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情與悟境
關燈
小
中
大
禅宗用功的目的是在發明己躬大事,悟徹本覺心源,并解開一切衆生無始來的生滅、垢淨、聖凡、增減等情見的死結,而複歸自在無礙、寂滅無為的本元心性。
但禅宗之開悟與否,須視疑情之能否現前而定。
如果疑情現前,早晚必得開悟;如不現前,則開悟無期。
唯疑情之是否現前,端賴平常所做的功夫,是否親切綿密而有進步,所以吾人參禅欲求悟明心地者,須急切地抱定話頭,把牢疑情,自不難有了當之時期也。
甲,真疑現前 參禅人在話頭上,照顧得綿綿密密、清清朗朗,不為昏散境界所動,他照顧話頭的功夫總算有了得力處。
如果在二六時中,行也參、坐也參,功夫不打失走樣,也不雜用其心,這便是疑情有了着落處,久之,定有疑情發起。
但此處不可停滞呆闆,保守不前,見有一絲絲疑情現前,便認為是功夫得手,更無餘事,這是錯誤的。
此時必須要活活潑潑地參将來、疑将去,親親切切地參将去、疑将來,刹那刹那,念念之間不得停住,雖遇泰山崩于前,麋鹿興于左,也務要保持疑情不失,絲毫放松不得。
此時話頭與疑情成為二而一,一而二,純然一體,不可分别的東西,梗塞在行人心中,吞不下,吐不出,長時如此,乃得到真疑現前。
否則,稍縱即逝,功夫便不能進步,如仰山古梅禅師說:“将本參話頭提将起來,疑來疑去,拶來拶去,凝定身心讨個分曉。
”這便是對參話頭起疑情,用功夫的明确指示。
功夫更進一步,便是疑情結成一團,打成一片,不參自參,不疑自疑,動靜恒一,寤寐一如,從朝至暮,徹頭徹尾,隻有這個疑情在。
古人所謂:“到此時行不知行,坐不知坐,不分人我,忘卻身心。
等同銅牆鐵壁,無針縫之隙可入;恰似足立千仞,無半步之地可移。
”到此疑情甩不開,放不落的境界,你不找它,它不離你,徹天徹地,隻此一疑,這便是真疑現前的境界。
此處又名黑漆桶子,又名疑情團子。
一旦功夫相應(因緣成熟,瓜熟蒂落),磕着碰着,打破疑團,桶底脫落,?地一聲,翻過身來,抓着娘生面孔,親見自己本來,這才是開悟境界,到家消息。
此節所說“真疑現前”與“開悟境界”,本是方便之談。
其實此處功夫,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是用口說得出來的境界,更不是用筆寫得出的東西,但本書既定名為《學禅方便譚》,不妨方便談談作個參考。
但此處有個簡别,有等禅和,不知此處所說“真疑現前”的境界,完全是由行人日用尋常的功夫逼拶至此,如香林禅師說:“老僧三十年不雜用心,四十年才打成一片。
”不是一般狂慧禅者,尚未用上三天功夫,憑着自己的臆想,或是看了幾則公案,便妄自誇大,以為自己的功夫到了如何程度,見着人便亂通機鋒,這是禅宗切忌之事。
又有一類鈍根者流,不了解此處所說真疑現前,乃從自心功用,逼拶出來的境界(非下一番苦功不能到此),而乃誤聽人言,謂此種境界,如何神秘微妙,如何能緻開悟之境,反将自己生滅念頭上所起的一種相似疑情,當着是真疑現前。
這是天大的錯誤!因為真疑現前,必有悟處,古人雲:“行到山窮水盡處,自然有個轉身時。
”若是生滅念頭上所起的疑情,縱使功用相應,猶似是而非,乃屬光景門頭之事,
但禅宗之開悟與否,須視疑情之能否現前而定。
如果疑情現前,早晚必得開悟;如不現前,則開悟無期。
唯疑情之是否現前,端賴平常所做的功夫,是否親切綿密而有進步,所以吾人參禅欲求悟明心地者,須急切地抱定話頭,把牢疑情,自不難有了當之時期也。
甲,真疑現前 參禅人在話頭上,照顧得綿綿密密、清清朗朗,不為昏散境界所動,他照顧話頭的功夫總算有了得力處。
如果在二六時中,行也參、坐也參,功夫不打失走樣,也不雜用其心,這便是疑情有了着落處,久之,定有疑情發起。
但此處不可停滞呆闆,保守不前,見有一絲絲疑情現前,便認為是功夫得手,更無餘事,這是錯誤的。
此時必須要活活潑潑地參将來、疑将去,親親切切地參将去、疑将來,刹那刹那,念念之間不得停住,雖遇泰山崩于前,麋鹿興于左,也務要保持疑情不失,絲毫放松不得。
此時話頭與疑情成為二而一,一而二,純然一體,不可分别的東西,梗塞在行人心中,吞不下,吐不出,長時如此,乃得到真疑現前。
否則,稍縱即逝,功夫便不能進步,如仰山古梅禅師說:“将本參話頭提将起來,疑來疑去,拶來拶去,凝定身心讨個分曉。
”這便是對參話頭起疑情,用功夫的明确指示。
功夫更進一步,便是疑情結成一團,打成一片,不參自參,不疑自疑,動靜恒一,寤寐一如,從朝至暮,徹頭徹尾,隻有這個疑情在。
古人所謂:“到此時行不知行,坐不知坐,不分人我,忘卻身心。
等同銅牆鐵壁,無針縫之隙可入;恰似足立千仞,無半步之地可移。
”到此疑情甩不開,放不落的境界,你不找它,它不離你,徹天徹地,隻此一疑,這便是真疑現前的境界。
此處又名黑漆桶子,又名疑情團子。
一旦功夫相應(因緣成熟,瓜熟蒂落),磕着碰着,打破疑團,桶底脫落,?地一聲,翻過身來,抓着娘生面孔,親見自己本來,這才是開悟境界,到家消息。
此節所說“真疑現前”與“開悟境界”,本是方便之談。
其實此處功夫,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是用口說得出來的境界,更不是用筆寫得出的東西,但本書既定名為《學禅方便譚》,不妨方便談談作個參考。
但此處有個簡别,有等禅和,不知此處所說“真疑現前”的境界,完全是由行人日用尋常的功夫逼拶至此,如香林禅師說:“老僧三十年不雜用心,四十年才打成一片。
”不是一般狂慧禅者,尚未用上三天功夫,憑着自己的臆想,或是看了幾則公案,便妄自誇大,以為自己的功夫到了如何程度,見着人便亂通機鋒,這是禅宗切忌之事。
又有一類鈍根者流,不了解此處所說真疑現前,乃從自心功用,逼拶出來的境界(非下一番苦功不能到此),而乃誤聽人言,謂此種境界,如何神秘微妙,如何能緻開悟之境,反将自己生滅念頭上所起的一種相似疑情,當着是真疑現前。
這是天大的錯誤!因為真疑現前,必有悟處,古人雲:“行到山窮水盡處,自然有個轉身時。
”若是生滅念頭上所起的疑情,縱使功用相應,猶似是而非,乃屬光景門頭之事,