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通說
關燈
小
中
大
一物即不中);四者,念佛首重信心,參禅最貴疑情;五者,念佛須有欣厭(欣極樂、厭娑婆),參禅須絕好惡(放下萬緣);六者,念佛須用心口意念,參禅須離心意識參。
有如此種種不同,欲其雙修并學,是否所宜,大須考慮。
然則禅淨固不宜雙修欤?曰:是亦不然。
考此說起于永明延壽禅師,自《四料簡》出,一反宗門之原來作風(念佛一聲,要罰水洗禅堂),當時奉行其說者,盛極一時,後世諸大宗師兼事念佛者,亦代有其人,吾人似不應更有多說。
不知永明及諸大宗師之兼修淨業者,無不在其發明心地以後,再事念佛;蓋大事既明,心同佛心,十方淨土,不離當念,諸佛既均欲承事,彌陀豈獨不願親近乎?然當其未悟之時,固未嘗不一門深入也。
人徒見大宗師兼事念佛,未見大宗師專心修禅,遂以為禅淨二門,可同時并習,等量兼修,則誤矣。
是故雙修之法,并非不宜,但必須有先後之分,主輔之别,否則恐兩無所成也。
然此猶系鈍根人之作略,若遇上上根人,參禅則一念不生,念佛則一心不亂,參也如是,念也如是,心本一心,原無可二,雙修之說,直戲論耳。
至二宗究應專修何門,此須視學人之根機而定。
大凡具實信者,宜于學淨;好思辨者,宜于參禅。
此中僅有宜、不宜之分,而無善、不善之别。
佛說八萬四千法門,門門可以入道,說禅說淨,無非對機所說之教,機教相扣者,事半而功倍;機教不契者,徒勞而無補,何去何從要在當人之審慎明辨耳。
舉例明之,佛在世時,有一吹銀者與一擔穢者,二人發心修行,請求一修道人指示修行方法,該修道人不善識機,教吹銀者修不淨觀,教擔穢者修數息觀。
二人奉行日久,不得成觀,遂同往佛所問故,佛知二人法不對機,教其對調修法。
因吹銀者慣用呼吸,故教其改用數息觀,一用即成;擔穢者常存污想,故教其改修不淨觀,亦不久修成三昧(《涅槃經》卷二十六佛說舍利弗度二弟子說法颠倒,與此傳說略同)。
是知法無優劣,對機者勝;藥無好壞,對症者良。
所以文殊菩薩在楞嚴會上說:“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
”職是之故,我等究系何種根機,應修何種法門,具眼師家,雖亦可指點一二,但仍須自己抉擇。
如其行門既定,必須一念萬年,其或輕聽人言,朝修夕改,則是“狐埋而搰之,是以無成勞也”。
問三:默照能否開悟?是否見性? 答:禅宗徹頭徹尾,是一句話頭,從話頭上起發參究的疑情,由大疑深疑,而獲得大悟深悟,這是參禅的唯一要訣。
若夫空默觀照,雖亦算是功夫,但既無疑情,自不參究,徒然空觀默照,難免鬼家活計,所謂冷水泡石頭,正是指的此種功夫,以言開悟,驢年也不可得。
南宋大慧杲禅師痛诋此種以默照為參禅者曰:“一般士大夫學禅,多是掉舉;而一般默照邪禅人,見士大夫為塵勞所障,方寸不甯帖,便教他休去歇去,寒灰枯木去,冷湫湫地去,将這個休歇人,你道休歇得麼?殊不知這猢狲子不死,如何休歇得來!這來為先鋒,去為殿後底不死,如何休歇得來?”又雲:“有一種剃頭外道,自眼不明,隻管教人死獦地休去歇去。
若如此休歇,到千佛出世,也休歇不得,轉使心頭迷悶耳。
”是知參禅能否開悟,端賴疑情之能否現前;無疑情而求開悟,是蒸沙作飯耳。
開悟與見性二者,一向含混并稱,實則意義有别,不可不辨。
夫見性乃親見自性全體之謂,開悟但理性之開解了悟耳,故開悟不即是見性,而見性必包括開悟。
此如有人,自己衣裡系有明珠一粒,不自覺知,及經他人說出或自己摸索,覺衣中确有此珠,但尚未及親見,此但名為開悟。
一旦破衣出珠,光輝奪目,親見明珠全體,始可名曰見性。
又如天上明月,為層雲遮蓋不能顯現,若遇微風吹動一層浮雲,月雖未現,微光已露;再遇大風吹散重雲,雖未即見月之全面,已見月之光明顯著;更遇巨風吹盡雲層,則現出一輪皓月,長空一色,炯照萬方,有目共睹,遇水即映矣。
此中月喻自性,雲喻無明,風喻禅功,天即性天,自開悟而至見性,即喻可明矣。
惟宗門中人,對見性與開悟之說,似極含糊,有時稱開悟,有時亦稱見性,其故因早期禅宗,惟教人明心見性,不重禅定功夫,蓋一悟徹底,不落階位,如馬祖之“自從胡亂後,三十年不缺鹽醬”是也。
後人根機不等,悟處亦有淺深,如高峰妙祖之大悟十八次,小悟無數次是也。
