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禅宗
關燈
小
中
大
,就以物理學中力的功能,作為學禅的參考,力的功能發生,有三種要素,即是大小、方向、作用點。
這三種要素,倘不能運用得當,就不能生起功能了。
禅人疑情的生起,亦須配合各種生起條件;否則,哪怕曆經多劫,仍是“緣木求魚”。
起疑情,應該具備什麼條件呢?現在簡單地與大家介紹: 一、無我的觀念的确立。
衆生最大的妄執,執身為我,如參“念佛是誰”或“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這種無我觀念,就不能不建立;否則,念念有個我在,疑情定起不來。
如何方能把這種觀念建立起來?請參考第一篇《學禅方便譚》,限于篇幅,于此恕不贅述。
二、起疑情的方法,在用功的過程中,如果不得其法,終難如其所望。
學禅行人,往往深感禅宗不易入手,對方法的運用上是否恰當,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
究竟怎樣才是正确的運用呢?現在就用一個最普遍采用的話頭來作例子。
禅宗的話頭,沒有固定的方式,而由禅德相機給予,所以話頭上亦如衆生的心相,千差萬别,為數甚多。
最普通的有“如何是祖師西來大意”“如何是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萬法歸一,一歸何處”“誰教你拖這死屍來”“念佛是誰”……惟近代禅門,多參“念佛是誰”。
現在,就從這個最普遍的話頭,說明用功方法。
學人先端正姿勢,回光返照,使内心妄想,由粗變細,再念佛數聲,然後參此能念佛的是誰?念佛的是什麼東西?因為吾人先有建立此身非我的觀念在先,即知此能念佛者非此四大假合之身。
然既念佛非身,到底又是什麼東西呢?自然會起疑情。
倘或疑情未起,還是照顧話頭,寂寂惺惺地問下去,久之必起。
又或疑情初起,必須綿綿密密地疑下去,久之可成大疑,那便真疑現前。
但絕對不許對話頭有了答案;一有答案,疑情之門閉塞。
疑情愈大,精神愈集中,由一個話頭生起一團疑情,引入定境而愈疑愈深,充塞兩間,貫通三世,盡是此一疑情,乃至不疑而疑,那才是自己與疑情打成一片,而真疑不失。
初用功的人,疑情初起,尚非真疑現前;真疑起了,亦尚未打成一片;此時忽疑忽散,時起時斷。
在其斷時散時必須提起話頭,回複疑情,久之,亦不難真疑現前;再假以時日,可望打成一片,直待磕着碰着,桶底脫落了。
三、時間的重要。
在世間法上,無論做什麼事情,必須要有相當的忍耐性,才能獲緻成績的表現;學出世間法,更應具有高度的堅韌性,以方法來配合相當的時間,才能有個入處,直至大死一番處,打個轉身,忽然會見娘生面。
此時是否就算破了本參話頭,多少還有問題,然至少已是大悟境界,可斷言矣。
一般行人,在修學的過程中,經過了一段時間後,覺得沒有消息,遂認為不是學禅根機,自甘放棄,這是缺乏殷重常恒心,非常可惜!此應自加檢讨,究竟是方法上的問題?抑或是時間上的問題?如果時間上尚未成熟,遽要讨個消息,那就将使你在門外徘徊,永遠不會有消息飛來。
四、三關和證悟境界 宗門将參禅證悟境界分為三關——三個階段。
三關之說,何時開始,公案上卻無詳确記載。
宋代禅德多運用三句問題,反複探測學人境界。
宗門稱為三關,最顯明的為黃龍慧南禅師,他常問學人:“上座生緣在何處?”學人未遑即答。
又雲:“我手何似佛手?”接着又雲:“我腳何似驢腳?”使學人如堕五裡霧中,鹹認為龍祖的三大難關。
後人竟以三關為三段證悟境界,命名初關(本參)、重關、牢關。
又說有的行人一悟即三關透澈,有的一次透破二關,更多的是繼續地參,逐一地破。
就此可知三關并非固定的階段。
又有人竟以數理而相配合,謂破初關得人空,破重關得法空,破牢關證空空。
這種說法,後人并無異議,究是贊同抑或是不予理睬,殆難言矣。
要之,凡是證悟的境界,當非筆墨和言論所能描出,古德雲:“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 五、境界的發生與處置 學禅行人,應注意的是魔境,古德諄諄告誡着:“甯可千日不悟,不可一日着魔。
”着了魔,不但前功盡棄,且可妨礙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演成莫大的悲劇,進而影響到群衆對禅門一法起了“敬而遠之”的心理,不敢嘗試,更是罪過。
