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通說
關燈
小
中
大
《楞伽經》雲:“自覺聖智為宗,為他說法為教。
”教出佛口,宗傳佛心,心口不可互異,宗教原無不同。
真實行人,對宗教二門,正好相輔并行,未可偏執,以宗為道之本,教為道之迹,以教通宗,闡明教禅不二之旨趣;以宗融教,亦闡明宗教一緻之原理。
故定名曰《宗教通說》。
宗教通說 中國佛教在盛唐時代,各宗并行,互不妨礙,且彼此闡揚,相得益彰,如賢首國師(華嚴三祖)、道宣律師(律宗初祖)之參加玄奘法師譯場,玄朗大師(天台七祖)、宗密大師(賢宗五祖)之終身提倡禅宗,均為當時無宗派分歧之明證。
後來因唐武宗摧毀佛教,以及五代時戰亂頻仍的影響,佛教橫遭破壞,幾已蕩然無存。
在此時期,雖禅宗尚能綿延不息,傳承未絕,然而多是閉戶潛修,未能恢複叢林規模。
直至趙宋統一中國,社會始得安定,如是潛隐深山之禅宗大德,多出而振興佛教,重建叢林(大寺廟)。
其所建之叢林,多定名曰某某禅寺;且寺中規約,均是依禅宗派系所訂定(禅宗派系有五家,即臨濟、曹洞、法眼、雲門、沩仰是也。
五家中唯臨、曹二家并秀,傳綿最久)。
由斯宗門競起,禅風大振,号稱天下一家。
縱有提倡各宗之大德出生,亦多依傍于禅宗叢林之内,如大叢林内,除禅堂外,尚有講經堂、念佛堂,及傳戒公堂。
所謂宗教并行于一寺,尚未有彼此間的嚴格差殊。
其後,專宗行人,常以所禀承之法門為己任,因此各自倡導,專揚己宗,于是遂有宗教同異之比較,甚至有長短是非之互诤,由是引起後人許多糾紛,至今此風未盡泯息。
有曰:佛教各種宗派,均系佛陀親口所說,何得有互相水火之争論?曰:此皆由于不了解佛教之體系所緻。
如能融會宗教各家之旨趣,原是一法,自無長短優劣之差異,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
到家之說,固無所謂誰是誰非也。
至各宗行人而有彼此分歧之見者,蓋以衆生根機不一,宿因有差,有适于禅者,有适于教者,是則各有所本,各尊所宗,理所當然。
雖然如是,但亦不得有所偏執,妄加抑揚。
如有生寒熱各症之病者,自須各以對症之藥除之,不得以祛熱之藥為是,而诽诋祛寒症之藥為非也。
茲為作進一步說明起見,特分段詳述于下: 一、宗說 所謂宗者,尊也,主也,要也;謂自己尊崇自己之主張與要旨也。
宗門者,乃各宗法門之謂也。
所以宗門二字,原為諸宗之通稱,後由禅宗獨稱宗門,其餘諸宗,則統稱教下,于是遂有宗教兩家之名并行于世。
至禅宗何以獨稱宗門,而不直呼曰禅者?蓋以禅有多種,有世間禅(四禅八定),有出世間禅(九想、八背舍等),有出世間上上禅(九種大禅及實相禅、念佛三昧等),以上皆為如來所說之禅,故統曰如來禅。
更有不立文字、教外别傳之祖師禅(即宗門禅)。
此禅自靈山拈花,達摩西來,單闡向上一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宗旨。
因恐與如來禅混名,故不同名曰禅,而獨稱為宗也。
《楞伽經》雲:“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
”是知自心法門,即是宗門也。
又宗者,總持之謂。
以此宗法,即是心法,能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凡夫聖人法、有情無情法,無不包括殆盡。
又此宗法,并非他有,隻在當人分上(即自己的主人翁)。
苟吾人一念回光,當下即是,不但包羅萬有,而且妙用無窮。
故古德雲:“有一無位真人,在汝六根門頭放光動地。
”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手捉持,在足運奔,乃至搬柴運水、穿衣吃飯,無不是這主人翁的全體妙用,豈奈吾人不肯直下承當,當面錯過,殊為可惜耳。
宗門一法,在隋唐時古德提示,隻須一言半句,即可當下成功,或見色聞聲,了明大事;或一棒一喝,頓徹心源。
宋明以來,宗門大德多提公案話頭,令人參究。
由此參話頭之風,普遍遵行。
至參究之要着,重在起疑情;須知此疑,非教下所說之疑。
教中所說之疑,乃六種根本煩惱之一。
宗門疑情,乃吾人超凡入聖之要門,成佛作祖之捷徑也。
至于起疑情之方法,即是從不明白處下手(如雲門餅、趙州茶、西來大意、本來面目之類),須在不明白處找到個水落石出,這便是禅宗功用的妙處。
明萬曆後,天下學人,多參“念佛是誰”公案,直要明白那個念佛的人真實是誰,方名徹悟本來面目,透過本參一關(尚有重關及牢關并稱為禅宗三關)。
由此禅宗起疑參究之法,定為宗門用功之殊勝方便,迄今仍沿用之。
二、教說 所謂教者,聖人被下之言也。
如來所說三藏十二部教典,全為指示衆生本元自心之用,除此更無餘事。
古德雲:“佛說一切教,為示衆生心;若無衆生心,何須如來教?”是知如來言教,離衆生外
