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通說
關燈
小
中
大
,本無何法可說。
如來亦親口宣言,吾說法四十九年,不曾道着一字,亦即此義。
雖然如此,我釋迦如來金口所宣之言教,究作如何指示?殆皆為對治衆生生死重病之藥方也。
如果衆生無病,則三藏十二部,可以抛在腦後。
如衆生有病,則三藏十二部教典,必須廣為宣揚,方可拯救衆生于生死沉疴中也。
又就衆生方面來看,倘若衆生無病,就不成其為衆生;世界上衆生既然有病,就需要有藥醫治,當知教之可貴者在此。
中國自隋唐以來,真能代表教門弘揚如來一代時教者,首推天台、賢首兩家,後人講經說法多依之為圭臬(考當時教門,尚有唯識、三論二家,唐以後不見多傳,至晚清唯識宗方由日本傳回。
此外尚有律、淨二宗,雖重行持,亦攝在教門,此處不拟詳說)。
天台宗依《法華經》判如來一代時教為藏、通、别、圓四教。
藏教即小乘三藏之教,通教謂能通大乘之教也,别教乃别于小乘之純大乘教,圓教系圓赅萬法、具足一切之教也。
天台宗即依此四教,作闡揚佛教之藍本。
賢首宗依《華嚴經》,判如來一代時教為小、始、終、頓、圓五教。
小教即天台三藏小乘之教。
始教為大乘初門,亦即天台通教之義。
終教乃大乘極則,亦同天台之别教。
頓教為頓超之意,能攝禅宗之機。
因賢首晚出,故特創立此教,包括頓超之機;而天台判教時,禅宗在中國尚未興盛也。
賢首之圓教,亦同天台圓教,圓含一切。
以後天台諸師即以頓超之教,攝歸圓教之内。
茲以台、賢二家所判大小頓漸之教,列表如下: 天台四教賢首五教 藏教——小教 通教——始教 别教——終教 又考隋唐闡教諸大德,每于講經說法時,多提倡各宗所修觀門,如天台、賢首各有三觀修持法門。
晚唐以後,教門修行,多以禅淨為歸宿,并少見有修習觀門者。
不過教門大德,均以發大乘心,化度衆生為職志,對如來經教,隻要有處可講,有人願聽,不計得失,不惜犧牲,總以利生為懷,宏教為本。
三、宗教異說 《楞伽經》雲:“自覺聖智為宗,為他說法為教。
”此為後來分宗分教之焦點,中國佛教自有宗門、教門之分後,不無各立門庭,各揚己宗,以緻更有互相诽謗之情事發生,如宗門人輕視講教者,謂“教殼子,圖口快,不如修行得實惠”。
又譏為“跛子追強盜,能說不能行”。
又雲:“縱使說得一大藏教,隻許是個背藥方的郎中,等到自己生死大病到來,一生所講經典,不能醫治,滿肚佛法,亦均用他不着,所謂說食不能令飽,畫餅焉能充饑?任是說得天花亂墜,終與自己沒有交涉。
”又雲:“教下說得一丈,不如宗門行得一寸。
”以宗門禅德,不善誇張,默然自契,點地實行,不但首舍一切語言文字,即佛經祖語、諸德著述,應一舍幹淨。
若是舍他不淨,即名雜毒入心,最能障礙道念。
如能做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時,非但超凡入聖與汝有分,乃至成佛作祖,甚且超佛越佛,亦隻在汝語斷心滅之時,所謂“妙高頂上,從來不許商量,第二峰頭,諸祖略容話會”。
此即宗門有異于教門者也。
至講教者,亦往往诋诽宗門曰:“學禅人,不求知,糊糊塗塗過一世,口頭說的是參禅,關着禅房打瞌盹。
學機鋒,充能手,談起佛法橫擺頭,坐起香來打妄想,跑進齋堂作飯桶。
”如此禅和,不若教門中人,将一生所學所解者盡量發揮,終身不懈,本着僧寶之職責,以利生為事業,以宏法是家務;不但此生如是行去,即盡未來際生,亦如是行去。
所謂:“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
”況教門中人,置身教海,研之鑽之,潛移默化,自可言言見谛,句句歸宗,現生雖不能證入佛地,亦是大心人應世,弘揚正法,化度衆生,乘願再來,永作人天師表。
此即教門有異于宗門者也。
四、宗教通說 宗教二門,果相異而不相通耶?非也。
真實行者,對宗教二門,正相輔并行,未可偏執,以宗為道之本,教為道之迹,如唐圭峰宗密大師之《禅源諸诠集都序》,以教通宗,闡明教禅不二之旨趣;宋永明延壽大師之《宗鏡錄》以宗融教,亦闡宗教一緻之原理。
是知真參禅者不能廢教;真說教者,未必非禅。
不廢教者,以教為指示心要之标指,又為證明心宗之法印,如達摩大師以《楞伽》印心,慧能大師以《金剛》印心者是。
不非禅者,以禅為實踐教示之旨趣,又為圓成教門之極則。
苟說教人,能依教觀心,息心達本,體顯而用亦彰;參禅之人,徹悟心源,一法通時萬法通,宗明而教自通。
宗明者自悟徹底,離言絕思者是。
教通者,說法自在,施教利生者是。
我輩學人能宗教俱通,體用雙彰者,堪稱為大宗師、大法師
