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禅宗

關燈
《菩提樹》主編朱斐居士來函,請為該刊的十周年寫篇關于禅宗的文章,《菩提樹》的誕生,雖然隻有十周年的曆史,但其對佛教和人類的貢獻,已有了輝煌的成就,所以,我對他的生日,不能沒有一點表示;不過,因為時間上迫促和教務紛乘的關系,挂漏之處,是不能避免的。

     一、祖師禅在中國 太虛大師說:“中國佛教的特質在禅。

    ”這句名言确為如實之論,因為自漢末以至南北朝盛行“安般禅”諸小乘禅定;其後安般禅尚未衰歇,即有“念佛禅”之念佛三昧,般舟三昧,觀想念佛,達摩初傳之“祖師禅”,天台之“止觀禅”出現;再後,祖師禅與止觀禅正盛之時,小乘禅定雖就式微,而法相宗之唯識觀,賢首宗之一真法界觀,密宗之陀羅尼觀想諸大乘“教内禅”亦相繼盛弘;直至近代,祖師禅既一枝獨秀,而念佛諸禅觀亦代有傳人。

    佛教本來法門無量,多彩多姿,在我國尤多所升華,而以禅為拔乎其萃的連理并蒂之奇葩。

    推原其故,佛教禅定的由定發慧,大緻與固有儒教“靜則生明”的大學之道“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有少分近似。

    我國意譯梵語“禅那”(禅之具足音)為“靜慮”者,其故當在此。

    達摩謂“震旦有大乘氣象”者,其故或亦在此。

    後來所謂“天下叢林半屬禅”者,其故或亦不外于此。

     但是,祖師禅在我國雖憑藉固有現成之基礎為增上緣,至以一宗對其他各宗得到平分天下之盛;其實,祖師禅的本質又與諸宗派禅觀迥然不同,其下手即離文字相、言語相、心緣相,雖名為禅,實是六度中之般若度。

    其結果是“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颠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此殊勝故,祖師禅在中國特能大弘,且獨稱禅宗,習慣上亦稱“宗下”。

    其餘宗派則總稱“教下”,雖亦各修禅觀,而不見稱為禅也。

    又以禅宗修法,離言絕慮故,意譯靜慮之名漸被忘失,依“此土所無不翻”之例,很自然地仍采梵音名為禅那。

    以須簡别四禅八定之世間禅定故,又很自然地簡名為禅,而不以禅定為名。

    凡此,又為中國佛教特質之尤為特殊之點。

    換言之,中國祖師禅非僅保守西土二十八代祖祖相傳之本素面目,而是就其燈焰更開放了異彩奇光。

     關于禅之種類,唐代圭峰宗密禅師所著《禅源諸诠集都序》雲:“三乘學人,欲求聖道,必須修禅,離此無門,離此無路。

    至于念佛求生淨土,亦須修十六禅觀及念佛三昧、般舟三昧。

    又真性則不垢不淨,凡聖無差;禅則有淺有深,階級殊等。

    謂帶異計,欣上厭下而修者,是外道禅。

    正信因果,亦以欣厭而修者,是凡夫禅。

    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

    悟我法二空所顯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

    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來清淨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

    此是一切三昧根本。

    若能念念修習,自然漸得百千三昧。

    達摩門下展轉相傳者,是此禅也。

    達摩未到,古來諸家所解,皆是前四禅八定。

    諸高僧修之,皆得功用。

    天台、南嶽令依三谛之理,修三止三觀;教義雖圓妙,然其趣入門戶次第,亦隻是前之諸禅行相;唯達摩所傳,頓同佛體,迥異諸門。

    ” 上圭峰大師所判别禅之種類已是前人所未有;然後來禅德對之尚有修正補充之處。

    其故:一以其所謂如來清淨禅之解說,猶堕滞于理趣,失去圓陀陀、光灼灼以無意味為意味之直觀禅味;一則以其所謂自然漸得百千三昧,有失頓悟成佛之達摩宗旨也。

    于是以圭峰所說之最上乘禅為“教内禅”,即名“如來禅”;另立“教外禅”,即名“祖師禅”,亦名“出世間上上禅”。

     如來禅與祖師禅之區分,具見于仰山慧寂之言語。

    仰山與香嚴智閑同在沩山靈祐門下,一日,香嚴曰:“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

    去年貧,猶有卓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

    ”仰山曰:“如來禅許吾弟會,祖師禅未夢見在。

    ”又香嚴曰:“我有一機,瞬目視伊。

    若人不會,别喚沙彌。

    ”仰山告師沩山曰:“且喜閑師弟會祖師禅。

    ”此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