”教出佛口,宗傳佛心,心口不可互異,宗教原無不同。
真實行人,對宗教二門,正好相輔并行,未可偏執,以宗為道之本,教為道之迹,以教通宗,闡明教禅不二之旨趣;以宗融教,亦闡明宗教一緻之原理。
故定名曰《宗教通說》。
宗教通說 中國佛教在盛唐時代,各宗并行,互不妨礙,且彼此闡揚,相得益彰,如賢首國師(華嚴三祖)、道宣律師(律宗初祖)之參加玄奘法師譯場,玄朗大師(天台七祖)、宗密大師(賢宗五祖)之終身提倡禅宗,均為當時無宗派分歧之明證。
後來因唐武宗摧毀佛教,以及五代時戰亂頻仍的影響,佛教橫遭破壞,幾已蕩然無存。
在此時期,雖禅宗尚能綿延不息,傳承未絕,然而多是閉戶潛修,未能恢複叢林規模。
直至趙宋統一中國,社會始得安定,如是潛隐深山之禅宗大德,多出而振興佛教,重建叢林(大寺廟)。
其所建之叢林,多定名曰某某禅寺;且寺中規約,均是依禅宗派系所訂定(禅宗派系有五家,即臨濟、曹洞、法眼、雲門、沩仰是也。
五家中唯臨、曹二家并秀,傳綿最久)。
由斯宗門競起,禅風大振,号稱天下一家。
縱有提倡各宗之大德出生,亦多依傍于禅宗叢林之内,如大叢林内,除禅堂外,尚有講經堂、念佛堂,及傳戒公堂。
所謂宗教并行于一寺,尚未有彼此間的嚴格差殊。
其後,專宗行人,常以所禀承之法門為己任,因此各自倡導,專揚己宗,于是遂有宗教同異之比較,甚至有長短是非之互诤,由是引起後人許多糾紛,至今此風未盡泯息。
有曰:佛教各種宗派,均系佛陀親口所說,何得有互相水火之争論?曰:此皆由于不了解佛教之體系所緻。
如能融會宗教各家之旨趣,原是一法,自無長短優劣之差異,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
到家之說,固無所謂誰是誰非也。
至各宗行人而有彼此分歧之見者,蓋以衆生根機不一,宿因有差,有适于禅者,有适于教者,是則各有所本,各尊所宗,理所當然。
雖然如是,但亦不得有所偏執,妄加抑揚。
如有生寒熱各症之病者,自須各以對症之藥除之,不得以祛熱之藥為是,而诽诋祛寒症之藥為非也。
茲為作進一步說明起見,特分段詳述于下: 一、宗說 所謂宗者,尊也,主也,要也;謂自己尊崇自己之主張與要旨也。
宗門者,乃各宗法門之謂也。
所以宗門二字,原為諸宗之通稱,後由禅宗獨稱宗門,其餘諸宗,則統稱教下,于是遂有宗教兩家之名并行于世。
至禅宗何以獨稱宗門,而不直呼曰禅者?蓋以禅有多種,有世間禅(四禅八定),有出世間禅(九想、八背舍等),有出世間上上禅(九種大禅及實相禅、念佛三昧等),以上皆為如來所說之禅,故統曰如來禅。
更有不立文字、教外别傳之祖師禅(即宗門禅)。
此禅自靈山拈花,達摩西來,單闡向上一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宗旨。
因恐與如來禅混名,故不同名曰禅,而獨稱為宗也。
《楞伽經》雲:“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
”是知自心法門,即是宗門也。
又宗者,總持之謂。
以此宗法,即是心法,能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凡夫聖人法、有情無情法,無不包括殆盡。
又此宗法,并非他有,隻在當人分上(即自己的主人翁)。
苟吾人一念回光,當下即是,不但包羅萬有,而且妙用無窮。
故古德雲:“有一無位真人,在汝六根門頭放光動地。
”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手捉持,在足運奔,乃至搬柴運水、穿衣吃飯,無不是這主人翁的全體妙用,豈奈吾人不肯直下承當,當面錯過,殊為可惜耳。
宗門一法,在隋唐時古德提示,隻須一言半句,即可當下成功,或見色聞聲,了明大事;或一棒一喝,頓徹心源。
宋明以來,宗門大德多提公案話頭,令人參究。
由此參話頭之風,普遍遵行。
至參究之要着,重在起疑情;須知此疑,非教下所說之疑。
教中所說之疑,乃六種根本煩惱之一。
宗門疑情,乃吾人超凡入聖之要門,成佛作祖之捷徑也。
至于起疑情之方法,即是從不明白處下手(如雲門餅、趙州茶、西來大意、本來面目之類),須在不明白處找到個水落石出,這便是禅宗功用的妙處。
明萬曆後,天下學人,多參“念佛是誰”公案,直要明白那個念佛的人真實是誰,方名徹悟本來面目,透過本參一關(尚有重關及牢關并稱為禅宗三關)。
由此禅宗起疑參究之法,定為宗門用功之殊勝方便,迄今仍沿用之。
二、教說 所謂教者,聖人被下之言也。
如來所說三藏十二部教典,全為指示衆生本元自心之用,除此更無餘事。
古德雲:“佛說一切教,為示衆生心;若無衆生心,何須如來教?”是知如來言教,離衆生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