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史論

關燈
作風)變遷 契理契機為說法要則。

    宗門尤重機教相扣,否則瞎卻眼目。

    六朝初唐,人之根性較厚,言行一貫,故諸祖應機接物,概用尋常語話,如二祖乞達摩安心,摩雲:“将心來,與汝安。

    ”祖雲:“覓心了不可得。

    ”摩雲:“我與汝安心竟。

    ”即印可付法。

    三祖見二祖時,問答全同,隻将覓心改為覓罪,二祖亦即付法。

    四祖向三祖求解脫,三祖雲:“誰縛汝?”四祖答:“無人縛。

    ”三祖即雲:“既無人縛,何更求解?”四祖遂悟,不久亦傳衣法。

    六祖門庭最盛,門下弟子四十餘人,平日問答,亦語語坦率,直顯心要,有《壇經》可考。

    再看六代祖師傳法偈,皆用地、種、華、生、不、無等字樣,望文解義,無非說些緣起性空之理,别無秘奧。

    故自達摩至六祖一期的宗風,可以“平實”二字概括之。

     唐宋之世,文明日進,人事既繁,根器亦雜,倘一律以平實接人,萬不足以應群機。

    具眼師家,不得不另出手法,别立風規,于是除平實言句外,更有所謂機鋒轉語,問非意測,答出常情,一字遲疑,喪身失命;更有不藉言辭,以動作表示者,如揚眉瞬目,豎拂擎拳,或繪圖相,或焚太極,或當面滅燭,或轉背呼名,随機施展,殊乏定則,要則剿絕情根,使其當下透脫,狠心辣手,殺活同時。

    此際善知識如麻似粟,莫不心存佛慈,手提惡棒,作人天之眼目,實救世之醫王。

    後世道眼不明,見地未徹,不自愧悔,妄欲效颦,盲喝瞎打,害己害人者,又豈上來祖師初願所及料哉! 五代之時,元明之際,頻遭亂世,上受異族之統治,下遭儒道之非難,諸大德為法惜身,乃相率入山,韬光匿迹,以全慧命。

    此時宗門原來作風,如棒喝機鋒等,皆不适用。

    善知識為适應時會,不得不另覓途徑,于是參話頭之法乃大興。

    考此法實開端于六祖。

    祖告慧明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此為參話頭之第一模範。

    惟彼時參禅,尚多其他法門,話頭一法,猶未普遍采用,直至大慧宗杲、高峰源妙諸師,始專以話頭接人。

    其法擇一毫無意義,或半有疑意之語話,而究其所以。

    因不明所以,乃發起疑情。

    由大疑深疑,而得大悟深悟。

    元明來諸大德語錄中,均有開示。

    其最詳盡者,厥惟《博山警語》一書。

    此書上半部詳示話頭提不起之病,下半部更示話頭提得起之病,可稱談話頭最徹底之著作,學者不可不讀。

     後世有謂宗門隻重見地,不談功夫。

    自話頭之法行,禅和子終日趺坐,返聞默照,此種行履,與兩晉六朝間之修禅觀者何别?達摩單傳直指之風,掃地盡矣!讵知法無優劣,契機者勝。

    唐宋以還,禅侶競尚超越,一般知解宗徒,學得幾句口頭禅,到處呵佛罵祖,狂悖已甚。

    諸大宗師為環境所迫,又不能不展其身手。

    欲救斯弊,舍話頭更有何法?此乃大善知識之慈悲方便,未可執為死法也。

    與話頭稍後興起者,尚有所謂禅淨雙修。

    此法創自永明延壽禅師,亦足以救禅門時弊。

    其意以參禅未透三關,仍不能免後有(來世轉生);念佛一生淨土,可以永不退墜,達摩未來東土時,我國已有安般禅及五門禅,修是法者,得大受用。

    今于參禅之餘,兼修念佛禅觀,可謂千穩萬當,管保前路無差,正如猛虎戴角。

    故自《四料簡》(延壽禅師所作主張禅淨雙修的四條偈語)出,諸方響應,習成風尚,賢如中峰、楚石、天如、憨山、紅螺諸大德,亦莫不先後效法,念念有詞。

    至是禅宗祖庭,變作淨土道場,誠可謂宗門未有之轉變;然法眼一脈,為永明壽所從出,亦自此不傳,又不能不廢然長歎矣。

     此外尚有閉關、結茅、拈頌、公案等事,此乃悟後行履,無關祖師作略,茲不備述。

     四、三關與教理 《楞嚴經》雲:“理則頓悟,乘悟并銷。

    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故宗門雖傳直指,仍有三關之設,所以學人之悟境,即“初關”(亦名當面關)、“重關”(亦名金鎖玄關)、“牢關”(亦名末後生死關)是也。

    然此三關之原理與教乘完全相通,試申述之:菩薩廣修福慧,積紀累劫,由資糧位、加行位,證真見道,于一刹那間登初地時,即得根本智,斷分别我執。

    此時根身器界,一齊消落,隻見一片平沉,餘無别物,适與宗門破初關時,山不見山、水不見水之境界相吻合。

    再進至第七地,由根本智生後得智,斷分别法執,始知運水擔柴,盡是自家日用,迎賓接客,全在佛事門中。

    此與宗門破重關時,山者山,水者水,十方虛空者十方虛空,自他平等,境智不二之境界相吻合。

    更進自八地乃至十地,斷盡俱生二執,圓成一切種智,親證諸法實相,善别衆生根器,具無礙辯,說微妙法,正合宗門破牢關時,喚作大地山河也得,不喚作大地山河也得,照即是寂,寂即是照,提起放下,自在無礙,所作已辦,出世為人之時節也。

    更以各宗之教理證之,修空慧(法性宗)即初關,證唯識(法相宗)即重關,悟圓覺(法界宗)即牢關。

    再以各家之教相證之,天台之三谛(真谛泯一切,相通初關;俗谛立一切,相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