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什麼

關燈
有我們學佛的人,才能表現得出來! 二十七、學佛不忘孝道 無論什麼人,生存在世間上,總要追本尋源,不要忘掉自己的根本!假使一個人沒有自己的父母、祖先,試問他的身體從何而來?教養成就,又從誰得?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臨到要涅槃(去世)的時候,還為他的生母摩耶夫人,說一部《地藏經》(佛教孝經),提倡孝道,以盡人子之職。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應當遵佛遺教,孝順父母,敬事師長,善育子孫,萬萬不可忘掉自己的祖宗;否則,自己将來也是會被兒孫忘掉了的呀! 二十八、信佛莫怕人反對 初學佛的人,往往要遭到别人的反對,例如妻子見着丈夫信仰佛教,害怕丈夫将來當和尚,終日哭鬧不休。

    有的丈夫見到妻子信佛,也大為不滿,時起吵鬧。

    初看起來,這好像是個難解的問題,其實不然,隻要學佛的人,抱着忍辱二字,不理睬對方反對,日久自然會平安無事。

    甚至對方還有被你感化的一天,這種事我們看得太多了。

     二十九、信佛不要怕難為情 有許多學佛的人,對于佛教已有相當的認識和成就,但是每每見了人,不敢承認自己是佛教徒,存有一種怕難為情的心理,這是多麼可笑的事!須知佛教有幾千年的曆史,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國王大臣,名人智士,信仰佛教。

    就是現在全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不知道東方有最偉大的佛教:既能自覺,又能覺人。

    我們既然信仰佛教,就應該負起宏法利生的責任,作一番救人濟世的工作,這種工作多麼光榮,多麼偉大,自欣尚恐不暇,還怕甚麼難為情? 三十、信佛不要怕見和尚 有許多信佛的人,每每看到和尚的生活習慣,以及服裝等等與一般普通人的形式兩樣,便存一種害怕接近和尚的心理。

    他不知道和尚就是三寶之一的僧寶,僧寶的責任是上求佛法,以修淨業,下化衆生,令種善根。

    凡是信仰佛教的人,就得時常親近僧寶,求明心地,以便成就自己學佛的道業。

    哪裡還有真正學佛的人,害怕接近和尚的道理!不過有少數非修正業的僧人,自當别論。

     三十一、學佛不是老呆子的事 一般不了解佛教的人,每每見到有知識的青年信仰佛教,就奇怪地說:你年紀輕輕,又有知識,為什麼信仰佛教?意思好像是,凡有知識的青年,就不應該信仰佛教。

    殊不知青年人能夠信佛,正有他高尚的志願,多生的善根,和光明的前途。

    像我們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他具有高超萬人的智慧,和出類拔萃的勇敢,乘着年輕力健的時候,在十九歲就離開了皇宮,五年參訪師友,六年雪山苦行,三十歲就成了佛道。

    因此當知修學佛法,不盡都是老呆子們幹的事! 三十二、請你莫發小乘心 往往見到一般學佛的人,對于當前的環境感覺厭惡,每每逃避到深山古洞作個人靜修的功夫,不願與人群雜居。

    殊不知修學大乘佛法的人,就是要以一切人群,作他宣揚教化的對象;否則,縱使修行有了成就,也是個獨善其身的“自了漢”,不能荷擔如來家業,永遠沒有成佛的希望。

     三十三、請你多拉幾位朋友來信佛教 佛教徒有個最大的毛病,就是不肯拉人來信仰佛教。

    要知道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他在《梵網經》上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

    這種空前絕後的道理,該是多麼偉大!我們既然信仰了佛教,就應當體會到一切衆生,都是我們過去的父母,他們現在都是迷而不覺地正在那裡起着貪、嗔、癡的煩惱,造出殺、盜、淫的罪業,将要受到地獄、餓鬼、畜生的果報。

    我們看到了這般衆生,還能不趕快拉他們來信佛教嗎? 三十四、信佛教能解除你的生死痛苦 人生有生老病死四大苦惱,等如人生的衣食住行四大要素;無論什麼人,都是不能避免和缺少的。

    因此就知道我們做人的意義,是什麼一回事。

    假如我們不及早回頭,信仰佛教,試問何年何月,才能解脫我們的生死痛苦!佛經說: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若不依戒、定、慧三無漏學熏修,則貪、嗔、癡三種煩惱無由斷除,生死輪回,亦無解脫之期。

    所以佛的教化,就是叫人修學法門,斷除煩惱,解脫生死! 三十五、學佛先要除貪心 俚雲,人心不滿百,做了皇帝想外國。

    這句話是說人們的貪心沒有止境的意思;因為貪的作用實在太大,隻要你一息尚存,無時無刻不在那裡起貪求心。

    貪求的對象不出錢财、美色、功名、飲食、睡眠五件事情,殊不知這個貪字是最不好的東西,佛教說貪多禍亦多,取少業即少,萬般苦惱事,除貪一時了。

    又說财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欲滅三途苦,戒貪即無生。

    這都是說明貪字的為害甚大,所以我們學佛的人,首先要除掉這個不好的東西(貪心),才能了脫三途的苦因。

     三十六、學佛的人不可有嗔怒心 學佛的人應當心平氣和,不可妄動嗔怒,因為嗔怒心一起,馬上會使你面紅、耳赤、眼紅、筋暴。

    活活變成修羅的樣子,叫人看了害怕!這是什麼原由?因為嗔心屬火,所以嗔心起時,遍身火燒。

    醫學上說,人們動嗔怒時,會增加赤血球的破壞,能促使人們生病與短命。

    佛經上說,嗔是心頭火,燒遍身中物,又說,一念嗔心起,八萬障門開。

    又雲:嗔火炎炎,燒盡菩提根苗。

    又雲:嗔為心之火,焚燒功德林。

    這都是說明嗔怒心的害處,不但影響到我人的身體容易生病與短命,而且還是修道人的最大障礙,它能将你所作的好事與善事,通會燒得淨光。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萬萬不可有嗔怒心,就是這個道理。

     三十七、為人貴在能改過 古人雲: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又雲:浪子回頭金不換。

    這都是說我們既然生存在這個社會上,就難免有做錯事的地方,如其有了錯處,就得勇于改悔;但改悔之道,卻非易事,亦須有良好的方法,方始收到滌面革心的效果。

    如佛教的忏悔主義,說得最為徹底,佛教對于有罪惡的人,教授他先向十方三寶前,真誠懇直地發露忏悔,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