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佛教的背景和成立原因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
佛出世前印度思想界
佛教産生的背景
大凡一種宗教的産生,必有它的背景,絕非無緣無故突然出來的。
佛教當然也不能逃出這個公例。
原來印度古代有婆羅門教。
“婆羅門”是梵音,意為淨行,是事奉天神的一種宗教。
他們教徒,自稱為梵天的後裔,世世以道學為職業,操行清淨,所以稱淨行。
距現今四千餘年以前,雅利安民族從中央亞細亞入居西北印度,漸漸遷移到恒河上遊。
這個地方正處溫帶,氣候清和,物産豐富,雅利安人逍遙快樂,感謝天帝的恩寵,就生了崇拜的信念。
他們以為天空的光明就是神靈的表現,便向日、月、星、辰、電光等各方面虔誠禮拜,以為可以消災求福。
因此就有了供獻的祭物、贊美的祭歌。
久而久之,儀式愈繁,普通的人未必能夠熟習,于是有專司祭祖的僧侶,另成一種階級,就叫做婆羅門。
婆羅門的教典 大凡原始社會的初民,沒有不敬畏天神的,并且以為天神和人類差不多,都是有人格的、有意志的。
婆羅門族人的思想,也是這樣。
他們所做的祭歌,贊美天神的偉大,認為人格化的天神含有道德的性質,對于下民,天神有行使賞善罰惡的職權。
經曆了較久的年代,這種贊歌和祭祀儀式就自然帶有了神秘的意味。
他們将這些贊歌和祭祀儀式編集成一種教典,就是古來所傳有名的《吠陀(Veda)聖典》(“吠陀”譯為明智)。
這種聖典有四種:第一種叫《梨俱吠陀》(Rig-Veda),意譯為贊誦明論,中間所收錄的全屬宗教的贊歌;第二種叫《沙磨吠陀》(Sāma-Veda),意譯為歌詠明論,中間收錄的是屬于祭祀儀式的頌文;第三種叫《夜柔吠陀》(Yajur-Veda),意譯為祭祖明論,中間收錄的是祭祀儀式的歌詞。
以上三種吠陀,在祭祀天神時候,各由僧侶分别朗誦。
後來又有一種,收錄世俗相傳的咒術,和供神卻沒有關系,别名叫做《阿闼婆吠陀》(Atharva-Veda),意譯為禳災明論。
此種合前三種,稱為四吠陀。
這四吠陀是婆羅門形成宗教的聖典,也是印度古代的思想的淵泉。
婆羅門的神秘學風 婆羅門僧侶,因掌管祭祖的緣故,在社會方面,自然成為最高的階級。
因為要永久保持他們優越的地位,于是他們将從來傳習的贊頌和儀式,認做是一族專有的東西,把文句定得十分詳密,義理說得十分幽玄,從而形成一種繁瑣神秘的學風。
他們處處稱天意做事,任何事件都含着秘密意味。
他族的人對婆羅門自然隻有尊敬,哪敢和他平等呢!然而雅利安民族慢慢地向南方遷移,占有印度全部,因風土的轉移,人們思想上也發生了重大變化。
這茫茫宇宙,漸漸脫離神話的範圍,要向理智去探索了。
這也是人類知識發展的一定的過程。
所以到了吠陀末世,就有根據吠陀經典,用系統的哲理眼光去考察宇宙大原的一種哲學産生,就“梵”(Brahman)的觀念加以解釋,不認為它是人格的神,而認為它是抽象的絕對原理。
這原理是宇宙的本體,能夠出生一切萬物。
這派哲學,就是有名的優波尼沙昙所創的唯心主義。
然猶不過就吠陀思想離開神話的領域,移到哲學的領域,沒有力量在吠陀思想之外另樹一幟。
自然派哲學的産生 後來又有出于吠陀思想之外,主張個人自由考察而創立的自然派哲學。
起初一派,就宇宙的具體物質加以說明,如地論、水論、火論、風仙論等都是。
更進一步,又有一派,就宇宙的抽象觀念加以說明,如時論、方論、虛空論等都是。