如來亦親口宣言,吾說法四十九年,不曾道着一字,亦即此義。
雖然如此,我釋迦如來金口所宣之言教,究作如何指示?殆皆為對治衆生生死重病之藥方也。
如果衆生無病,則三藏十二部,可以抛在腦後。
如衆生有病,則三藏十二部教典,必須廣為宣揚,方可拯救衆生于生死沉疴中也。
又就衆生方面來看,倘若衆生無病,就不成其為衆生;世界上衆生既然有病,就需要有藥醫治,當知教之可貴者在此。
中國自隋唐以來,真能代表教門弘揚如來一代時教者,首推天台、賢首兩家,後人講經說法多依之為圭臬(考當時教門,尚有唯識、三論二家,唐以後不見多傳,至晚清唯識宗方由日本傳回。
此外尚有律、淨二宗,雖重行持,亦攝在教門,此處不拟詳說)。
天台宗依《法華經》判如來一代時教為藏、通、别、圓四教。
藏教即小乘三藏之教,通教謂能通大乘之教也,别教乃别于小乘之純大乘教,圓教系圓赅萬法、具足一切之教也。
天台宗即依此四教,作闡揚佛教之藍本。
賢首宗依《華嚴經》,判如來一代時教為小、始、終、頓、圓五教。
小教即天台三藏小乘之教。
始教為大乘初門,亦即天台通教之義。
終教乃大乘極則,亦同天台之别教。
頓教為頓超之意,能攝禅宗之機。
因賢首晚出,故特創立此教,包括頓超之機;而天台判教時,禅宗在中國尚未興盛也。
賢首之圓教,亦同天台圓教,圓含一切。
以後天台諸師即以頓超之教,攝歸圓教之内。
茲以台、賢二家所判大小頓漸之教,列表如下: 天台四教賢首五教 藏教——小教 通教——始教 别教——終教 又考隋唐闡教諸大德,每于講經說法時,多提倡各宗所修觀門,如天台、賢首各有三觀修持法門。
晚唐以後,教門修行,多以禅淨為歸宿,并少見有修習觀門者。
不過教門大德,均以發大乘心,化度衆生為職志,對如來經教,隻要有處可講,有人願聽,不計得失,不惜犧牲,總以利生為懷,宏教為本。
三、宗教異說 《楞伽經》雲:“自覺聖智為宗,為他說法為教。
”此為後來分宗分教之焦點,中國佛教自有宗門、教門之分後,不無各立門庭,各揚己宗,以緻更有互相诽謗之情事發生,如宗門人輕視講教者,謂“教殼子,圖口快,不如修行得實惠”。
又譏為“跛子追強盜,能說不能行”。
又雲:“縱使說得一大藏教,隻許是個背藥方的郎中,等到自己生死大病到來,一生所講經典,不能醫治,滿肚佛法,亦均用他不着,所謂說食不能令飽,畫餅焉能充饑?任是說得天花亂墜,終與自己沒有交涉。
”又雲:“教下說得一丈,不如宗門行得一寸。
”以宗門禅德,不善誇張,默然自契,點地實行,不但首舍一切語言文字,即佛經祖語、諸德著述,應一舍幹淨。
若是舍他不淨,即名雜毒入心,最能障礙道念。
如能做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時,非但超凡入聖與汝有分,乃至成佛作祖,甚且超佛越佛,亦隻在汝語斷心滅之時,所謂“妙高頂上,從來不許商量,第二峰頭,諸祖略容話會”。
此即宗門有異于教門者也。
至講教者,亦往往诋诽宗門曰:“學禅人,不求知,糊糊塗塗過一世,口頭說的是參禅,關着禅房打瞌盹。
學機鋒,充能手,談起佛法橫擺頭,坐起香來打妄想,跑進齋堂作飯桶。
”如此禅和,不若教門中人,将一生所學所解者盡量發揮,終身不懈,本着僧寶之職責,以利生為事業,以宏法是家務;不但此生如是行去,即盡未來際生,亦如是行去。
所謂:“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
”況教門中人,置身教海,研之鑽之,潛移默化,自可言言見谛,句句歸宗,現生雖不能證入佛地,亦是大心人應世,弘揚正法,化度衆生,乘願再來,永作人天師表。
此即教門有異于宗門者也。
四、宗教通說 宗教二門,果相異而不相通耶?非也。
真實行者,對宗教二門,正相輔并行,未可偏執,以宗為道之本,教為道之迹,如唐圭峰宗密大師之《禅源諸诠集都序》,以教通宗,闡明教禅不二之旨趣;宋永明延壽大師之《宗鏡錄》以宗融教,亦闡宗教一緻之原理。
是知真參禅者不能廢教;真說教者,未必非禅。
不廢教者,以教為指示心要之标指,又為證明心宗之法印,如達摩大師以《楞伽》印心,慧能大師以《金剛》印心者是。
不非禅者,以禅為實踐教示之旨趣,又為圓成教門之極則。
苟說教人,能依教觀心,息心達本,體顯而用亦彰;參禅之人,徹悟心源,一法通時萬法通,宗明而教自通。
宗明者自悟徹底,離言絕思者是。
教通者,說法自在,施教利生者是。
我輩學人能宗教俱通,體用雙彰者,堪稱為大宗師、大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