤其是摩揭陀(Magadha)城的頻婆沙羅(Bimbisāra)王和舍衛(Srāvasti)城的波斯匿(Prasenajit)王。
他兩人誠心誠意地保護佛教,更是無微不至。
因為釋迦的信徒,一天多一天,他們就拿自己的園林住宅供獻給佛陀做道場,有好多處。
這中間頂大而有名者:一是王舍(Rājagrha)城附近的竹林精舍。
竹林精舍建築在原名耆阇崛山(Ghridhra-kūta)的靈鹫山中,那是摩揭陀城的長者迦蘭陀皈依佛教以後,在釋迦成道的年頭拿自己的竹園供獻于佛所建立的。
這精舍是印度最初建立的僧園,又叫做迦蘭陀精舍。
精舍的意義就是精進修行、息心養靜的地方。
另外一個是舍衛城的祗洹
他忽然明白苦行的徒勞無益,就跑到尼連禅河邊,洗洗身上多年的積垢,在那裡遇着一個牧牛的女兒,拿牛乳送給他吃。
吃了以後,釋迦感覺身體和精神漸漸恢複原狀,于是又跑到佛陀伽耶(Buddhagaya)地方的畢波羅(Pip-pala)樹(就是後世所稱的菩提樹)底下,鋪吉祥草,東向跏趺而坐,端身正念靜默思惟,自己發大誓願說道:“我今若不證無上大菩提,甯可碎是身,終不起此坐。
”(《方廣大莊嚴經》第八)。
無上,是無可再上的意思;大菩提,是大智慧。
釋迦發這大誓願,是說我如今若不能證得無上的大智慧,甯可粉碎這個身體,終久坐在這處,決不起來的。
下了這等大決心,到七七四十九天半夜,靜坐時候,忽睹明星照破黑暗,心中豁然大悟,就成功了無上的正覺。
這是十二月初八日,總計釋迦自十九歲出家,修行十二年方能成道的。
如今僧寺中,于臘八日用菜果和米,煮粥送人,叫做臘八粥,民家也多在這日煮粥,成了一種風俗,就是紀念釋迦成道日子的。
正覺的内容 這正覺的内容,究竟覺悟的什麼呢?就是從内心的觀察,探着我們生、老、病、死的苦痛的根源,對于人生的問題,有圓滿的解答。
他的答案,就是下面兩件事: 一、請問人的生、老、病、死和一切的不自在,究竟從哪裡來的? 就答道:這完全從煩惱來的。
替這煩惱起個名詞,叫做無明,就是不明白真實的道理的意思。
二、請問用怎麼樣的方法就可以解脫人生的一切不自在呢? 就答道:要從内心思惟的禅定功夫,得到大智慧,豁破無明,就可以得到解脫。
這就是釋迦親自證到的正覺。
既然得這正覺,所以看看有生命的衆生都是一律平等,自然要打破四姓的階級,又看這衆生被無明所迷,長久沉淪在生死苦海中間不得出頭,自然要抱着悲憫的心腸起來超度衆生了。
佛教的根本原理,就是如此,所以它是建築在理智上的偉大宗教。
第三節 釋迦的轉法輪 轉法輪的兩種意義 釋迦說法度衆生,叫做轉法輪。
這轉法輪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解釋,“法”字的意思,是法律、法則,就指一切萬有的真理基礎而言;“輪”字是印度古代戰争時候,所用輪狀的武器,這武器所向無敵,如今拿來比喻佛陀所說的法獨得真理,一切邪說異論都被他摧破無餘,所以叫做轉法輪。
佛陀初次所說的法,方得稱轉法輪,以後就不過是重複申說罷了。
第二種解釋,就謂佛陀所說的法,常常能夠摧破一切邪說異論,不管先後,總叫做轉法輪,不必限定初次所說的(見昙無谶所譯的《大般涅槃經》第十四)。
釋迦遊化的地方 釋迦成道以後四十五年中,遊化四方,說法度衆生,從來不曾間斷。
他足迹所到的地方很多,如北方雪山腳下的迦毗羅衛城、西方的拘睒彌城、東方的贍波(Campā)城、南方的婆羅捺斯(Bārānasi)城,這些國度大都在恒河流域,釋迦都曾到過的。
各城主中間,對于佛教,大都十分信仰,尤其是摩揭陀(Magadha)城的頻婆沙羅(Bimbisāra)王和舍衛(Srāvasti)城的波斯匿(Prasenajit)王。
他兩人誠心誠意地保護佛教,更是無微不至。
因為釋迦的信徒,一天多一天,他們就拿自己的園林住宅供獻給佛陀做道場,有好多處。
這中間頂大而有名者:一是王舍(Rājagrha)城附近的竹林精舍。
竹林精舍建築在原名耆阇崛山(Ghridhra-kūta)的靈鹫山中,那是摩揭陀城的長者迦蘭陀皈依佛教以後,在釋迦成道的年頭拿自己的竹園供獻于佛所建立的。
這精舍是印度最初建立的僧園,又叫做迦蘭陀精舍。
精舍的意義就是精進修行、息心養靜的地方。
另外一個是舍衛城的祗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