這三種要素,倘不能運用得當,就不能生起功能了。
禅人疑情的生起,亦須配合各種生起條件;否則,哪怕曆經多劫,仍是“緣木求魚”。
起疑情,應該具備什麼條件呢?現在簡單地與大家介紹: 一、無我的觀念的确立。
衆生最大的妄執,執身為我,如參“念佛是誰”或“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這種無我觀念,就不能不建立;否則,念念有個我在,疑情定起不來。
如何方能把這種觀念建立起來?請參考第一篇《學禅方便譚》,限于篇幅,于此恕不贅述。
二、起疑情的方法,在用功的過程中,如果不得其法,終難如其所望。
學禅行人,往往深感禅宗不易入手,對方法的運用上是否恰當,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
究竟怎樣才是正确的運用呢?現在就用一個最普遍采用的話頭來作例子。
禅宗的話頭,沒有固定的方式,而由禅德相機給予,所以話頭上亦如衆生的心相,千差萬别,為數甚多。
最普通的有“如何是祖師西來大意”“如何是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萬法歸一,一歸何處”“誰教你拖這死屍來”“念佛是誰”……惟近代禅門,多參“念佛是誰”。
現在,就從這個最普遍的話頭,說明用功方法。
學人先端正姿勢,回光返照,使内心妄想,由粗變細,再念佛數聲,然後參此能念佛的是誰?念佛的是什麼東西?因為吾人先有建立此身非我的觀念在先,即知此能念佛者非此四大假合之身。
然既念佛非身,到底又是什麼東西呢?自然會起疑情。
倘或疑情未起,還是照顧話頭,寂寂惺惺地問下去,久之必起。
又或疑情初起,必須綿綿密密地疑下去,久之可成大疑,那便真疑現前。
但絕對不許對話頭有了答案;一有答案,疑情之門閉塞。
疑情愈大,精神愈集中,由一個話頭生起一團疑情,引入定境而愈疑愈深,充塞兩間,貫通三世,盡是此一疑情,乃至不疑而疑,那才是自己與疑情打成一片,而真疑不失。
初用功的人,疑情初起,尚非真疑現前;真疑起了,亦尚未打成一片;此時忽疑忽散,時起時斷。
在其斷時散時必須提起話頭,回複疑情,久之,亦不難真疑現前;再假以時日,可望打成一片,直待磕着碰着,桶底脫落了。
三、時間的重要。
在世間法上,無論做什麼事情,必須要有相當的忍耐性,才能獲緻成績的表現;學出世間法,更應具有高度的堅韌性,以方法來配合相當的時間,才能有個入處,直至大死一番處,打個轉身,忽然會見娘生面。
此時是否就算破了本參話頭,多少還有問題,然至少已是大悟境界,可斷言矣。
一般行人,在修學的過程中,經過了一段時間後,覺得沒有消息,遂認為不是學禅根機,自甘放棄,這是缺乏殷重常恒心,非常可惜!此應自加檢讨,究竟是方法上的問題?抑或是時間上的問題?如果時間上尚未成熟,遽要讨個消息,那就将使你在門外徘徊,永遠不會有消息飛來。
四、三關和證悟境界 宗門将參禅證悟境界分為三關——三個階段。
三關之說,何時開始,公案上卻無詳确記載。
宋代禅德多運用三句問題,反複探測學人境界。
宗門稱為三關,最顯明的為黃龍慧南禅師,他常問學人:“上座生緣在何處?”學人未遑即答。
又雲:“我手何似佛手?”接着又雲:“我腳何似驢腳?”使學人如堕五裡霧中,鹹認為龍祖的三大難關。
後人竟以三關為三段證悟境界,命名初關(本參)、重關、牢關。
又說有的行人一悟即三關透澈,有的一次透破二關,更多的是繼續地參,逐一地破。
就此可知三關并非固定的階段。
又有人竟以數理而相配合,謂破初關得人空,破重關得法空,破牢關證空空。
這種說法,後人并無異議,究是贊同抑或是不予理睬,殆難言矣。
要之,凡是證悟的境界,當非筆墨和言論所能描出,古德雲:“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 五、境界的發生與處置 學禅行人,應注意的是魔境,古德諄諄告誡着:“甯可千日不悟,不可一日着魔。
”着了魔,不但前功盡棄,且可妨礙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演成莫大的悲劇,進而影響到群衆對禅門一法起了“敬而遠之”的心理,不敢嘗試,更是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