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史論

關燈
關;道谛統一切,相通牢關),賢首之法界(理法界通初關,事理法界通重關,事事法界通牢關),性宗之三般若(正體般若通初關,方便般若通重關,究竟般若通牢關),相宗之三自性(了遍計執即空,通初關;明依他起即有,通重關;悟圓成實即空即有,離空離有,通牢關),亦一一與三關之理相合。

    法門無量,可以三關攝盡,所謂“佛法無多子”,信然。

     五、對中國文化之影響 我國自漢武帝崇儒術、黜百家,兩千年來之學術思想,一以儒教為中心而無所移易。

    然此系就表面觀之,若細察其内面,士大夫之思想言動,未嘗不随其他宗教學說而有所變遷。

    道教無論矣;其影響最深者,莫如印度佛教之傳入,而尤以禅宗為特甚。

    宋時諸大儒如王安石、蘇子瞻、黃山谷等,莫不精究禅理,公開崇佛,甚有帝王如唐宣宗、明太祖亦曾與佛教發生關系,而梁武帝、清世宗更成禅宗作家。

    西晉以來之政治教化,帶有佛教色彩,甚為濃厚;獨怪李翺、韓愈輩一面向禅師問道,一面對佛教攻擊,實不知其意之所在也。

    李翺參藥山俨曾呈偈述心得,有“雲在青天水在瓶”之句。

    韓愈屢參大颠,亦雲:“弟子于侍者邊得個入處。

    ”二公對禅宗之仰慕可知。

    後李翺作《複性書》,主張止情複性,完全根據佛理;但卻诋佛家之出家學戒為非中道。

    不知居家何不可學佛,五戒又何異五常?據此诋佛,誠所謂隔靴搔癢,不值識者一笑。

     厥後程伊川、朱紫陽等推源《複性書》,發展而成宋代之理學,不能不謂儒學思想之一大進步;但其排佛之風,亦未稍息。

    考二程之學,得自周濂溪,濂溪固嘗問道于僧壽涯,學禅于黃龍慧南,故其學術淵源,仍不能脫離佛教。

    朱子初承二程之學,旋複接近丹道,與二程頗多出入,後以尊德性與道問學之争,與陸象山形成水火,卒因互争虛僞之道統,而釀成劇烈之黨禍,不智孰甚!王陽明遙承象山之學,倡知行合一,以緻良知之說,更與禅宗心法相接近,惜其歧視僧侶之習氣,未能稍改。

    梁任公評為既誣孔,且誣佛,而并以自誣,殊為得當。

    然諸子之立身行事,率能尚禮重氣,笃踐實履,其高風亮節,足堪法式。

    千百年來,中國民族著有崇尚節義,愛好和平普遍特性,未始非此儒表佛裡之理學養成之。

     六、結論 禅宗由印度傳來中國後之發展情形,以及中國文化思想所受之影響,已略予說明;尚有不能已于言者,即今後中國佛教對世界之貢獻,更不可忽。

    考佛教自印度向外發展之系統有三:佛滅後五百年間,南向錫蘭及暹羅、緬甸發展者,屬巴利文系,後世稱為南傳佛教。

    自六百年至一千年間,東向中國大陸及朝鮮、日本發展者,成為漢文系佛教。

    一千年後北向西藏及蒙古發展者,成為藏文系佛教。

    迄今已波及泰西各國,其來源多由巴利文譯出,亦有從藏文、日本文轉譯者。

    故西方學者雖已日漸明了于其本有之耶稣教外,尚有更高尚、更圓滿之釋迦文佛教在。

    然其研究之對象,僅限于錫蘭、中國西藏及日本;而錫蘭所傳者,乃偏重自了之小乘佛教,中國西藏與日本,雖均屬大乘,然一則偏尚禁咒,一則普應通俗,均非佛教之整體。

    其能和合一切佛法,而以禅為骨幹之中國佛教,彼西方學者尚多茫然。

    昔年太虛大師有鑒于此,曾有世界佛學苑之組織,彼時因未得政府之有力支持、教内之充分協助,以及經費之支绌,人才之缺乏,遂緻僅得部分成功。

    今後應如何繼續努力,将此世界惟一之佛法寶藏發掘整理,以轉介于圜球各國,使一切人類,得以同被法雨,共飲甘露,以了此一大事因緣,是所望于當今諸大德! 寫至此,适讀本年(一九五六)三月二十六日“中央日報”東京專訊《禅宗思想再擡頭》一則。

    其文曰:“戰後禅宗思想,流行于英、德。

    德國漢堡大學前校長古爾德博士,在日任教授有年,将禅宗經典多種譯成德文,介紹于其國人。

    其弟子貝隆博士,進一步領導青年,實行坐禅。

    其他德國各大學教授中,也認禅宗思想為東方哲學的精髓,倡導不遺餘力。

    于彌補德國敗降後思想的真空,收效甚巨。

    英國出席東京戰犯審判的哈富雷檢察官,返國後首創倫敦佛教協會,也在宣揚禅宗思想。

    日本原為受禅宗哲學影響最普遍的國家,其武士道精神,系以禅理脫胎而來。

    但戰後思想混亂,遺忘了自己固有法寶,最近禅宗之風,反從歐洲一角吹回。

    由學習院大學、上智大學、明治大學、早稻田大學、教育大學、駒澤大學德、英、日三國教授,合組集體研究班,以曾于宋代留學我國的日本禅宗祖師道元所著的《正法眼藏》九十五卷,為研究教本,用科學方法,加以檢讨。

    道元哲學,力主思想與行動,必須表裡一緻。

    ”現代東西學者對禅宗之認識究竟如何,及其緻力之道若何?吾人誠未敢遽作評議。

    但依此篇記載,已知現世向慕禅宗者正大有人在。

    經雲,“功不唐捐”,吾知其必有成也;亦可觇禅宗今後在世界上之發展,殆成為必然之趨勢。

    息滅拜物邪說,導正唯心邊見于中道者,其在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