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情與悟境

關燈
并非真正無漏功用,所以古人說:“須将真金多勘驗,莫把魚目混珍珠。

    ” 又有一類狂慧者,于所見所聞之中,得知吾人六根門頭,有一個無位真人,在那裡放光動地,便以為日用尋常能見能聞的這個,即是自己的本來面目,不須另起疑情,更不肯死心踏地做功夫,這是大錯特錯的見解!須知他所知的“無位真人”和“本來面目”是屬于知解一邊的事,并沒有親證實見到,所謂光景門頭之事,法塵分别影事,距明心見性尚隔一重須彌大山。

    極而言之,這等人将識神當作真的本來人,哪知起惑、造業、受報的也是他,如楚石琦禅師說:“以為認得能嗔能喜能見能聞者,便是一生參學事畢。

    我且問你,無常到時,燒作一堆灰,這能嗔能喜能見能聞的什麼處去也?”所以古人亦說:“修道之人不識真,隻因從前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當作本來人。

    ”又洞山禅師亦呵斥此等人,不肯用功的錯誤雲:“嗟見今時學道流,千千萬萬認門頭;恰似入京朝聖主,隻到潼關即便休。

    ”這都是叫我們認清真妄,奮志前進,不可停滞之意,學者于此,切須留神。

    此處再引于頔參紫玉公案作證:于頔刺史問紫玉禅師:“如何是佛?”紫呼:“于刺史!”于公應“諾”。

    紫玉雲:“更莫别求。

    ”于公似有省悟。

    藥山禅師聞之雲:“可惜一位于刺史,活埋向紫玉山中。

    ”後于刺史赴藥山處求教。

    藥山亦呼“于刺史!”于複應“諾”。

    藥山雲:“是什麼?”于自此徹悟。

     乙,悟境淺深 疑情是功夫的過程,開悟方是功夫的最後階段。

    功夫的過程,在前面各章,都已述過。

    此節所說正是開悟的境界,但有淺深不同的差别,所謂“大疑大悟,小疑小悟,有疑必悟,不疑不悟”,由此即知“無疑不是功夫,有疑必然開悟”。

    如果真的疑情現前,并不須要很久,即有悟處可見,或于一二枝香,通個消息,得到一知半解的悟境,或于一二日内,得個歇處,亦能于向上一着,有個相應的照會,但因所見不徹,所悟不深,并非大悟之境。

    如疑情打成一片,結成一團,在三五日内(或十日半月)忽然磕着碰着,打破疑團,爆地一聲,透得關來,便是打破本參的境界。

    更于三五個七日(或于一二月不等)忽然桶底脫落,翻過身來,管取驚天動地,從此撤去藩籬,斬斷葛藤,露出自心天真,還我本來面目,光燦燦,赤陀陀,不見一物,不少一法,是為大徹大悟之境。

    古人雲:“上與諸佛同體,下與衆生同根,今日始知根之與體,亦了不可得。

    ”又雲:“從此識得娘生面,更不與人作怨親。

    ”又雲:“百尺竿頭重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

    ”這都是說的此處開悟之境。

    但此事說來容易,實際行之甚難。

    從前有位善知識說,他做了十五年功夫,還不能得個入處,後來發願,十年不出禅堂門,功夫才用到壁立萬仞;再又五年,方得打破黑漆桶子。

    又長慶禅師二十年來,坐破七個蒲團,一日卷起門簾,方才忽然大悟,乃說偈曰:“也大差,也大差,卷起簾子看天下,有人問我是何宗,拈起拂子擘口打。

    ”這亦是說的開悟之事,頗非容易,凡我同參,各自努力。

    又上面所說開悟之時間的長短,乃是随各人宿世善根與今世用功情形而定,并非有固定開悟之期限,希閱者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