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史論

關燈
一、禅與禅宗 禅為梵語,具稱禅那,華言曰定,或翻靜慮,或思惟修等。

    禅為佛教三無漏學(戒、定、慧)之一,不僅修出世法者所必學,即修世間法,非禅亦不能入天界。

    故其種類繁多,大别之有凡夫禅、二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之分。

    厭人間苦,欣天界樂,依四禅八定而修得天福者,此凡外禅也。

    畏生死,求解脫,斷煩惱之障,悟我空之理,灰身滅智,直取涅槃者,此聲聞,緣覺之二乘禅也。

    以菩提心為因,大慈悲為本,依一乘教,修三摩提(禅定、三昧),直至二障(煩惱障、所知障)齊斷,二空(我空、法空)全彰,不着生死,不住涅槃者,此大乘菩薩所修之禅,亦即如來禅也。

    以上均名為禅,但不名禅宗之禅。

    禅宗者何?不立文字,教外别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修是宗者,雖終日晏坐,不見片刻靜相,四時操作,不見一毫動相,兀兀騰騰,聖凡情盡,才一舉心,天地懸隔。

    悟此不假外求,無待修證,人人本具,個個現成者,為最上乘禅,亦曰宗門禅。

    又有對如來禅言,而稱祖師禅者。

    唯宗門禅方名禅宗,其餘不以宗名也。

     二、禅宗略史 印度時期:《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有一段記載:“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衆,衆皆默然,時惟迦葉尊者,破顔微笑。

    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别傳,如今付與摩诃迦葉。

    ’”因是迦葉乃為禅宗初祖。

    迦葉傳阿難,阿難傳商那和修,由是祖祖相傳,至二十八祖菩提達摩,觀震旦多大乘根器,乃航海東來,是為中華初祖。

    印度自此不傳。

    在此一時期中,因印度不重記載,諸祖行履,難以詳悉。

    今僅知祖師名号及傳法偈,載《佛祖心燈》,餘不可考。

    惟有二事切須留意:(一)印度二十八世,均系單傳,絕無傍出,祖師于付法後,多即入寂,或不知所終,不若吾華之龍象盈庭,廣燃心燈也。

    (二)禅宗在印度并未離教獨立,諸祖雖為禅宗祖師,同時亦為三藏(經、律、論)大德,宗教并宏。

    其中最著者為十四祖龍樹尊者,以一身兼八宗之祖,為佛滅後第二五百年間最傑出者,後世于部派佛教外,得知尚有大乘教義,謂為尊者一人之力,未為過也。

     中華時期:《傳燈錄》載達摩于梁武帝時來中國,由廣州至金陵,因與武帝問答不契,遂渡江至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

    後遇志切求道、立雪斷臂之慧可,始傳衣法。

    可傳僧燦,燦傳道信,信傳弘忍,忍傳慧能,即六祖也。

    自達摩至弘忍,授受之際,均以《楞伽經》印心。

    忍祖以《楞伽》名相繁多,易起分别,乃改付《金剛經》,并戒“衣為争端,止汝勿傳”。

    以上為中華禅宗初期遞傳之大略情形。

    吾人必須注意者,禅法傳至中國後,雖已單獨立宗,但列代付法時,仍以《楞伽》或《金剛》印心,是以禅宗雖稱教外别傳,實未嘗背經臆造,不可不知。

     六祖以居士身在黃梅(五祖弘忍處)得法後,即回至廣東;但以時機未熟,隐獵人隊中甚久。

    後至廣州,因僧論風動幡動,祖略予開示,衆僧驚異,祖乃實告,遂即披剃,現比丘相。

    旋至曹溪開堂說法,大弘即心是佛、悟心成佛之旨。

    時有曾充黃梅首座之神秀,亦在北方弘禅,惟其法尚漸修,與能祖主頓悟者不同。

    時人号稱南能北秀,俨然對峙;然漸教不久即息,禅宗正統仍以曹溪為歸。

    曹溪法緣極盛,得法弟子四十三人,尤以青原行思、南嶽懷讓為特出。

    行思曾充首座,後回江西青原山;懷讓事祖十餘年後,始回南嶽;各揚曹溪宗旨。

    青原下出一石頭希遷,遷傳藥山惟俨及天皇道悟。

    俨再傳至洞山良價,價傳曹山本寂,父子共成曹洞宗。

    悟傳龍潭崇信,信傳德山宣鑒,鑒傳雪峰義存,存傳雲門文偃及玄沙師備。

    偃即雲門宗初祖。

    備三傳至法眼文益,即為法眼宗初祖。

    南嶽下得一馬祖道一,一傳百丈懷海。

    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後世參學禅和得以挂搭安居,而宗風因之大振,二祖之功不可沒。

    海傳沩山靈祐及黃檗希運,祐傳仰山慧寂,合稱沩仰宗。

    運傳臨濟義玄,即成臨濟宗。

    達摩預記之一花五葉,亦有謂即上述之曹洞、雲門、法眼、沩仰、臨濟五宗。

    至宋時臨濟門又分出黃龍慧南、楊岐方會二派,故亦有稱為五家七派或七宗者。

    中國禅宗發展至此,已達頂點。

     五宗雖同出曹溪,但門庭設施各有不同,曹洞尚回互,沩仰貴邃密,臨濟主陡徹,其他雲門、法眼,亦各立綱宗,不可混亂。

    五宗成立,以沩仰、臨濟、曹洞較早,雲門次之,法眼最晚。

    沩仰于唐末即滅,法眼于宋初亦滅,曹洞亦就衰,雲門至北宋亦不傳,但臨濟一宗,綿延至宋末,忽臻隆盛。

    曆元、明、清一脈相延,至今不絕者,惟曹洞、臨濟二宗耳。

    以上系按五宗血脈,略叙承傳,當時與各祖齊名之大德,不知凡幾,因其不屬五宗法統,均未叙及。

    晚近太虛大師有言,“中國佛教之特質在禅”,“天下叢林概稱禅寺”,“臨濟子孫遍天下”,皆為佛門公認之事實。

    中國禅宗發展之盛與其影響中國文化之大且著者,可概見矣。

     三、作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