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通說

關燈


    此正相輔而相成,宗教原無二緻也。

     據印光大師說:“如來說經,諸祖造論,宗教二門,原是一法,從無可分,亦無可合,随機得益,随益得名。

    上根一聞,頓了自性,同修道品,即名為宗。

    中下聞之,進修道品,漸悟真理,即名為教。

    及至像季,法流此土,人根聰利,多得聞持,衲子本分,向上一着,實悟親證者少,說食數寶者多,以故達摩大師,特地西來,闡直指人心之法,令人親見本來面目,然後看經修行,方知一大藏教,皆是自己家裡話;六度萬行,皆是自己家裡事。

    是宗之解悟為目,教之修持為足,非目則無由見道,非足則不能到家,是宗教之相需而不相悖,相合而不相離也。

    ” 又《來果禅師語錄》亦雲:“禅宗教外别傳一法,由凡夫頓同佛體,不落聖凡階漸,超佛越祖,直透法身之大法。

    何以?未悟以前,不與教乘合,全教即宗;大悟以後,不與宗乘合,全宗即教。

    不與教合者,正用心時,掃一切法,離一切心,絕語言,空文字,專辦己事,何教之有?此名教外别傳之宗。

    不與宗合者,發明以後,立一切法,發一切心,随機利世,何宗之有?此名宗外别傳之教。

    又宗外教外,互相别傳,不容互謗。

    宿植教因,聞教生歡。

    宿植宗因,聞宗生信。

    教因感發,必喜聽教弘經。

    宗因感發,必喜修禅習定。

    前種之麻,今必得麻,無複豆也。

    尚望有志之士,聞得教外别傳,也盡力贊揚;教内同傳,亦盡力贊揚,方許免遭謗法之愆。

    否則,不但毀後果,正是毀前因,因果俱毀,感報之惡,令人吐舌!”今舉二老之言,證知宗教二門,殊途同歸,而且法法平等,無有高下。

    吾輩學佛人,随機攝受,一門深入固好,兼修并學不為偏廢亦未為不好,隻是不犯淺嘗辄止、見異思遷的大病,就無适而不自得矣。

     附:問答三則 問一:宗教二門,有何同異?其修證之階位,可互通否? 答:教出佛口,宗傳佛心,心口不可互異,宗教原無不同,第以衆生機根不一,宿因有差,有宜于習宗者,有宜于學教者,各本所修,專揚己宗,原無不可。

    隻因不明佛教整體,遂緻各立門戶,互相是非,此為可憐愍者。

    真實行人,對宗教二門,正好相輔并行,未可偏執,以宗為道之本,教為道之迹,如唐圭峰宗密大師之《禅源諸诠集都序》,以教通宗,闡明教禅不二之旨趣;宋永明延壽大師之《宗鏡錄》,以宗融教,亦闡明宗教一緻之原理。

    是知真參禅者,不能廢教;真說教者,未必非禅。

    不廢教者,以教為指示心要之标指,又為證明心宗之法印,如達摩大師以《楞伽》印心,慧能六祖以《金剛》印心者是;不非禅者,以禅為實踐教示之旨趣,又為圓成教門之極則。

    苟說教之人,能依教觀心,息心達本,體顯而用亦彰;參禅之人,澈悟心源,一法通時萬法通,宗明而教自通。

    宗通者,自悟徹底,離言絕相者是;教通者,說法自在,施教利生者是。

    學佛行人,能宗教俱通,體用雙彰者,堪稱為大宗師、大法師,此正相輔而相成,宗教原無二緻也。

    至二門修證之階位似亦有可通者,惟宗門不立文字,對功夫無名句之規定,姑以禅功三關,對學教進程作一對比,此意前文第六章中已略言之,茲再将《法華》、《楞嚴》二經之階位,合并比照如次: (一)破本參關,禅宗又名打破當面關,略當教中之破分别我執,天台之破見思煩惱,《楞嚴》之“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皆與破本參之境界相類似。

     (二)破重關,禅宗又名打破金鎖玄關,略當教中之破分别法執,天台之破塵沙煩惱,《楞嚴》之“空性圓明,成法解脫”,皆與破重關之境界相類似。

     (三)破牢關,禅宗又名打破末後生死關,略當教中之破俱生微細二執,天台之破無明煩惱,《楞嚴》之“解脫法已,俱空不生”,皆與破牢關之境界相類似。

     以上所舉,系屬大概,未可堅執,蓋禅宗三關之名,雖如此規定,但行人之悟境,則不盡同,有一悟而連透二關者,有一悟而齊透三關者,未若教下之分破分證,循位進修,此又頓漸之不同矣。

     問二:禅淨雙修,是否人人鹹宜?如或未然,應專修何宗? 答:禅(晚近所謂禅,多指參公案話頭)淨(所謂淨,多指修持名念佛)雙修(所謂雙修,多半勸參禅人應兼修念佛)為晚近學佛者最普遍之行門。

    吾人乍聞其說,似覺十分穩當,但細察之,實不如此簡單,一者,念佛須仗他力,參禅全仗自力;二者,念佛須向外求(須信娑婆世界以外,确有一西方極樂世界,彼世界中,确有一阿彌陀佛,現在說法),參禅則從内覓(心外無佛);三者,念佛未免着相(彌陀好相,極樂莊嚴相),參禅必須離相(說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