從此各種思潮紛紛地起來,或是合流,或是沖突,派别愈多,複雜愈甚。
然而對于吠陀思想,總不外乎傳統和改革兩派:
佛教當然也不能逃出這個公例。
原來印度古代有婆羅門教。
“婆羅門”是梵音,意為淨行,是事奉天神的一種宗教。
他們教徒,自稱為梵天的後裔,世世以道學為職業,操行清淨,所以稱淨行。
距現今四千餘年以前,雅利安民族從中央亞細亞入居西北印度,漸漸遷移到恒河上遊。
這個地方正處溫帶,氣候清和,物産豐富,雅利安人逍遙快樂,感謝天帝的恩寵,就生了崇拜的信念。
他們以為天空的光明就是神靈的表現,便向日、月、星、辰、電光等各方面虔誠禮拜,以為可以消災求福。
因此就有了供獻的祭物、贊美的祭歌。
久而久之,儀式愈繁,普通的人未必能夠熟習,于是有專司祭祖的僧侶,另成一種階級,就叫做婆羅門。
婆羅門的教典 大凡原始社會的初民,沒有不敬畏天神的,并且以為天神和人類差不多,都是有人格的、有意志的。
婆羅門族人的思想,也是這樣。
他們所做的祭歌,贊美天神的偉大,認為人格化的天神含有道德的性質,對于下民,天神有行使賞善罰惡的職權。
經曆了較久的年代,這種贊歌和祭祀儀式就自然帶有了神秘的意味。
他們将這些贊歌和祭祀儀式編集成一種教典,就是古來所傳有名的《吠陀(Veda)聖典》(“吠陀”譯為明智)。
這種聖典有四種:第一種叫《梨俱吠陀》(Rig-Veda),意譯為贊誦明論,中間所收錄的全屬宗教的贊歌;第二種叫《沙磨吠陀》(Sāma-Veda),意譯為歌詠明論,中間收錄的是屬于祭祀儀式的頌文;第三種叫《夜柔吠陀》(Yajur-Veda),意譯為祭祖明論,中間收錄的是祭祀儀式的歌詞。
以上三種吠陀,在祭祀天神時候,各由僧侶分别朗誦。
後來又有一種,收錄世俗相傳的咒術,和供神卻沒有關系,别名叫做《阿闼婆吠陀》(Atharva-Veda),意譯為禳災明論。
此種合前三種,稱為四吠陀。
這四吠陀是婆羅門形成宗教的聖典,也是印度古代的思想的淵泉。
婆羅門的神秘學風 婆羅門僧侶,因掌管祭祖的緣故,在社會方面,自然成為最高的階級。
因為要永久保持他們優越的地位,于是他們将從來傳習的贊頌和儀式,認做是一族專有的東西,把文句定得十分詳密,義理說得十分幽玄,從而形成一種繁瑣神秘的學風。
他們處處稱天意做事,任何事件都含着秘密意味。
他族的人對婆羅門自然隻有尊敬,哪敢和他平等呢!然而雅利安民族慢慢地向南方遷移,占有印度全部,因風土的轉移,人們思想上也發生了重大變化。
這茫茫宇宙,漸漸脫離神話的範圍,要向理智去探索了。
這也是人類知識發展的一定的過程。
所以到了吠陀末世,就有根據吠陀經典,用系統的哲理眼光去考察宇宙大原的一種哲學産生,就“梵”(Brahman)的觀念加以解釋,不認為它是人格的神,而認為它是抽象的絕對原理。
這原理是宇宙的本體,能夠出生一切萬物。
這派哲學,就是有名的優波尼沙昙所創的唯心主義。
然猶不過就吠陀思想離開神話的領域,移到哲學的領域,沒有力量在吠陀思想之外另樹一幟。
自然派哲學的産生 後來又有出于吠陀思想之外,主張個人自由考察而創立的自然派哲學。
起初一派,就宇宙的具體物質加以說明,如地論、水論、火論、風仙論等都是。
更進一步,又有一派,就宇宙的抽象觀念加以說明,如時論、方論、虛空論等都是。
從此各種思潮紛紛地起來,或是合流,或是沖突,派别愈多,複雜愈甚。
然而對于吠陀思想,總不外乎傳統和改革兩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