祖師們為劃清悟境,乃建立三關,但于開悟與見性之名稱,仍未規定,嚴格說之,即使破了本參與重關,均未能徹見本性,隻能說是開悟;直到跳出末後牢關,打破無明窠臼,方得稱為真見性也。
有如此種種不同,欲其雙修并學,是否所宜,大須考慮。
然則禅淨固不宜雙修欤?曰:是亦不然。
考此說起于永明延壽禅師,自《四料簡》出,一反宗門之原來作風(念佛一聲,要罰水洗禅堂),當時奉行其說者,盛極一時,後世諸大宗師兼事念佛者,亦代有其人,吾人似不應更有多說。
不知永明及諸大宗師之兼修淨業者,無不在其發明心地以後,再事念佛;蓋大事既明,心同佛心,十方淨土,不離當念,諸佛既均欲承事,彌陀豈獨不願親近乎?然當其未悟之時,固未嘗不一門深入也。
人徒見大宗師兼事念佛,未見大宗師專心修禅,遂以為禅淨二門,可同時并習,等量兼修,則誤矣。
是故雙修之法,并非不宜,但必須有先後之分,主輔之别,否則恐兩無所成也。
然此猶系鈍根人之作略,若遇上上根人,參禅則一念不生,念佛則一心不亂,參也如是,念也如是,心本一心,原無可二,雙修之說,直戲論耳。
至二宗究應專修何門,此須視學人之根機而定。
大凡具實信者,宜于學淨;好思辨者,宜于參禅。
此中僅有宜、不宜之分,而無善、不善之别。
佛說八萬四千法門,門門可以入道,說禅說淨,無非對機所說之教,機教相扣者,事半而功倍;機教不契者,徒勞而無補,何去何從要在當人之審慎明辨耳。
舉例明之,佛在世時,有一吹銀者與一擔穢者,二人發心修行,請求一修道人指示修行方法,該修道人不善識機,教吹銀者修不淨觀,教擔穢者修數息觀。
二人奉行日久,不得成觀,遂同往佛所問故,佛知二人法不對機,教其對調修法。
因吹銀者慣用呼吸,故教其改用數息觀,一用即成;擔穢者常存污想,故教其改修不淨觀,亦不久修成三昧(《涅槃經》卷二十六佛說舍利弗度二弟子說法颠倒,與此傳說略同)。
是知法無優劣,對機者勝;藥無好壞,對症者良。
所以文殊菩薩在楞嚴會上說:“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
”職是之故,我等究系何種根機,應修何種法門,具眼師家,雖亦可指點一二,但仍須自己抉擇。
如其行門既定,必須一念萬年,其或輕聽人言,朝修夕改,則是“狐埋而搰之,是以無成勞也”。
問三:默照能否開悟?是否見性? 答:禅宗徹頭徹尾,是一句話頭,從話頭上起發參究的疑情,由大疑深疑,而獲得大悟深悟,這是參禅的唯一要訣。
若夫空默觀照,雖亦算是功夫,但既無疑情,自不參究,徒然空觀默照,難免鬼家活計,所謂冷水泡石頭,正是指的此種功夫,以言開悟,驢年也不可得。
南宋大慧杲禅師痛诋此種以默照為參禅者曰:“一般士大夫學禅,多是掉舉;而一般默照邪禅人,見士大夫為塵勞所障,方寸不甯帖,便教他休去歇去,寒灰枯木去,冷湫湫地去,将這個休歇人,你道休歇得麼?殊不知這猢狲子不死,如何休歇得來!這來為先鋒,去為殿後底不死,如何休歇得來?”又雲:“有一種剃頭外道,自眼不明,隻管教人死獦地休去歇去。
若如此休歇,到千佛出世,也休歇不得,轉使心頭迷悶耳。
”是知參禅能否開悟,端賴疑情之能否現前;無疑情而求開悟,是蒸沙作飯耳。
開悟與見性二者,一向含混并稱,實則意義有别,不可不辨。
夫見性乃親見自性全體之謂,開悟但理性之開解了悟耳,故開悟不即是見性,而見性必包括開悟。
此如有人,自己衣裡系有明珠一粒,不自覺知,及經他人說出或自己摸索,覺衣中确有此珠,但尚未及親見,此但名為開悟。
一旦破衣出珠,光輝奪目,親見明珠全體,始可名曰見性。
又如天上明月,為層雲遮蓋不能顯現,若遇微風吹動一層浮雲,月雖未現,微光已露;再遇大風吹散重雲,雖未即見月之全面,已見月之光明顯著;更遇巨風吹盡雲層,則現出一輪皓月,長空一色,炯照萬方,有目共睹,遇水即映矣。
此中月喻自性,雲喻無明,風喻禅功,天即性天,自開悟而至見性,即喻可明矣。
惟宗門中人,對見性與開悟之說,似極含糊,有時稱開悟,有時亦稱見性,其故因早期禅宗,惟教人明心見性,不重禅定功夫,蓋一悟徹底,不落階位,如馬祖之“自從胡亂後,三十年不缺鹽醬”是也。
後人根機不等,悟處亦有淺深,如高峰妙祖之大悟十八次,小悟無數次是也。
祖師們為劃清悟境,乃建立三關,但于開悟與見性之名稱,仍未規定,嚴格說之,即使破了本參與重關,均未能徹見本性,隻能說是開悟;直到跳出末後牢關,打破無明窠臼,方得稱為真見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