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佛教的背景和成立原因

關燈
傳統派是主張繼承吠陀聖典,加以解釋的;改革派是主張離開吠陀聖典,自由探索的。

    因此印度思想就陷入混亂狀态,宗教革新機運漸漸成熟。

    這是佛教第一個背景。

     第二節 佛出世前印度的社會 印度的四姓階級 印度的社會,因人種、政治及職業關系,自然而然形成了四姓的階級:就是婆羅門種、刹帝利種、吠舍種、首陀羅(Sūdra)種。

    婆羅門譯為淨行,前面已經說過,因為他們專門掌管祭祀,所以占四姓中最高的位置。

    刹帝利譯為田主,因他為世間大地的主,就是執掌政權的王種,所以居第二位。

    吠舍譯為商賈,就是普通的人民,居第三位。

    首陀羅譯為農人,就是被雅利安民族征服的土人,專為農奴,供田主驅遣的,所以居第四位。

     婆羅門種既靠着宗教的力量,保持他們的地位,又造出種種神話。

    他們說四種族姓,都從梵天降出:婆羅門是從梵天的口中生出;刹帝利是從梵天的臍中生出;吠舍是從梵天的脅間生出;首陀羅是從梵天的腳下生出。

    所以唯有婆羅門最為尊貴,居第一位。

    他們又想到要保持這階級制度,單靠神話,力量還不十分充足,于是又制定政教混合的《摩拿(Manu)法典》。

    這法典既然頒布,那麼階級的分别,便格外嚴厲。

    四姓之間不但不許通婚姻往來,并且上下貴賤的種種待遇,十分不平等。

     然此階級制度的不平,人心極端不能自由,哪裡能夠永久維持下去。

    意志薄弱的人,在這階級壓制底下,感歎身世的不自由,多傾向那厭世思想;意志堅強的人就對這宗教,起了懷疑,并有了暗地裡發生反動的思想。

    加以婆羅門教發達到了頂點,僧侶專橫,多有不道德的行為,處處失卻人心。

    宗教革新的運動,更有爆發的勢力,這是佛教第二個背景。

     第三節 佛教成立的原因 理智的高等宗教 印度思想界和社會既然有了上面所說的兩種背景,這時候便有大教主佛陀,應運出世,把那些混亂的思想着手整理叫它歸于統一,創立理智的高等宗教。

    佛陀打破當時的不平等階級,拿慈悲平等的精神來普度衆生。

    這種革新宗教,适應了大多數人心的要求,無怪印度人民沒有一個不歡迎,不久就普遍全國。

     婆羅門教是完全建築在神秘上面的,那些傳統派和改革派,又各是其是,各非其非,學理的根據既不确實,對于人生的苦痛也沒有真正解脫的方法,哪裡能夠和佛教抵抗呢!所以佛教一經成立,婆羅門教和各派哲學都不能立足,幾乎到了銷聲匿迹地步。

    因為佛教是佛陀從自己心内實證得到的,不似婆羅門教和各派哲學是從心外追求的,于是當時的佛門中人就稱佛教為内學,稱它教為外道。

     佛教的平等精神 印度的階級制度中,最受壓迫,絲毫得不到自由的,就是居第四位的首陀羅賤族。

    然而這一等賤族在四姓中間占了大多數,哪裡肯安心久受壓迫呢?不過世界上凡是受壓迫的民族,如果本族的人起來号呼,要求平等,他的力量往往是事倍功半;唯有他族的人仗着人情公理,起來代抱不平,登高一呼,自然衆山響應,力量的宏大不單是事半功倍,并且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佛陀的打破四姓階級正是這個例子:原來佛陀是刹帝利王種,是次于婆羅門的貴族。

    貴族的人站出來主張賤族應當平等,除了婆羅門一族外,哪裡還有不贊成的呢?所以佛教不單是教理遠勝于他教,就這主張平等的舉動也是受大多數人的歡迎的。

     【問題】 一、婆羅門教的内容如何? 二、印度哲學有幾派? 三、印度四姓階級的由來? 四、佛教如何可稱高等宗教? 五、佛陀對于階級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